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抗战时期《文摘》创办人孙寒冰教授

作者:郑兰荪





  2001年5月9日,《北京日报》报道西安发现64年前黎明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引起读者关注;同年9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排《毛泽东自传》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去年4月12日《中国老年报》发表《孙寒冰与中文版〈毛泽东自传〉》一文(作者孙一德是孙寒冰女儿。本文作者是孙家女婿),不少读者更希望进一步了解孙寒冰其人以及孙寒冰当年策划出版《毛泽东自传》的详情。2003年恰逢孙寒冰诞辰100周年,特撰此文,以追忆孙寒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他只活了37岁,死于日军的空袭
  
  孙寒冰,190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周浦镇,一家靠父亲开木器店为生。他幼年丧父后,不得不跟着舅父去东北,一面读书一面在电报局当练习生。他勤学好进,1919年由上海中国公学考入复旦大学商科,毕业后,1923年留学美国,1925年获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及文学。
  留学美国期间,孙寒冰除完成规定学业外,十分重视自学,独立思考,图书馆成了他风雨无阻每日必去之处。图书馆的藏书他了如指掌,有时同学找一本书,不去查索引,问问他就可以了。他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诸领域,对古典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当·斯密、塞列格曼等人著作的一些精彩段落,可以背诵如流。正由于他的学识渊博,毕业后许多大学希望请他当教授。
  孙寒冰于1927年回国,一直在他的母校——复旦大学任职。最初任政治学教授,而政治学却是他在美国没有专门攻读过的。但由于他平时读书面广,边教边学,很快成了这门学科的内行,1928年兼任预科主任,1929年任政治系主任。其间还先后兼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及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1931年创办黎明书局,任总编辑;1937年创办中国第一个《文摘》杂志,任主编。1938年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直到去世。
  孙寒冰逝世的1940年,中国已进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打了三年的侵略战争,战线拉得很长,战力消耗很大,不得不缓慢战略进攻,改变为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城市疯狂地进行轰炸,企图以此改变其深陷泥潭难以自拔的局面。战时的中国陪都重庆自然是日本轰炸的重点。
  复旦大学于1938年由上海迁至重庆郊区北碚嘉陵江对岸黄桷镇。这个小镇居民不足千人,又非军政要地,但日本空军竟有计谋地于1940年5月27日对小镇进行了整天的轰炸。肆无忌惮的敌机低空飞行,几架十几架地一字排开,像篦头发似的一遍遍地轮番投弹、扫射。孙寒冰在该日下午1点多钟敌机第四次的空袭中不幸遇难。
  孙寒冰的遇难,震惊了大后方的文化教育界,郭沫若的悼诗说:“战时《文摘》传,大笔信如椽。磊落如肝胆,鼓吹动地天。”老一辈出版家胡愈之则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文化战士。”
  郭沫若、胡愈之所褒奖的,正是孙寒冰创办的《文摘》的功绩及其主编《文摘》过程中体现的主旨精神。
  
  要了解他,不能不介绍他创办的《文摘》
  
  1936年,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孙寒冰,决心创办一个杂志,取名《文摘》,每期200页左右,选载国内外各种报刊文章,使读者了解各家学说,纵览世界大势。孙寒冰称《文摘》是一本“杂志的杂志”。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大举进攻中国的前夜,孙寒冰确定《文摘》的编辑方针是:“暴露敌人阴谋,促进全国团结,为抗战做准备”。由于这一方针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杂志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出版于1937年1月的创刊号,因供不应求,再版五次,总发行数达五、六万册。
  七七事变爆发,气焰嚣张的日军长驱直入。形势突变,人心惶惶,不少刊物被迫停刊。《文摘》怎么办?孙寒冰明确向大家表示,《文摘》这棵新生的幼苗,绝不能被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扼杀,不仅要克服困难办下去,还要由月刊改为旬刊,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抗战形势。于是,《文摘》在出版八期后,改为《文摘战时旬刊》,编辑方针改为:“宣传抗战必胜,日本必败”。
  1937年8月1日出版的《战时旬刊》,旗帜鲜明地刊出了卢沟桥浴血抗战专栏。上海沦陷后,复旦大学由上海迁往重庆,孙寒冰因患伤寒滞留上海,但他办好《文摘》的决心无丝毫动摇。他和几个挚友商定,将《文摘》转移到武汉出版。他病体稍有恢复就积极搜集资料,为武汉源源不断地提供稿件。病愈后,他把老母和妻儿留在上海,只身从香港辗转到广州,用汉口寄来的纸型发行《文摘》广州版。武汉、广州沦陷后,《文摘》一时被迫停刊,孙又不得不返回香港,几经周折到达重庆。孙寒冰在复旦大学继续任教的同时,在资金、人力、资料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终于成立了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坚守住了这块抗日的宣传舆论阵地。
  《文摘战时旬刊》从1937年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共出版140余期。
  杂志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必胜论。《文摘战时旬刊》第1号,发表毛泽东的《论中日战争》和宋庆龄的《中国是不可战胜的》,并加按语评论说:“孙夫人的大作和毛泽东先生对抗日战争的观测,更可使我们确信中华民族抗战的必然胜利。”《旬刊》第2号,继而发表了《在中国胜利的条件》。文中说:“中国可以失去很多土地而仍然战斗下去。照毛氏估计即算日本能占据拥有2万万人口之土地,中国还是可以抵抗下去。同时在日军前进的时候,它的交通线加长,它的后方加广,而它的后方必须永久看守和保护,以防御游击的扰袭。……”其后,《旬刊》又发表不少剖析日本国情、揭示日本不可克服的弱点的文章,如《拆穿日本纸老虎》等,阐明日本最终必败的道理。
  杂志突破国民党的文化封锁,公正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文摘》8期发表中文版《毛泽东自传》一炮打响(下面专题介绍),又发表了斯诺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文章。在叛逃了的张国焘发表公开信造谣诬陷,挑拨国共两党关系,攻击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旬刊》发表了周恩来、秦邦宪、陈绍禹三人的公开信予以严辞揭露批驳(见1938年5月18日第21号)。《旬刊》还刊登了马相伯先生的《停止党争,一致对外》文章,以表达民主人士对国民党制造磨擦斗争的严重关切。文章说:“当前的急务,除了团结救亡抵御外侮而外,再没有第二个更重大的问题,……各党各派的主张政见,容有不同,但总得以保全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为前提。”(见1938年4月8日第17号)
  杂志坚持客观公正,不屈从压力,不人云亦云。突出的例子是: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党反动派立即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参加反苏大合唱,诬蔑“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苏联是要和希特勒勾结起来瓜分世界”,并借此为在国内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舆论。这时的孙寒冰却不顾国民党的高压,在《旬刊》上选登多篇文章,揭露英国的张伯伦和法国的达拉第等拒不接受苏联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坚决制止德意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正确主张,还千方百计地讨好法西斯,企图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孙寒冰还请人翻译出版了勃兰特的《莫斯科外交》一书,比较详细地说明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真相。当国民党宣传机关对《旬刊》威胁和警告时,孙寒冰毫不屈服,沉着应对。他在《旬刊》第68、69期合刊的编者按语中表明,“我们选择文章,除了能够代表一定的言论之外,凡是分析实际情势的,我们决不因作者是世界名人而作选择标准,我们必须有可靠的事实作他们的意见的后盾。”“《文摘》和其他一切文化战线的战友一样,具有追求真理的热和改造世界的忱”,“她希望尽可能地尽客观地介绍各方面的言论和我们所生活的今日世界上所发生的变化”,“不过我们的介绍虽然客观,我们的态度从不‘虽然’。如果我们发现真理站在那一面,我们将在环境的许可下尽可能站出来为他说话。”
  关于《文摘》和《文摘战时旬刊》的历史作用,夏衍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提起孙先生,人们就会想到《文摘》这本小小的杂志,抗战以来,在报道国际真实,善导全国舆论这一点上,尽了如何伟大的力量,我只能说一句用惯了的话:无法可以估量。”至于孙寒冰在《文摘》中的作用,原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则认为:“孙寒冰是《文摘》的灵魂。”此话,应该说是不差的。
  
  最得意之作,是策划出版中文版《毛泽东自传》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口述、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笔录毛泽东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这本书从毛泽东的家庭身世讲到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时代;从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讲到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冈山斗争;从红军的五次反“围剿”讲到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开创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这本书实际上是那一段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此以前,毛泽东没有采取任何形式发表过自己的传记。在中国第一个发现和策划出版这本书的正是《文摘》主编孙寒冰。
  1937年8月的一天,孙寒冰阅读美国的英文报刊《Asia》(即亚细亚月刊)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这篇文章,顿时眼睛一亮,禁不住一口气读完。孙寒冰认为,由于受国民党长期的欺骗宣传,人民对于共产党和解放区的事实真相缺乏了解;发表这篇文章,让读者正面了解毛泽东及其政党的言论和政策主张。他找来当时任《文摘》编辑的在校生汪衡,请他将文章全文翻译出来。
  文章译出后,如何在刊物上发表,是摆在孙寒冰和《文摘》同仁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做出积极抗战的姿态,但骨子里仍然是灭共之心不死。上海国民党设立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的消息严加封锁,上海的《生活》、《永生》、《大众生活》等杂志都因发表进步文章一再受到迫害,有的文章被扣发,有的杂志被查封。在这种形势下,贸然刊发共产党领袖的自传不但不可能,搞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孙寒冰既决心在《文摘》上公开刊发,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闯过反动当局审查这一关。他四处奔走,找很多人想办法。在最后无一结果的情况下,他想到去找复旦大学校友邵力子先生。邵是国民党内的开明人士,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直接掌管文权,也许他能为这篇文章“开绿灯”。他抱着一线希望携带书稿,乘火车到南京国民党中央所在地找到了邵力子,说明来意,呈上书稿,请邵力子过目。经过交谈,邵慨然提笔在书稿上批了“准予发表”四个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寒冰带着邵力子的批示立即返回上海,审查委员会的官员们看到邵力子的亲笔批示也再无话可说。《毛泽东自传》中文版,从1937年8月1日起在《文摘月刊》和《文摘战时旬刊》分七期连载,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孙寒冰趁热打铁,及时将全文汇集一起,增加了《毛泽东论中日战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小传》、《斯诺眼里的毛泽东》等三篇附录,还影印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题词和有关毛泽东的照片以及八路军战士活动的照片数十帧,由孙寒冰创办并任总编辑的黎明书局出版,并在《文摘战时旬刊》第5号刊登广告称:“本书是毛泽东先生亲自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氏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
  此书一出,不胫而走,震动了整个蒋管区,一版再版,正式发行量达六七十万册,成为中国出版发行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此后不久,即1937年11月8日,《文摘》又连载了斯诺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孙寒冰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真。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原则斗争中,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一个不加任何修饰的“真我”。
  (责任编辑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