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2期

绍兴女侠丰碑——风雨亭

作者:程竞明





  古轩亭口是浙江绍兴城的闹市中心,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和府横街在这里交接。轩亭,始建于唐代,久经沧桑,现已荡然无存。如今巍然耸立着一座庄严质朴的方碑,高7米,四周环以石栏。花岗石碑上镌刻着“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纪念碑的须弥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写的《秋瑾烈士纪念碑记》。方碑之下,南来北往凭吊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瞻仰纪念碑,默读碑文,仿佛亲眼看到烈士正气凛然的英姿。
  秋瑾号竞雄,别名鉴湖女侠,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第一个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女英雄,也是近代诗坛上的爱国女诗人。她曾经书写过许多声讨清王朝的战斗檄文、革命文告和风格卓异的壮丽诗篇。有一首《对酒》写道:“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不幸的是,古轩亭口便是她洒热血化碧涛的地方。风华正茂的秋瑾在经受了各种酷刑之后,于1907年7月15日慷慨就义。当天夜里,有人在古轩亭口贴出对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上联以萧瑟秋风影射残酷镇压人民的清朝廷,下联以美玉象征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怀,联内对称地嵌入烈士之名,寄托哀思。
  绍兴城内卧龙山的西南峰,有一座构筑精致的“风雨亭”,与古轩亭口的纪念碑遥遥相对。这是当地人民于20世纪30年代初修建的,亭名取自革命烈士的绝命词“秋雨秋风愁煞人”。登亭便可俯视当年拘押秋瑾的典史署。风雨亭单檐六角,亭角飞挑,石柱上镌刻着孙中山题写的挽联: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联内“江户”即日本。秋瑾目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庚子之乱,立志救国雪耻,只身东渡留学,在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等,后被推选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
  解放后风雨亭几经修葺,四周葱葱茏茏,成为后人缅怀革命先烈的胜地。有联多副:
  漫言半山孤亭,看气象万千,雨来风满;
  不尽腔中热血,举诗篇一二,石破天惊。
  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也题写对联一副:
  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联内“平权”指秋瑾曾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并组织了我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归国后在绍兴两所女校执教,又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呕心沥血。
  绍兴和畅堂18号是一座粉墙黑瓦的民房,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便是与古轩亭口纪念碑、卧龙山上风雨亭齐名的“秋瑾故居”。从1906年秋瑾由日本归国直到壮烈牺牲之前,这里是她联络革命志士、密商革命大计和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少年时代的秋瑾曾经在这里读书习武,投身革命以后,她经常身穿男装,骑马佩剑出入和畅堂。故居的墙壁上悬挂秋瑾挚友吴芝瑛赠送的对联:
  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
  故居设有“秋瑾烈士文物陈列室”,展出手稿、信札、照片等各种珍贵文物数百件。祖籍绍兴的周恩来于1939年书写的“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儿女争光!”手迹照片也陈列在这里。(责任编辑 南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