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文武双全的辛亥功臣黄世仲

作者:胡志伟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王朝,创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回顾90多年前的现实,革命胜利的成果被阴谋家、野心家篡夺,从中央到地方,政权多数被封建余孽、保皇立宪派、满清官员以及军阀政客所控制,而甘冒矢石冲锋陷阵的革命党人却陆续遭到诬陷杀戮。例如,1911年10月31日,革命党的湖南都督焦达峰与副都督陈作新被立宪派首领谭延麾下乱兵狙杀;1912年5月4日,广东民团总长黄世仲被代理都督陈炯明即捕即杀;1912年8月,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张振武被剪辫的满清协统黎元洪枪毙;1913年3月,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所遣奸徒暗杀于上海车站。其中,黄世仲案乃是民国肇建后第一宗政治冤案。
  
  《洪秀全演义》风行海内外
  
  黄世仲,字小配,别署禺山世次郎,笔名黄世颂、黄棣荪、棣荪、荪、老棣、棣、棠、荛、亚荛、黄帝嫡裔、黄裔、世界一个人、世次郎、世、禺、禺山次郎等,多寓复汉排满之意。清同治十一年生于广东番禺县茭塘司崇文二十四乡(今广州市芳村区西村),少颖悟好学,读书过目成诵。据他自述:“童时与高曾祖父谈论洪朝,每有所闻,辄笔记之。”“孩童随父兄入于演剧之场,见夫傀儡登台,忠奸贤佞,神形毕肖,为之心往神怡。遇忠者爱慕之,奸者怒嫉之。”
  清光绪十九年冬,他22岁时,以居乡不得志,乃偕兄伯耀先后渡南洋谋生。两年后(1895)回乡,目睹广州乙未起义失败,陆皓东等数十名志士慷慨就义,其反满思想高涨,四出探访英烈事迹,决心以小说的形式来唤醒国民推翻满清。
  他攀登白云山蒲涧寺,结识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幕府、削发为僧的璜山上人,彼述及洪朝往事如数家珍,并嘱为之书。故他返新加坡后开始构思《洪秀全演义》。时闽侨邱菽园在星创办《天南新报》,他于业余常投稿该报,抒发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亿万同胞命运的关怀,乃受赏识主持该报笔政。从现存的《天南新报》查悉,自1902年7月18日至1903年3月25日,他在该报发表政论68篇,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皆有涉及,内容丰富,以中国问题为主,诸如《论广西矿务不宜给法商办理》、《论中国维新之变局》、《论张之洞之禁〈新民丛报〉》等等,间中也发表一些感时伤事的古体诗。
  庚子国变后,黄世仲在星洲撰写了他的处女作——20万言的述史小说《镜中影》,以热河西狩到庚子拳变为经,何珠儿(影射慈禧)和吕思瀛(影射李莲英)狼狈为奸祸国殃民行径为纬,其时间跨度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长达半个世纪。小说刊行时,同盟会已经成立。作者告诉读者,国政操于何、吕之辈手中,已腐败不堪,即使皇帝欲有作为,也是无力回天。小说结尾吕思瀛梦见京城旌旗纷起,一阵大风摧塌宫殿,隐喻保皇无用,唯革命起义才能救中国。
  1905年6月起,他在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发表连载小说《洪秀全演义》,自序指出:“四十年来书腐亡国,肆口雌黄,发逆洪匪之称,犹不绝耳……昔之贬洪王曰逆匪者,皆戕同媚异忘国颂仇之辈,又狃于成王败寇之说,故颠倒其是非,此皆媚上之文章,而非史笔之传记也。”民国第一任稽勋局局长冯自由赞此书:“摭拾太平天国遗事轶闻及古老传说,效三国演义体编演而成,洋洋三十万言,章太炎为之序。出版后风行海内外,南洋、美洲各地华侨几于家喻户晓,且有编作戏剧者,其发挥种族观念之影响,可谓至且巨。”
  
  《廿载繁华梦》为晚清小说巨擘
  
  1905年,他在广州《时事画报》推出44回长篇小说《廿载繁华梦》,由岭南派著名画家高剑父、潘达微等绘配插图。此书主角周庸佑影射广东大买办周东生,作者以周氏的暴发至败落为主干线索,以甲午、戊戌、庚子等重大事件为背景,集中描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晚清政治的黑暗腐朽,揭露官商勾结穷奢极欲,旨在宣传反清革命。冯自由称颂此书,“绘声绘影,极尽能事,大受社会欣赏,在清季出版之社会小说名著中,此书实为巨擘”。
  1906年9月起,他在《少年报》连载小说《宦海冤魂》;翌年6月将该小说扩充为三十二回长篇小说《宦海潮》,发表于香港《中外小说林》旬刊。小说前半部写张任盘(影射张荫桓)由市井无赖爬上出使三国大臣的发迹过程,表现满清各级官吏无知昏聩;后半部写张氏出使美国的经历,用西方物质文明、开明政体对比中国贫穷落后、封建专制,意在宣传反满革命。作者自述:“是书无一事无来历,或得耳闻,或本目睹,或发现于新闻社会者。其余点染,出使外洋事迹,则取材于张氏原著日记、书本为多。”
  1908年9月,为了批驳君主立宪等保皇思潮,他在日本东京推出长篇小说《大马扁》,揭露“康圣人”原来是个妄自尊大、贪财好色、忘恩负义的大骗子。从陈少白、曾克端以及康有为二媳庞连的回忆录来看,黄世仲笔下的康有为基本上符合原型,故评论家钱杏说:“抨击保皇党的《大马扁》在当时收到了很大的政治宣传效果;从艺术造诣上说,也是放之晚清第一线作品而无愧色的。”后又说,“所以这样抨击康有为,目的是为民主革命运动铲除绊脚石,廓清道路,……他是为着种族革命的利益而作此。”
  1909年冬,香港《实报》出版黄著《宦海升沉录》,背景自甲午战争前后至光绪、慈禧逝世十数年大事,如中日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之变、中俄纠纷、向英借款等,从中描述袁世凯青云直上至被迫下野,重点突出满汉之争,借以鼓动读者的革命情绪,从汉族大官被冤杀被罢斥的惋惜与愤懑,证明国事之不可为,唯有排满革命才是真正的出路。
  
  《党人碑》为孙中山树碑立传
  
  1907年9月,他在《时事画报》连载纪实小说《党人碑》,叙述原武(影射孙中山)与友人陈虞(陈少白)、杨文(杨衢云)等在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并筹划乙未年广州起义以及事败后陆皓东等党人英勇就义,对比康有为一伙贪图功名、钻营谋官等卑污嘴脸,爱憎极为分明。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树碑立传的长篇小说。倘以报道乙未广州起义事迹而言,比诸邓慕韩撰写《乙未广州革命始末记》及邹鲁撰《乙未广州之役》都早了12年。
  1909年,他在广州《南越报》连载时事小说《朝鲜血》16章,以朝鲜志士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事,推论“今后乃知20世纪之民气,虽亡国遗裔,而终不可轻视也。”此书对革命党人一年后发动黄花岗起义产生过相当大的思想影响。
  1910年9月,他在广州《南越报》连载时事小说《十日建国志》,描述葡萄牙共和党首领布勒格“以草泽英雄愤然肩国家之重任”,举义兵攻占王宫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府,歌颂了“为自由而死,为国民而死”的革命英雄,鼓动国人效法葡国共和党人,起来推翻满清专制统治。
  1911年6月14日,他在《南越报》连载近事小说《五日风声》,以亲身亲历记述惊天地、泣鬼神的广州黄花岗72烈士之役,包括筹备、发难、战斗、失败、被捕、逃亡、逼供,种种细节如对白、服饰、时间、金钱等数字均在。这篇反清思想非常鲜明的作品,要在满清统治下的广州发表,且连载57日,故以一种貌似客观的新闻纪事形式作伪装,语言简朴,文风激昂,是为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
  1911年11月9日(广东反正前3日),在新创刊的《新汉日报》推出小说《新汉建国志》,将辛亥前20年中革命党人的奋斗史,原原本本,据实详叙,俾成信史。作者以报社总司理名义刊布预告曰:“凡我同胞,留心国事者,皆当各手一篇,则于新汉建国源流,自不至数典忘祖。”
  黄世仲在旅港8年间,连续发表20部以上小说,竭力鼓吹反满革命,是同他本身从事的新闻工作分不开的。1903年他从南洋回港,以尢列介绍,入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历任记者、编辑和主笔,与郑贯公并肩战斗,成为兴中会后期及同盟会时代华南进步报人中之两员闯将。
  
  《辨康有为政见书》气势磅礴
  
  1904年1月《世界公益报》创刊,他应主编郑贯公聘,转入该报任主笔,一度接手编务,公开号召“变专制为共和,变满清为皇汉”,“投袂而起,光复中国”,因而被冯自由称为“香港革命党报之第二家”。后因排刊扬州10日记歌谣,报社东主以过于激烈请略变宗旨,他又与郑贯公共进退,于同年3月31日随贯公创刊《广东日报》,继续鼓吹革命。翌年报社易主,6月复与贯公创办香港第一张小报《唯一趣报有新谓》,言论果敢,宗旨专一,一纸风行,为省港各报之冠。在短短两年间,郑、黄两人合办三家报纸,声誉与销路凌驾《中国日报》。这三家报纸文字通俗,副刊活泼,其粤讴、南音等民间说唱文学以及诗词散文很能引人入胜,发扬民族主义,不亚于《中国日报》,一时革命派报纸之声势为之大张。
  1906年4月,郑贯公遽逝,黄世仲独树一帜,创刊《少年报》,自任总编辑。次年12月创办《社会公报》。1909年6月,《南越报》在广州创刊,黄世仲等同盟会员任编撰人。1912年11月9日,广东独立前3日,他在香港创办《新汉日报》,任总司理,创刊号登载了武昌起义后的民国军事记以及孙中山、黄兴、黄花岗烈士的照片。
  在杂志方面,1906年9月、1907年5月、1908年2月黄伯耀、黄世仲昆仲与欧博明先后创办了《粤东小说林》、《广东白话报》旬刊和《岭南白话杂志》周刊;1907年6月,黄氏昆仲创办《中外小说林》,同年12月改名《绘图中外小说林》,担任主编。黄世仲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大批政论文章,批驳康有为保皇主张,支持留日学生的爱国行径,鼓吹拒俄运动,反对美国迫害华工,要求收回路矿权益,禁烟禁赌反苛捐杂税等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乃是1903年刊于《中国日报》的3万余言长文《辨康有为政见书》,还印成小册子分送海外各埠,内有康“欲以唇枪舌剑,对敌风潮,借胡清之剑印,以诛尽汉种之头颅”等语,痛快淋漓,气势磅礴,从此黄世仲声名大振。其它如《粤汉地界之》、《香江楼赋仿阿房宫赋》等,或暴露清廷割地卖国,或揭示官吏之骄奢淫逸,篇篇都掷地作金石声。最大快人心的是,1911年11月6日他在《世界公益报》上以头条报道《指看京陷帝崩,武昌起义成功》,不少报纸转载。广东清吏见报后咸以为北京失守宣统驾崩,粤督张鸣岐挂印逃往香港,水师提督李准被迫宣布独立,各县次第响应,广东全省宣告光复。同一个李准,在8个月前率部血腥镇压黄花岗起义,还亲自鞫讯林觉民等烈士;忽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不能不归功于黄世仲的心理战、宣传战攻势奏效。广州兵不血刃反正,大大减少了军民同胞的伤亡以及财物损失。
  
  指挥敢死军光复广州
  
  黄世仲是文武双全的革命者。1901年,他由尢列介绍,在吉隆坡加入兴中会分支机构中和堂。1905年10月,中山先生乘法轮赴越南西贡,舟过香港,冯自由偕陈少白、黄世仲等人登轮晋谒,即由中山先生主持同盟会宣誓式,令陈、黄等一一举手加盟,众举陈少白为会长,冯自由为书记,黄世仲为交际。香港分会向例须兼理西南各省之军务常务及南洋美洲各地之交通事务,故分会长一职极为重要。
  1906年冯自由继任分会会长,黄世仲复被选为庶务员,于会党运动及文字宣传,至为尽力。按同盟会会章规定:“庶务部职权最重要,总理他适时,以庶务总干事代行一切。”1907年所发难诸役,如潮州黄冈之役、七女湖之役、防城钦州之役、镇南关之役,除防城义师是中山先生亲自策动外,余皆由香港同盟会直接指挥。1908年改选,黄续任庶务,钦廉河口诸役失利之革命党人,多由越南政府驱逐出境,其流亡至香港诸义士均分驻中国日报社或各招待所,各该舟车旅费给养抚恤招待事宜均由黄世仲参与办理。早在1904年,湖南哥老会首领秦力山至港,寓中国日报社,日与陈少白、郑贯公、黄世仲等谋,欲运动驻粤湘籍防军反正,尝往来广州三次。是年12月秦被清提督李准派兵搜索,狼狈逃港。翌年春,秦氏由世仲介绍,到新加坡投奔反清志士陈楚楠。所以,港人有志者,日至报社探候萍澧诸役捷音,门庭若市,世仲也随之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1909年同盟会增设南方支部,承办西南各省之党务军务。1911年5月18日,即黄花岗起义的7周后,黄世仲便在广州《南越报》上发表报告文学作品《五日风声》,对此役作了全方位的描述,盖因他是起义的直接策划者和参加者,失败后又冒险留在广州观察事态变化,就具有别人所不能替代的身临目睹的有利条件,使作品更加真实感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长沙、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杭州、广西、安庆各省市纷起响应。广东因7次起义失利,革命党人丧过度,故迟迟未能发难。在会党中颇具人望的黄世仲遂奉命潜入广州设立机关,以同盟会南方支部联络员名义运动起义。1911年10月下旬,昭字营民军首领胡汉贤率领广九筑路工人与东莞石龙巡防营防军300余人,与谭瀛率领的惠州工人、增城农民等会合,至11月初已有千余人。胡、谭二人混入省城,向同盟会指挥机关报到,由黄世仲协调将两支民军合并为瀛字敢死军,而黄世仲实际担任了攻城之役的前敌指挥官。
  
  陈炯明罗织罪名冤杀黄世仲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褒许状给同盟会秘密机关《南越报》,而《南越报》的大量政论、小说都出自黄世仲之手,故孙中山表彰《南越报》,实际上是肯定了黄世仲的功绩。
  11月12日,广东军政府成立。胡汉民、陈炯明出任正副都督,黄世仲任都督府秘书长。朱执信、廖仲恺、黄世仲、姚雨平、陈少白等十余人组成枢密处。12月14日,黄世仲以与各民军首领向多意气相投,被胡汉民委任,接替刘永福为民团总长。1912年1月3日,胡汉民调任总统府秘书长,陈炯明暂代理广东都督,“锐意发展本身势力”,一面透过军政司加强其所属循军装备,复对各地民军拉拢分化。南北和议将成,陈炯明即拟定裁编民军计划,召开裁军会议。在会上,黄世仲与部分民军将领认为此项裁军计划,目的是编自己而裁他人,有欠公允,因而反对甚力。陈炯明遂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异己之民军。民元三月间,有人向陈炯明告密,谓黄世仲已向香港某日本洋行以低价购得村田式步枪约万支,已秘密起运来穗,将用以武装王和顺、杨万夫、石锦泉等部民军云云。陈炯明遂派兵诱捕石,解送督府后未经审讯饬由卫队执行枪决。是时陈炯明已决定先发制人,一面以图谋不轨罪名扣留黄世仲,先行枪决后发布告;一面派兵分别包围市区与近郊之王和顺部惠军,经激烈战斗后加以解决。据冯自由回忆:“壬子春三月南北统一告成,胡汉民随孙总理返粤,都督陈炯明弃职他适,濒行署一军令曰:‘黄世仲侵吞军饷,应即枪决,以肃军纪’,签后置于公案上,留交新任执行。胡汉民就职后,遂如陈令行之,闻者多为呼冤不置。”据黄世仲侄黄鉴泉回忆:“陈炯明乘孙中山先生外出视察之机,罗织罪名,把黄世仲逮捕。陈炯明深知孙中山与黄世仲关系非同一般,一时也不敢贸然下手杀害,只是将黄软禁,后来他听到孙中山即将回穗才假手部下用小轿将黄世仲抬到观音山秘密枪杀。”事后黄伯耀回忆说:“在逮捕黄的前一个晚上,陈炯明还到黄家饮茶谈心,其实是窥测黄是否得到消息。”
  黄被扣押后,陈少白、汪精卫、黄兴等纷纷营救,汪、黄两人用电报向广州陈炯明询问黄世仲所犯何罪,陈炯明回说无什么事,计数而已。黄被害后,挚友陈邹卿去都督府找陈炯明问死因,破口大骂。胡汉民说人已死了,过后追封回就了!所以陈少白说:“世仲宣劳革命有年,功大罪小,陈炯明入党日浅,或不知其过去历史;胡汉民岂无不知,就职时应即移交法院依律审讯以昭公允。倘情罪确实,亦当计功减罪,未可置诸重典,任汉民竟甘认陈炯明之刽子手不辞,殊不可解!”
  
  胡汉民公报私仇翦除异己
  
  10年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观音山总统府,晚年又投靠帝国主义阻挠革命军北伐。这证明陈炯明是中华民族的罪人。1923年1月,滇桂联军攻占省城,陈炯明逃往惠州。孙中山回师广州后,谢英伯、高剑父等曾呈请国民政府为黄世仲昭雪并立碑纪念,终因政局多变而不果。
  1912年2月,陈炯明曾向南京政府电荐黄世仲任广东都督以自代,复又设立军团协会任命黄任副会长,旨在笼络黄世仲统揽军权以与孙中山、胡汉民抗衡。然而黄同情民军,为被残酷消灭的惠军仗义执言,遂激怒了陈炯明,加上黄曾电请中和堂首领尢列回粤主持大计,陈逆遂下了杀机。
  胡汉民忌恨黄世仲早在10年前洪全福、谢缵泰广州起义失败之时,广州《岭海报》记者胡衍鹗著论辱骂革命排满为“大逆不道”,黄在《中国日报》著论痛斥,双方交战月余。衍鹗是胡汉民兄,弟兄情深,故黄氏积怨于胡氏。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氏在《五日风声》中指责胡汉民弟胡毅生临阵脱逃以致功败垂成(副总指挥赵声事后建言按军纪处死胡毅生,旋被胡汉民毒毙),故黄世仲再度得罪胡氏兄弟。南北和谈时,孙中山起初反对议和,黄世仲与孙眉力主直捣幽燕,被胡汉民斥为“反动”。胡作为总统府秘书长,曾力劝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以致铸成大错。到他回粤主政,见到陈炯明留下的军令,自知手下无兵,为了安定政局,乃以黄世仲的生命换取实力派陈炯明的合作,并且报了私仇。陈炯明拟就,胡汉民执行的杀黄军令曰:黄世仲“侵吞军饷应即枪决,以肃军纪”。可是及世仲伏法,身后绝非富有,众疑始解,他死后不名一文,连棺木都是冲口村彭景山送的。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中可见与胡汉民长期共事的蒋介石对胡的评价是:“颠倒是非,欺罔民众,图谋不轨,危害党国,投机取巧,毁灭廉耻,诚小人之尤者也”,“挑拨内部,诋毁政治,曲解遗教,欺惑民众”,“破坏党国,阻碍革命”。信然!
  岭南大儒罗香林先生说:“伯耀世仲昆仲皆革命宣传政论家、小说家,其鼓吹也,大裨革命宣传,于武昌首义、广东光复、民国肇造有文字之功。世仲且尝躬督民军以光复穗垣,联络会党,统抚广东光复后之四方民军有勋,于中国、香港文化有贤劳。民元5月,世仲竟横死于胡汉民先生复任粤督后数日。呜呼!黄氏不亡于光复粤垣之阵,竟死于同志之口,可谓不幸之至,其窦当待于后考之。其小说之撰,实为广东学术文化发展之里程,香港文学新型态发展与之关系,至钜且大,而其置之全国,堪称名家,足以媲美吴趼人,斯亦中国文学史上之盛事。”
  
  近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香港作家
  
  近20年来,大陆各省黄世仲小说已达7种24个版本,收录黄世仲事迹的各类丛书、评论集、文学史、史料集、地方史、新闻史、辞典、百科全书、人物词典共有31种;黄著《五日风声》中《攻占督署》一章已被收入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1999年,黄世仲后裔在广州市芳村区西乡兴建了黄世仲纪念馆。在黄世仲旅居8年的香港,官方的艺术发展局文学委员会也于1998、1999两年连续拨款近40万元,编纂了60万言的《黄世仲大传》,重印了80万字的黄氏昆仲编著之清末《中外小说林》旬刊。1999年8月,在香港官方拨款的香港传记文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一致确认黄世仲是百年来香港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者。2000年11月,香港唯一已上网的文学刊物《香港笔荟》聘请海内外38位文史教授为20世纪香港小说排名次,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在经典名著百强中夺魁。2001年8月24—25日香港大学中文系与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黄世仲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计有美、加、新加坡、台湾、大陆文史专家学者200余人,宣讲论文52篇,出版论文集两辑,计80万言。
  (作者为香港特区政府艺术发展局第三届文学委员会主席)
  (责任编辑庄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