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绵山的中国之源与中国之最

作者:惠金义





  介休绵山开放两年来,“五一”、“十一”两个长假期间,游人之多,均位列山西诸景区榜首,最多的一天,游客达3万余人,超过了著名的五台山与平遥古城,成为山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人们为何如此青睐绵山,平遥人、五台人感到茫然,只要略加调查,就会发现,绵山,博大精深,有不少“中国之源”、“中国之最”,使游客为之陶醉。
  据绵山通、原介休市副市长、晋中文化局长王融亮先生考证,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些成语、特定语言和传统的民间风俗有许多起源于绵山,不少游人到绵山就是为了寻根探源的。
  “贪天之功”成语、以龙蛇喻人、“足下”一词与穿木板鞋,皆源于“介子推焚绵上(古时称谓)”的故事。最早记录介子推功不言禄事迹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中有“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意思是说晋文公返国即位是“上天”的旨意,而狐偃、赵衰等人却欺骗说是自己的功劳,意即把天的力量,说成自己的力量,后来引申为抹杀别人的作用,并把别人的功劳算到自己身上,成了贬意词,一直延用至今。把人比喻作龙与蛇,也与绵山有关。《吕氏春秋》、《史记》等书记载说,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忘了割股之恩的介子推。有人为之抱不平,编了一道顺口溜,叫《龙蛇歌》,贴在城门上,其辞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返其乡,得期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桥(意指木枯)死于中野。”这里把龙比作晋文公重耳,把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等从臣比喻为蛇,从此人们把龙比作帝王,把蛇比作从臣。“足下”一词与穿木板鞋的习惯也源于绵山。南北朝宋人刘敬叔所著《异苑》说:介子推为了逃避封赏隐居,抱树被烧死,晋文公抚摸着烧焦的树木顿足哀号,后又命人砍下一块木头制成木屣(一种有齿的木板鞋),穿在脚上,走起路,听见响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割股之恩,愧疚地看着木屣呼喊:“足下啊!足下!”“足下”一词便由此而出,后来成了敬词。穿木屣习惯也曾风行全国,后流传到日本。
  我国现在的一些民俗也起源于绵山,如寒食与清明节。据《左传》、《史记》等书记载,当重耳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的肉后,激动地问他:“你这样待我,我将用什么报答你?”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报答,我们君臣流浪在外,饱经风霜,深知民间疾苦,但愿你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后来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死后,晋文公十分悲痛,长跪在尸体前,放声大哭,哭了一阵移尸安葬,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柳树树洞,洞里有件东西,原来是衣襟一片,上有几行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行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将血书藏入怀中,将尸体葬于大柳树下,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下令,在他的每年忌日,不准动烟火,要寒食,这就是寒食清明节的来历。《吕氏春秋》把清明节说得更明确,第二年寒食的第二天,晋文公又来到介子推殉难的那棵大柳树下吊唁,他惊奇地发现这株被烧死的树又奇迹般的复活了,上面长出青青的柳枝,他欣喜地折了几枝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说的做清明国君的那段话,又一次老泪纵横,把这棵树封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之后,晋文公与随从把折下的柳枝插入土中,进而演变成清明节植树的风俗。
  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也源于绵山。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受到人们的崇敬,每逢寒食清明,人们便自发地上绵山为介子推母子清墓,加培墓土,久之又演变成到自家的坟地扫墓祭祖。春季踏青也源于绵山。清明时节,正值春和景明,草青花香,人们踏着青草登上绵山,祭奠介子推,逐步演变为踏青。这种习俗始于春秋,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发展成春游。
  绵山,自身还有一些奇特的景观,可称得上是全国之最的就有十多处。诸如抱腹岩、蜂房泉、天桥栈道、大罗宫、木刻道德经百家书、碑楼与亭、防虫彩绘布画、悬崖宾馆、灯图等。抱腹岩是绵山的精华,到了绵山不看抱腹岩,就等于没上绵山。抱腹岩,是指山势像一个人张开两臂抱腹,这个“腹”是一块巨大的石盖,宽180米,悬空伸出,距地面80米高,盖下洞深50米,洞口又是一道陡坡,依坡就势建有200多间殿宇僧舍,据说可容纳1万多人。这种“抱腹”山势全国“绝无仅有”,奇险壮观。更奇特的是岩下内壁上悬挂祥铃。这挂铃,是将人从山顶用绳索吊在半空,靠绳索晃动,飞空凿洞拽棒挂铃,整个作业过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又是一绝。
  过龙头寺,在一处高百余米、宽30米的凹形石壁上,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蜂窝状石乳,泉水从乳头中滴出,称蜂房泉,又称悬泉。这种形状的泉,在全国罕见,也算一大奇观。而泉水甘洌,传说饮后能治痼疾,游人争相饮之。大罗宫,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二的6层仿古建筑,高达48米,面积达3万平方米,庑殿出檐,歇山盖顶,顶覆琉璃瓦,层层叠叠,闪闪熠熠,辉煌壮丽,是当今最大的道观。大罗宫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里面塑元始天尊等像。全国道教协会的许多活动在这里举行。在大罗宫的一座大殿里,紧贴墙壁是一幅巨型工笔画,貌似壁画,实际是画在布上,称布画,可随时卷走,非常便于保存。布画长50多米,宽2米,名叫朝元图,有100多个神仙,每位神仙高1.6米。画师融合永乐宫壁画与敦煌笔画技法绘成,栩栩如生。更称奇的是,绘画用的布经过20多种中药材浸泡,有防虫功效,这样的布画在全国也是一绝。使人们叹为观止的是大罗宫里还保存着新制作的《道德经》百家书木刻。20世纪60年代董寿平等百名书法家曾一人一段,将道德经全文书写了一遍,称《道德经》百家书,是国宝。上海市商务印书馆曾印1000册,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收藏一本,前年他登绵山时,送给了开发保护绵山的阎吉英。阎先后尊崇道教,读后,写了感情奔放的后记。为了长久保存,他从海外购进红花梨木,制成108块板,每块高4.8米,宽80厘米,请名家刻于板上,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挂在大殿墙壁,总长86米,气势恢宏,供游人欣赏。过了大罗宫,向朱家凹前行,抬头仰望,便会发现凌空高悬一条栈道,人称天桥,蜿蜒曲折,长300余米,宽仅1米,边上装有仿汉白玉栏杆。人走在栈道上,白云脚下缭绕,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栈道之长、之险,景色的美妙也是全国之最。绵山牌坊与凉亭之多也是全国名山罕见,全山共建有17座牌坊和60多个小亭,大都是传统造型。用料特别讲究,为了寓意介子推是一位廉臣、贤臣,特从河南开封选购来大块青石,用在龙头寺与介子推墓地牌楼,庄重严肃。小亭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顶有歇山,悬山,券棚,硬山,多建在奇险处,有的玲珑,有的典雅,有的妙趣横生。
  宾馆建在悬崖上也是绵山一绝。建筑外观均为明清特色,顺山势而建,能高则高,不宽则窄,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玉峰山庄,三个建筑体,三种造型:清宏阁,下五层为正方形,上面两层为八角形;邀月楼,里边框架结构,外檐木结构,上面三层为六角形;集仙居,下面一层,上面五层为偏六角,顶呈丁字形;云峰墅苑,建在48平方米的平台上,一面凌空,一面紧贴石壁,下面四层,高20多米,上面五层,22米,琉璃瓦盖顶,靠电梯悬空垂直上下,是绵山最大的豪华宾馆。绵山之夜,流光溢彩,如梦如幻。镶嵌于危崖绝壁上的灯图,形状怪异,玄奥莫测。除了根据《周易》创作的河图、洛书、八卦灯图外,还有北斗七星灯图,九曜星君灯图,二十八宿灯图,周天灯图,……在光、电、声的配合下,闪闪熠熠,据说演绎着天地日月的万千变化,阐释着道家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理解,启迪求知者以无尽遐想。绵山还有全国最大的宗教乐团,曾出访东南亚,在国内许多重要场合演出,在旅游旺季,每晚都有演出,清心寡欲的乐曲,使疲劳的旅客很快进入轻松愉快的境界,如醉如痴。
  (责任编辑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