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2期

朝鲜前线第一个《人民日报》记者李庄

作者:申 春





  195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社长范长江找到总编室主任李庄说:朝鲜战争已国际化,美国海空军占绝对优势,现在陆续增兵。法国《人道报》和英国《工人日报》都准备派记者去采访,中央决定派你去,由三家联合组成记者团,你牵头。少奇同志已写了信给朝鲜劳动党中央,他们会帮助你们的。
  李庄像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样,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李庄考虑最多的是他第一次到异国他乡执行采访任务,又是第一次同外国记者共事。当然,他还有自己的家庭。他的爱人赵培蓝当时也在《人民日报》做编辑工作,表示全力支持李庄。她唯一的希望是和两岁的儿子、一岁的女儿一起,照一张“全家福”。
  1950年7月中旬的一天,李庄偕同马尼安、魏宁顿从北京出发,抵达安东后跨过鸭绿江桥进入朝鲜平安北道新义州。当时,新义州已遭美机多次轰炸,街上行人来去匆匆。李庄一行三人乘汽车踏上前线的征途,他们先从西海岸的平壤到东海岸的元山,在防空壕里听取江原道劳动党委员长林春秋的情况介绍。在返平壤途中,记者团分乘的汽车突然遭到四架敌机俯冲扫射,打坏了一辆车,没有人员伤亡。这是李庄去朝鲜前线第一次遇险。当时他同两位外国记者站在一个小山上的树林边,见到几处村庄被燃烧弹击中起火了。魏宁顿说,这太疯狂了,超过希特勒空袭伦敦。他们三位目睹了美军无数空袭,决定起草了一份揭露美军暴行的声明,他们回到平壤后,声明由新华社从平壤发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宣传部、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柴成文和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丁雪松的协助下,李庄偕同两个外国记者、翻译和警卫人员,分乘四辆汽车直奔汉城。车队过“三八”线行至距汉城30余公里处,突然遭到八架美机的攻击。李庄指挥大家分散卧倒在稻田里,敌机轮番俯冲时的刺耳声和剧烈的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一架美海军战斗机飞得过低,碰断公路旁一排柳树,在距车队前五六十米处堕毁,驾驶员身亡。马尼安用照相机全部摄入镜头。
  他们到汉城后,发现整个城市已在朝鲜人民军的军管之下,电车照常行驶,行人熙熙攘攘。
  当时,美国在朝鲜作战的部队主要是第八集团军,美军第二十四师少将师长威廉·迪安被俘。主力已撤到大邱和釜山地区顽抗。
  三人记者团决定分散活动。马尼安要回平壤访问金日成后回国,魏宁顿则去大田采访新战场。李庄决定去大邱、釜山。一天夜里,李庄车行至大邱以北一条河流渡口时,守桥的警备队员告诉他,桥上有定时炸弹,汽车不能通行。李庄耐心地说服了警卫,他让两部车拉开距离,迅速通过。当李庄乘坐的第二辆吉普刚过桥,车后一声巨响,掀起的混凝土块像雨点落在车顶上,李庄在车上安然无恙。
  在距大邱不远的一个山村里,李庄十分高兴地见到了东线最高指挥官武亭将军。
  武亭将军对李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抗战时期,武亭就在太行山上指挥一支朝鲜义勇军对日作战。司令部与李庄所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同住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的一个村庄,是老相识了。现在新的战场重逢,特别亲切。武亭介绍了当前敌我态势,然后对李庄说:“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可与八路军相比。”李庄详细记录了武亭的谈话。李庄兴奋地感到,在抗日烽火中成长的指挥员定能完成他的祖国解放大业。李庄还提出要到第一线人民军部队采访。
  武亭再三考虑,同意李庄到不远处的人民军一个师采访。李庄在人民军李师长陪同下,登上一座海拔千余米的山顶,用望远镜可清晰看到大邱城的全貌。城周围,美军和李承晚军队正在紧张构筑防御工事。
  李庄在朝鲜东线停留了一周时间,他采访了司令官、师长和参谋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李庄接到范长江的来电,要他回国汇报。
  就在李庄回国后不久,朝鲜战局发生骤变,美国邀集了十多个国家,打着联合国军旗号,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29日攻占汉城,向北大举进犯,并攻占平壤,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1月初,李庄第二次入朝。
  在这之前从10月19日开始,我志愿军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五十军相继开赴朝鲜前线。
  他来到志愿军第三十八军采访,有时随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吴岱一起行动,有时到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采访,在堑壕里和战士们一起吃着炒面,倾听战士们的心声。在第二次战役中,他和战士们连续七天七夜强行军追歼敌人。这次战役,共歼敌三万余,缴获大批汽车、坦克、大炮和其它武器。在他写的《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的通讯中,叙述了指战员的英雄事迹。在前线,李庄总是争分夺秒,找机会托人把稿件带回国内。当时,战地传递困难,军用电台不发新闻稿件,又不能邮寄,只有托人捎到安东再寄往北京。他每次采访一结束,便找一处能隐蔽的岩凹处,赶写通讯。天寒地冻,笔尖结冰,他只能用口中热气边呵边写。
  第三次战役后,李庄得悉我所在的志愿军第五十军在汉城以北高阳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步兵打坦克战斗,全歼英军皇家重坦克营,他赶来采访了一四九师师长金振中和四四六团2营营长杨树荣,还有5连的爆破手们,很快写出了《皇家坦克营的覆灭》。
  在第四次战役中,李庄又回到了三十八军采访。他在汉江南岸18昼夜的阻击战中,采访了许多指战员,写出了生动感人的通讯《光辉的阻击战——汉江南岸战斗纪实》,还有《我们打出去》等篇,记录了那段在朝鲜战争中最壮烈的史实。
  李庄先后两次赴朝鲜前线采访,写出了大量的战地通讯。遴选出其中一部分,结集为《朝鲜战地目击记》、《战斗十日》两部书出版。
  不久前,我到李老寓所见到他时,见他靠拐杖助行,却依然笔耕不辍。我望着眼前这位已85岁高龄、满头银发的老记者,心灵被震撼了,我禁不住对李老说了声:珍重!珍重!
  (责任编辑 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