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2期

三十年代电影童星张帆

作者:宫洁民





  张帆是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30年代成名的著名童星。她出生在上海,从影已有60多个春秋。由于她天赋好,从小就喜欢歌唱和表演。
  张帆13岁那年,本来是上学念书的岁数,可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停学谋生。小小年纪能在社会上做什么,即使到商店也只能当一名薪水微薄的童工。没想到她赶上一个很好的机遇,当时由黎锦光、黎锦晖兄弟二人所创办的上海“明月歌剧社”正在招考,他们发现张帆有表演天才,竟然破格录取。
  她庆幸自己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好天地。在剧社张帆勤奋练功,很快掌握了有关声乐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懂得了科学发声原理以及嗓音训练的科学方法。到剧社没有多久,就受领任务登台表演了,她和黎明健(即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同台演了三部歌剧,即《葡萄仙子》、《花生米》、《小小画家》(这部歌剧主要是讽刺陈旧迂腐的读经教育)。由于表演出色,一时轰动了大上海。上海中小学的歌迷们都记住了张帆的名字。后来“明月歌剧社”易名“大中华歌舞团”。张帆随团到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巡回演出,受到当地侨胞欢迎。至今新加坡等地的老歌迷还在唱张帆演唱过的歌曲。
  几年之后,张帆考入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从歌坛进入到影坛。20世纪40年代初,该公司拍了一部以美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所改编的电影《四姐妹》。张帆在片中演老三,这部电影一放,一炮便打响,片中的四个女主角,享誉了上海影坛。接着该片导演李萍倩专为张帆写了一部故事片,名为《天外笙歌》。故事情节是:描写一个小孤女刻苦勤奋成为歌星的故事。张帆的演技在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解放军渡江,张帆从上海赶到南京,加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上海解放后,张帆又连续在《情天劫》、《相思债》、《患难夫妻》、《悲天悯人》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58年调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几十年来,上片多部,塑造中老年妇女角色80余个。先后参加过《江山多娇》、《怒潮》、《永不消逝的电波》、《秘密图纸》、《同甘共苦》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她演戏从来不挑角色,一直以甘当绿叶为乐。北影厂赶排电视剧《四世同堂》时,她饰演马老寡妇,导演说她比老北京还老北京。
  八一厂拍《再生之地》,她在片中饰演日本战犯伊藤的夫人。她特地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体验生活,经过一番努力,上镜时,她将战犯夫人那种唯唯诺诺的举止神态,演得细致入微、逼真。1987年她曾经荣获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2001年年底,已是80岁的张帆接到新加坡“老歌俱乐部”邀请,作为嘉宾到那里和20世纪30年代老友相会,她们的演唱吸引了很多的歌迷,新加坡《新民日报》作为头条新闻刊登了演唱活动。
  “文革”中,张帆被打成“黄色影女”关进“牛棚”,遭到无休无止的批斗。同时,她丈夫徐一亢(八一厂编剧)也因出身资本家,被押送甘肃劳动改造。他们夫妇俩和四个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摧残。只因张帆有着豁达的胸怀,在生活逆境中达观知命,在十年动乱中硬是挺了过来。(责任编辑 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