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以史为鉴 继续清除封建专制传统

作者:陆亨俊





  在2003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学习会上,学习的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考察。海外舆论对中国领导人集体学习世界历史觉得很有新意,特别是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不但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在世界上落后了,而且在15世纪以后就已经开始落后了。对于这个说法,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这里谈谈我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一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的过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宋朝(公元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一幅《清明上河图》写不尽12世纪初宋都汴京的繁华景象。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在科技方面,中国的拱桥、建筑物用的托架、航海用的指南针、船舰的踏水轮、使用火药、占仪、水钟和深度钻地技术,以及炼钢炉和水力纺织机,"都在宋出现。自此以后,中国再无如此杰出表现"。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11世纪后期(中国的)华北已经拥有巨大的炼铁工业,每年生产约12.5万吨……这个生产数字比7个世纪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要多得多。"到15世纪初,中国的国力还是相当强盛的。1420年时,明朝海军的记录,当时拥有1350艘战舰,其中包括400艘大型战舰和250艘远航舰。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可是在这以后,中国的历史就出现了停滞和曲折。从客观上来说,是两次异族入侵的大破坏。一次是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开封),大肆破坏抢掠,富庶繁华的情景都烟消云散。临撤退时还俘虏了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两个皇帝,以及皇妃、皇室成员、大臣和各种工匠一万四千多人,分七批押送北上(徽宗死于黑龙江)。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野蛮施虐于文明的恶行。再加上多年的战争,宋朝的文明只能衰落缩小到东南去"临安"(杭州)了。
  第二次是蒙古统治者的入侵。蒙古统治者的野蛮和残暴是人们很难想象的。铁骑所到之处玉石俱焚。在入侵印度攻陷德里后,屠杀居民近十万人,并掠夺大量战利品;攻陷花剌子模首都乌尔健赤时,全城抢掠后夷为废墟播种燕麦;特别是1258年攻陷巴格达,在城内抢掠七天,居民被杀的达数十万人,当时巴格达是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阿拉伯古城遭到彻底破坏,无数的艺术珍品被捣毁,许多华丽建筑被焚烧(这些资料都引自《世界通史》,周一良等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统治者攻入金国的中都(今北京)后也大肆烧杀。金国灭亡了北宋以后,就在今天北京西客站边的莲花池附近建城(即金中都)和皇宫(会城门是一个城门)。由于金兵从南方掳了大批工匠,金皇宫完全仿照宋朝汴京的皇宫,十分豪华、庄丽,蒙古统治者一来全部烧光(后来蒙古也在此建都,那就在金中都的西北另建)。在全国范围内受到的大破坏那就无法计算了。
  经历了这两次浩劫,中华文明的元气大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其政策就趋于内向和保守。
  
  二
  
  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一方面是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教会神权之中,另一方面,战祸不断,从1099年到1254年,先后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打了一个半世纪的仗,接着又是英国和法国的"百年战争"(从1337到1453年),简直打得昏天黑地。再加上频繁发生的饥荒和瘟疫、黑热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
  可是就在15世纪之初开始,欧洲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都在欧洲发生了。欧洲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
  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又说:"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文艺复兴时代所表现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人们通常称为"人文主义"。其特征是歌颂世俗而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喻。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人性的回归,也是人性从神学的禁锢中的一次解放。
  《中国科技史》作者英国的李约瑟说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形成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成套"的事件,四件事情前后发生彼此关联。这确实是"有识者之言"。这样,欧洲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走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与反革命》一文中说: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民族主义对地方主义的胜利,竞争对行会制度的胜利……教育对迷信的胜利,家庭对宗教的胜利,进取精神对游侠怠惰的胜利,资产阶级法权对中世纪特权的胜利。"于是,在经济上,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古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在这同时,欧洲在思想领域里也出现了一场伟大的飞跃。17世纪以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批"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们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为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英国的约翰·洛克(1632-1704)在《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中论证了私有财产的充分自由和不可侵犯性,认为这是人类天赋的权利,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滥用职权。卢梭(1712-1778)在《民约论》等著作中认为,人生而平等的,为了维护自由平等,人们需要某种大家都遵守的"社会契约"。他还提出"主权在民"的学说,主张立法权属于人民。
  在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下,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各种社会思潮空前繁荣,人民为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不但在欧洲各国兴起,而且波及新大陆。1776年美国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在《独立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更把"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人类的理想目标。到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在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同时,《共产党宣言》又郑重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欧洲在大步前进,它把曾经领先世界的北非和亚洲的文明古国都甩在后面。中国从此明显地掉队了。
  
  三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与欧洲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记录。
  著名学者顾准写道:"我国的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81年,计242年,截头去尾那200年正好是公元前7、6世纪","雅典民主全盛时代的那两个世纪,恰好是我们的春秋时代"。可是在这一时期以后,"希腊史向民主主义变,我们向专制主义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书同文,车同轨",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体制。总体上来说,对当时的社会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也有不少副作用。一百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文化上的专制打下基础。中国历史上从此再也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了。
  第二次背道而驰的是在15世纪以后。从英国的《大宪章》、"光荣革命"到各国资产阶级的兴起,都是限制和监督国王和政府的权力的。三权分立、人民选举成为历史潮流。而中国却进一步集权,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什么都要管,什么也都可以管。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谈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时写道:"最大的特色乃极度的中央集权……在世界历史中并无这样的例子",而且"其影响所及,至今未衰"。为了维护其集权体制,单有纪律还不够,还依靠恐怖政治,建立特务组织。在欧洲人面向海洋、发展商业的时候,朱元璋却宣布海禁与抑商。告示全国军民不许泛海,甚至规定商人不许穿绸纱。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朱棣放松一些,第五个皇帝宣宗又回到了保守。到末代皇帝朱由检刚愎自用,大权独揽,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七个宰相,众叛亲离,最后只有一个太监陪他吊死在煤山(北京景山)。
  明朝的集权专制可说是集大成了。可是到了清朝更变本加厉。几天之内,"留发不留头",专横之极。明王朝的子弟有的被封王后派驻外地,如燕王在燕京,宁王在江西等,结果,有的就在外地起兵造反。清朝改了这个制度,子弟封王也只能在北京,连自己的亲属也不敢相信。所以京城里就多了一大批王府,更集中了。更厉害的是"文字狱"。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文字狱不断,不但作者获罪,而且出资者、刻版者、印刷者、销售者以及读者都受罚,或处死、或流放、或发放为奴。有的一案可株连几百人。文化专制主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这种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人性已完全被扭曲。高官也自称"奴才",朝里朝外都是一批大大小小的奴才,到处都是叩头跪拜,"万岁英明"。说实在的,那时有人还以能做奴才为荣,有更多人还做不了奴才呢。如果有人对他们说"天赋人权",或"人人生而平等",那不但是"对牛弹琴",而且是大逆不道,拉出去就地正法。
  当时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正是一片兴盛,人才辈出。可以列举出从哥白尼到牛顿、瓦特;从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到歌德、席勒,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贝多芬、肖邦、斯特劳斯等等一大串巨匠的名字。中国有谁?我们也有过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辉煌一时,可是明清以后有什么?只有一部《红楼梦》!甚至原来中国的科技成就也"变了味"。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必不可少的仪器,可是中国在郑和下西洋以后就没有什么作为了,最主要的用途是看风水,盖房修坟。火药在《水浒》里就有轰天雷凌振,用来做土炮(那时是北宋)。但是以后也没有多大长进。明末袁崇焕用大炮打伤努尔哈赤(不久他就死了)的是通过澳门进口的葡萄牙的"红衣大炮",国产的已经不行了。火药主要用于做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的爆竹。造纸和印刷更糟,许多书不让印,印得最多的是看看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还是不宜出行的"老皇历"。
  好了,别说了,太令人泄气了,我们难道没有好的吗?清朝不是还有"康乾盛世"吗?乾隆爷还有"十大武功"呢!《剑桥中国晚清史》说,中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三件历史性的大事:一是版图扩大了一倍;二是人口增加了一倍;三是欧洲人的到来。与明朝相比,东北一大片划进来了,那里是满族的老家当然归清廷;蒙古(包括外蒙和内蒙)、新疆、西藏,以及川西、青海一部分也进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还有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和新疆西北的一片(后来都被沙俄强占去了)也属中国。当然,中国版图扩大、多民族融合,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清朝的拓疆有的与康熙有关,有些与乾隆有关。所谓"十大武功"主要是对外侵略和对内镇压少数民族。其中包括侵缅甸、侵安南(越南)、侵廓尔克(即尼泊尔,先后两次);对内所谓平大小金川(凉山彝族起义)两次,定回疆(天山南麓的穆斯林),特别是两次平准噶尔(天山北麓),大开杀戒。据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说,乾隆十九年,清兵发动了"屠洗性的大剿杀","准(噶尔)族人口直接间接被杀者40余万,占全数十分之七,其他十分之三尽逃入俄境"。真厉害!这些欺侮弱小国家和民族的行径今天再不能那么自豪了吧?吕振羽说:"清廷不断对外侵略的结果,一方面,不只直接消耗兵力,且消耗国库,增加人民负担,反而扩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些都是"伟大功勋"掩盖下的血淋淋的事实。
  事实上,到了乾隆年间,表面上还是"盛世",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腐朽不堪。1793年,英国派特使来华谈扩大贸易等问题,受到冷遇。使团中有人评论说,这是一个"如此反对进步、反对科学、反对事业精神"的国家。
  
  四
  
  指出中国从15世纪后已开始落后了,这与原来说的从19世纪鸦片战争后因为列强侵略中国才落后有什么区别吗?有的,有很重要的区别。
  现在回顾一下鸦片战争,中国是怎么被打败的?过去常说是英国的"炮利船坚",清兵虽然勇敢,但指挥不当。这确是重要原因,但是深入一步想一想:当时清兵80万,英兵8000人,可中国却输得这么惨,最后还割地赔款。前几年有的历史学家就指出,在战争开始前胜败已经很清楚了。因为这是一场先进的、向上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停滞的封建专制主义之间的一场战争;是科学技术和愚昧迷信、是知己知彼和妄自尊大之间的一场战争。双方的差距不单是武器和兵法,差距是一个时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