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对《宋美龄领导抢救抗战中的难童》一文的补正建议

作者:陈耳东





  贵刊2003年第六期刊载《宋美龄领导抢救抗战中的难童》(以下简称《宋文》),是一篇具有史料价值的好文章。拜读再三,倍感亲切。因为我是当时被抢救出来的一名难童,算是一个亲历者。如今65年过去了,我亦年逾古稀,回首当年,感慨不已。一方面,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儿童带来严重灾难;另方面又深感幸运,庆幸宋美龄、邓颖超等一大批妈妈们创办的战时儿童保育机构,也曾惠及于我。这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经历,永远感激中国母亲们的丰功伟绩和她们为此付出的辛劳。
   我是河南驻马店农村的穷孩子。1938年夏刚12岁,突遭日军烽火中原而失学。正如《宋文》所说,这时中国军队正在徐州、郑州一线抗击日军,惨烈异常。在家乡到处都能看到从台儿庄前线撤退下来的大批难民,扶老携幼,其状甚惨。加之日机经常飞临驻马店上空轰炸,一幅战争景象降临人间。众多家庭都为孩子的命运担忧。我哥哥在遂平县城当小学教员,得悉上面招收难童,就把我送到天主教堂难童收容所,然后被集中送到武汉中国临时保育院,等待过江向西南大后方转移,可是因年幼想家又跑了回来。至第二年夏,豫南一带也将沦入日军之手,人心慌慌不可终日。哥哥又把我送到设在漯河的难童收容站,不久即被转送到豫西伏牛山区西峡口镇和丁河店,进入宛西战时慈幼院就读,直至1944年上半年初中毕业,从而得以考入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学水利。
   这里要指出的是,宛西战时慈幼院大概由河南省地方举办,和宋美龄领导的战时儿童保育机构有没有直接领导关系,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宋文》的记叙介绍,看来宛西战时慈幼院,也是宋美龄领导下抢救战时儿童的一部分,是大环境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否则,单由河南省盐务局用税款举办与自己业务毫无关系的宛西战时慈幼院是不可能的。到1940年3月,《宋文》列举了各大后方成立起来的难童教养院近50所,其中有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举办的46所,有基督教会举办的一所,也有个人举办的一所,可是单单漏掉了省级举办的这一部分,如河南省的宛西战时慈幼院(约五六百人)就没列举其中。显然阙如,美中不足。《宋文》作者能在这方面搜集资料,予以补正,就会更全面些。
   抗战中救助难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宋文》扼要介绍了这项工作的发起和发展过程,重现了那段历史,使我们得知当时一场拯救难童的母亲行动,是由1938年初集中在武汉的妇女精英们促成的。这里既有邓颖超等中共女党员的首先倡议,又有各方面女界著名人士的积极参与,也有国民党众多女杰的大力支持,更有宋美龄这样高位第一夫人的亲自领导,还有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抗战初期使近3万名难童得救,实是国共合作、团结一致、全民抗战的一曲凯歌。它闪耀着人性之光、理性之光和母爱之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和光荣!
   为此,特建议《宋文》作者谷鸣先生,在此基础上再作努力,编写一部抗日时期救助难童史,奉献社会,用以对后代子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一桩大有裨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