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谁翻译了《伏尔加纤夫曲》

作者:达 生





  《伏尔加纤夫曲》(又名《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著名的苏俄歌曲。它作为我国最早传唱的俄罗斯民歌之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受到广泛欢迎。它激励了一代人,不怕艰难险阻,奋力拼搏,勇往直前,鼓舞他们走上革命解放的道路,并且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它浑厚悲怆、沉重有力的音乐语言使人想起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纤夫曲》,想起中国黄河、长江上的纤夫,想起中国的黄河船夫曲、川江号子和大路歌。
  《伏尔加纤夫曲》中文歌词的译配通顺有力,琅琅上口,词意通俗而深刻。对照俄文原文可以看出,“齐心协力把纤拉”、“踏开世界的不平路”的翻译对原文又有新的升华。这首歌的译配至今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时间的考验,得到了音乐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首著名的歌曲,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传唱,至今译配者却为“佚名”。到底这首著名歌曲的译配者是谁?为什么会这么长时间“佚名”?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团。近来翻阅《艾思奇文集》偶然得到一条重要信息,又查阅了相关的一些文章,终于得到答案——原来这首歌的译配者并不是音乐界人士,而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
  艾思奇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在老一辈的广大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中几乎无人不晓,他的《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讲座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在音乐界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下面将我所查到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以帮助解开人们心头的这个谜团。
  1、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艾思奇文集》中刊有艾思奇年谱,摘录如下:
  1928年(18岁)……艾思奇从日本秘密运回许多日、德、英等文的马列主义经典原著……还将一些革命歌曲带回昆明,并将《伏尔加船夫曲》译成中文,交给聂耳在昆明教唱。
  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中所刊的艾思奇年谱对这段历史也有同样的记述,并补充说明道:
  艾思奇和聂耳是同学、好友,曾将世界音乐家名人小传赠给聂耳,向他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后在上海有更深的交往和友情。
  3、艾思奇大哥的同学好友冯素陶(原山西省人大主任,共产党建党初期,云南早期共产党员,现已近百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他第一次从日本回昆明养病(兼有其他任务)时,带回一些世界作曲名家的传记,如《贝多芬传》等赠聂耳……又把《马赛曲》、《伏尔加船夫曲》译成中文教聂耳唱……(见《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21页)
  4、关于艾思奇和聂耳的友情,邹高翔文章《哲学家在哲学之外》写道:
  艾思奇和聂耳不但是同乡,而且是至交。音乐是他们友谊的桥梁……1928年,(下转78页)(上接76页)艾思奇第一次从日本回昆明时,给聂耳带回许多世界音乐家的传记,同时还给聂耳带来《国际歌》、《马赛曲》、《伏尔加船夫曲》等著名乐章。(见《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262—263页)
  5、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回忆文章中有如下记述: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男低音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的热爱和平的歌曲在中国负有盛名,艾思奇喜欢听他的唱片。他平时也常用有素养的男中音唱一些歌剧段子或外国民歌,每当他听到罗伯逊唱的《伏尔加船夫曲》时,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这是一首反映劳苦大众心声的俄罗斯民歌。艾思奇对这首歌曲怀有特殊的感情,是他早年从日本带回并翻译成中文,送给他的老乡、著名音乐家聂耳,并和他一道传唱。(见《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119页)
  从以上资料可以推断:是艾思奇早在1928年将《伏尔加船夫曲》译配成中文,并交给聂耳在昆明首先传唱。由于艾思奇是哲学家,工作精力全在马列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教育方面,译配外文歌曲只是偶尔为之的业余爱好。他在译配好歌曲交给聂耳后,从未去关注过此曲译配者的署名问题。而聂耳这位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又英年早逝(1935年23岁时不幸在日本溺水逝世),也未来得及解决这个问题。终使《伏尔加纤夫曲》的译配者成为鲜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