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邓子恢巧释“空城计”

作者:棲梧老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华中地区的新四军立即向徐州附近的日、伪军发出命令,敦促日、伪军立即向新四军缴械投降。但是蒋介石抢先了一步,委任驻徐州的伪淮海省长兼保安司令郝鹏举为六路军总司令,所部编成四个师,两万余人,阻止新四军接收失地。
  郝鹏举原为国民党军杂牌部队,历来受蒋介石嫡系排挤。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降日寇。此次虽被蒋介石收编,但心怀鬼胎,知道是不会被蒋家信任的。
  郝鹏举也是共产党和新四军的策反对象。时任中共淮北三地委敌工部长的廖卓之,和淮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长吴宪研究了一个策反方案,一齐向时任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的邓子恢汇报请示。
  邓子恢听完汇报后,忽然问廖:“卓之同志,你读过《三国》吗?”
  “过去看过。”
  “那么你该知道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喽。”
  “知道。”
  “你知道司马懿为什么退兵?”
  “当然是害怕诸葛亮在城里有埋伏。”
  “不对。”邓子恢说,“司马懿明知西城是座空城才退兵的。”
  在座的人一齐睁大了眼睛。
  邓子恢接着说:“我们看过京剧《空城计》,诸葛亮身披鹤氅,焚香操琴,左边的童子,手捧宝剑,右边的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几个老军,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来到城下,仔细聆听诸葛亮的琴音,听了孔明弹的曲子,辨别了老半天,才决定大军后退40里。
  “是因为诸葛亮沉着镇定,琴音不乱,料到城内必有伏兵吗?不是。
  “是因为司马懿听了诸葛亮弹的曲子《十面埋伏》。这个曲子是讲韩信包围项羽于垓下的故事。当项羽强大的时候,刘邦重用韩信;当韩信灭了项羽之后,刘邦就把韩信杀了。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特别是诸葛亮唱道,‘这厢里只有琴童人两个,既没有埋伏又没有兵,只是缺少个知音!’‘知音’这两个字,引起了司马懿的深思,诸葛亮显然是要他考虑考虑从琴音中所传递给他的信息,要他考虑考虑韩信的下场。这样,就使他自然地联想起自己在曹营的处境。司马懿深感自己的处境跟韩信差不多,曹睿重用他是迫不得已的,是在诸葛亮收降姜维、骂死王朗、连拔三城、曹军大败、长安岌岌可危之际,才起用他司马懿的。曹睿对他根本就不信任。在这以前,司马懿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现在他又掌了军,如果现在捉了诸葛亮,自己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决心放过诸葛亮,借重与西蜀对峙的局面,打一场持久战来保护自己。”
  在座的人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新鲜,但是他们还是不明白,这与策动郝鹏举起义有什么关系。
  邓子恢接着严肃地说:“诸葛亮设空城计的高明之处,不在军事上的疑兵之计,而在政治上他对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了如指掌,分析得精辟入微,充分利用了敌人的矛盾。”接着又说,“郝鹏举不是国民党的嫡系,国民党收编他,不过是暂时利用他。你们这次去,就是要认真分析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学习诸葛亮善于攻心、善于分析敌人内部矛盾的做法,使自己处于更主动的地位。”
  正是邓子恢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增强了完成策反任务的信心。果然,经过艰苦的工作,郝鹏举率部起义了。
  在自卫战争开始,蒋介石重兵压境之后,郝鹏举又叛变了。这并不奇怪,郝鹏举乃反复小人,是他的本性决定的。(责任编辑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