首页 -> 2004年第7期

粟裕与淮海战役

作者:闻 实





  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延续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因此,中外战争史研究者把它称之为“蒋介石的滑铁卢”。
  可悲的是,蒋介石的统帅部当时和事后都没有搞清楚,在淮海之战中,谁是他们主要的直接对手,谁是造成“蒋介石的滑铁卢”的关键人物。
  这个人就是粟裕。
  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经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是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适时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他指挥的部队占解放军参战兵力的70%,歼灭国民党军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80%,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子养电”到“齐辰电”,粟裕先后提出发展战略进攻、举行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及相应的建议
  
  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要从1948年粟裕的两次“斗胆直陈”说起。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以后,粟裕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索解放战争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构想。他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打歼灭战将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在原有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国民党军队仍然可以依恃其数量、技术上的优势,在局部地区组织战役进攻。因而中原战场出现反复拉锯的僵持局面。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1947年12月上旬,他准备把这一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在作战和建军两方面采取措施以争取数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由于他的构想和建议不仅关系战略全局,而且与中共中央一再强调的避免打大仗的意图不同,所以在电报起草好以后,又经过40余天的慎重考虑,并通过平汉战役的实践证明集中兵力打大仗是可行的,方才于1948年1月22日发出,并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按照中国电报地支代月、韵母代日的惯例,1月22日是为“子养”,故称“子养电”。
  粟裕当时不知道,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的杨家沟会议上已经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以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粟裕,要他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电报强调指出:“你率三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至于渡江的时机、地点和方法,提出三个方案,认为各有利弊,要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认为,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问题是,从战争全局和中原实际来看,究竟是分兵渡江南进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他认为,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其他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中原和华东我军还要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敌我态势来看,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分兵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而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却正在成熟。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的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是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企图,特别是调动不了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同时又会分散和减弱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权衡利弊得失,粟裕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进而夺取全国胜利。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斗胆直陈”,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提出,在打完第一个歼灭战以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伯承)、邓(小平)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粟裕的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8年4月底到5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他的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粟裕组织指挥的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一个战役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更重要的是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实践证明,在中原黄淮地区确有大量歼敌的必要和条件,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决策是正确的。因此,豫东战役以后第7天,194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再次调整原定战略部署,指示:“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东、东北作战。”
  豫东战役以后,粟裕对解放战争规律的探索又前进一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他认为,解放军的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最为有利”。他认为,豫东战役的胜利,实现了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的转折,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推动战局向战略决战方向发展,无论是正在酝酿的济南方向作战,还是未来的徐州方向作战,都要同南线战略决战联系起来考虑。因此,当中共中央提出拟令华野许世友、谭震林兵团迅速攻克济南,以保证豫东参战部队休整,然后配合华野主力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的时候,粟裕建议华野全军首先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他认为,“只要济南能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有极大可能。”1948年8月23日,又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为下一步在徐州地区作战及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
  粟裕指挥的济南战役只用8天8夜就攻克济南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包括起义者两万人),并且在打援战场上不战而胜,实现了中共中央所设想的最好结果,更重要的是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促使中共中央对原来的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调整。济南战役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建军500百万,歼敌500个正规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济南战役以后,中共中央考虑到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实践经验以及全国战局的发展,改变了对战争进程的估计。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我军九、十两月的胜利,特别是东北及济南的胜利,业已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形势。”“九月上旬(济南战役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作的五年左右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正规师,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为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是落后了。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因此,中共中央决定,继辽沈战役之后,连续发起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加快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淮海战役发起之前,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开封,陈毅、邓小平率领的四个纵队到达徐州附近的萧县地区。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淮海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统一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于是,他在1948年10月31日给中共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于11月1日、2日先后复电同意。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在不到3天时间内就顺利解决了。而蒋介石的统帅部,从10月22日提出由白崇禧担任国防部蚌埠指挥所主任,到11月10日指令杜聿明到徐州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用了近20天时间,即淮海战役发起4天以后,才勉强解决了徐蚌会战的统一指挥问题。
  淮海战役发起以后,粟裕观察分析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那时,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了优势。粟裕说:“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1948年11月8日,他在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蒋介石可能采取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作较大支持,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种方针更为有利。因此建议:“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11月9日,粟裕又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正在调整部署,“实为歼敌之良机”。中共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毅然作出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决策。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能动地驾驭战局、力争主动、迫使敌就范的战略方针。
  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蒋介石的统帅部曾经考虑“放弃徐州,守江保淮”,采取“守江必守淮”的作战方针。但是,误认为华野和中野“行动甚缓”,“企图不明”,“陈(毅)刘(伯承)是否合力尚难断定”,因而举棋不定,“守江必守淮”的计划并未付诸实施。当时辽沈战役大局已定。蒋介石担心,辽沈战败,再加徐州撤退,导致政局不稳。因而被迫采取第一种方针,将兵力集结在徐州及徐蚌段铁路沿线,作攻势防御。蒋介石为了保住44军,让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等了两天,结果使黄百韬兵团陷入重围。为了救黄百韬兵团,又把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兵团集中在徐州地区,指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等兵团北上增援。他所采取的措施,沿着粟裕“齐辰电”设想的第一种可能,一步一步地走向在徐州地区决战的道路。对于这一点,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所见略同。他们说,“在徐州附近开打,是被迫无奈的”,“未战而败局已定”。
  关于淮海战役,史学界有“小淮海”、“大淮海”之说。一般认为,11月8日以前策划的淮海战役是“小淮海”,11月9日以后策划的淮海战役是“大淮海”。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1948年10月11日的电报,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标题定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实际上淮海战役执行的并不完全是这个作战方针,而是“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
  上述过程表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首要贡献,是提供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从“子养电”到“齐辰电”,在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过程中,在由“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粟裕都提出了具有关键性的建议,对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