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1期

“苏三监狱”与《玉堂春》

作者:谈 风





  一曲“苏三离了洪洞县”,已经唱了大约上百年,那宛转动听的京剧曲调唱遍了全中国,唱遍了海内外。在中国年纪稍长的人有几个不知道洪洞县的?有几个不知道“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语意双关的台词的由来?有几个不知道苏三与王金龙情深义重、曲折多磨的恋爱故事的?
  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囚禁苏三的监狱如今还在,更不会知道在这座监狱的庭院里还立着一座苏三的立式雕像。
  此刻,我正站在这座雕像的跟前,想从雕像上追寻鉴赏苏三昔年的风姿。可惜这座雕像是根据作者的想像雕制的,这种想像又是根据舞台上演员形象模拟产生的,因此这座雕像纯是艺术上的创作,从外貌上很难找到与实际的苏三的关联,如果一定要确认她们之间有所关联,那就是苏三立像也是一个“罪犯”。
  雕像苏三身披罩衫,风尘仆仆,右臂微曲,以手抚胸,似有无限心事,脸上带着被屈含冤的凄楚表情,嘴角眉梢又流露心有不甘的激愤之态,昂头引颈凝视远方,表现了一个身逢绝境的弱女子悬想前途的悲伤而又不屈的精神。苏三立像的造型并不十分理想,雕制工艺也不像出自名家之手,但作者的设意确是经过一番苦心的。刻画古人,意重于形,这是难能可贵的。你总不能把苏三雕成南京莫愁湖公园中婀娜多姿的莫愁女吧,因为这毕竟是一所监狱。
  囚禁苏三的监狱是一座我国保存最久的明代囚牢。它坐落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内古槐大街上。因为这里曾囚禁过苏三,所以又称“苏三监狱”。绕过苏三的雕像,就是监狱的正门,到洪洞县的人如果不参观一下“苏三监狱”,就会有没到过洪洞的遗憾。我随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踏进了昔时谁也不愿进来的监狱之门。
  这座监狱由过厅、普通监狱、死牢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610平方米。各部牢房门窗狭小坚实,围墙高大,院内阴森冷怖,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穿过厅便是普通监狱区,两排长列监房东西相向,中间为通道。通道上方监房檐间罩着密如蛛网的铁丝网,网上挂有响铃,以防囚犯逃跑,通道南端有两间禁房,是禁子住的,禁房两侧设有狱神庙,死囚洞,东北便是死囚牢。
  500多年前苏三就是这死囚牢里的待决女犯。死囚牢当门刻画有古代传说中的狴犴,其貌狰狞可怖,形似虎头,故称“虎头牢”。其牢门设置前后两道,中间为高1.6米,宽1米,长3米的低矮的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一道门槛和门扇,一道朝左开,一道朝右开,是明代标准的死囚牢门,打入死牢的囚犯多为已经定案的待决囚犯。进入死牢时,要低头,弯腰,躬身通过,如进鬼门关口,使那些死囚已经绝望的心情更加绝望。
  死牢为三间监室,左侧角上的一间黑洞洞的牢房是囚禁苏三的,门上写着“苏三监室”。死牢无窗,墙壁三尺厚,室内黑暗而又狭窄,囚犯仅能坐地,真是坐牢。我无法猜想当年那位含冤少女玉堂春是怎样在这里苦熬长年待死岁月的。
  苏三监狱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监狱,不但对研究中国明代刑法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也是今天旅游的重要景点,但它出名的主要原因却不是因其历史久远,而是因为它囚禁过苏三。当然,一座监狱如果仅仅因为囚禁过一个妓女而名传后世,那也是不可能的,其间必定有着极特殊的社会原因。
  确实,这不是一个普通妓女的普通故事。
  苏三是京剧传统剧目《苏三起解》、《玉堂春》中的女主角,而这两个戏又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因此苏三这个人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看戏的人多以为戏中的情节、人物是过去文人编造的故事,不是真事儿。但这个戏虽有某些情节是后人设置的,但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却是真实的,剧中的苏三和王金龙以及他们的恋爱故事大体也是真有其事的。
  京剧《玉堂春》是根据明末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的话本改编的,其后的折子戏《苏三起解》,可以说完全是京剧里前辈们根据话本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再创作而成的。
  话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的故事为说书人说书时准备的脚本,逐步完善加工成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的话本是由当时的一个轰动民间的带有“桃色色彩的冤案”编成的,这个案件的某些实物至今仍保存在这个监狱的陈列室里。
  人们天生赋有美好的愿望,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遭到挫折、压抑、打击会从内心里发出同情,希望有情人能成眷属,这是人类一种自然的感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苏三本是明朝年间山西大同人,是一个姓周的贫苦农民的女儿,因家贫,七岁便卖给北京开妓院的苏淮,改姓苏,在妓院里排行在三,即名苏三,妓名玉堂春。就在苏三年将长成之际,遇到了宦家公子王景隆(剧中改为王金龙),两人一见倾心,誓结白发之盟。故事的后半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了。王孙公子与漂亮姐儿恋爱不是新鲜事儿,也不易引起人们同情,更成不了“佳话”。新鲜的事儿是苏三与王金龙分别之后,被骗卖到山西洪洞县富商沈洪(剧中叫沈燕林)家作妾,发生了皮氏毒死丈夫赖在苏三头上的冤案。还是无巧不成书,王金龙科考得中派到山西巡按,恰遇此案,王金龙为苏三平反冤案,克践前诺,完成了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于是这个被封建上流社会视为“不齿行径”的遇合终于抵不住普通百姓的善良愿望,变成了民间传颂的动人故事。
  冯梦龙《警世通言》的话本把这个故事讲得很详细,情节曲折动人,600多年来流传江南江北,始终不衰。
  但我更佩服的是京剧的《玉堂春》、《苏三起解》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我喜欢京剧,但不内行,不大懂京剧板眼,却喜听其行腔。从艺术创作上说,这个剧本是很难编写的,因为它仅仅是个家室案件,不像清末江南大案《杨乃武与小白菜》那样充满社会矛盾的曲折和复杂,难能有什么发挥。如果照事件发展顺序铺陈,会成为流水账式的过场戏,如果照话本实录安排,会成为杂乱无章、琐碎无聊的闹剧。而我们京剧界的前辈们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撮其要,略其繁,把整个故事集于《三堂会审》一案上,又以《起解》为补充,把苏三的身世和这起冤案详加补述。没有中国戏曲这样强的表现力,这两个戏都不会有今日的成功。
  在这两个剧中,女主角苏三没有华丽鲜艳的服装,而是罪衣罪裙,道具只是一副套在脖子上的大刑枷和一根木棍,没有一件是好看的。女主角没有甩摆水袖和多姿的舞蹈。在《起解》中,女主角只是走路,在《三堂会审》中苏三从头到尾是跪在地上,简直和清唱差不多。试问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剧种能用这两个基本动作把这两出丰富多彩的戏演成功?京剧却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和魅力,能在全剧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令全场观众停睇不瞬,全神贯注在舞台上。我曾多次看过京剧《女起解》和《玉堂春》,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最初的一次和最后的一次。最初的一次大概是1950年或1951年在北京看著名京剧演员杜近芳演的《起解》和《玉堂春》,使我深深受到感动,作为年轻人我也第一次感到京剧的魅力。最近的一次是观看了又一位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在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日子里演出的《玉堂春》,使我对这个戏更为深爱了。两位表演艺术家那宛转动听、极具感染力的唱腔,把观众带进了故事的梦境之中,使人心醉神驰。这两个戏中都没有设计舞蹈段落,但苏三在《起解》中走动的每一步都是婀娜多姿的优美舞蹈,令人赏心悦目。即使是玉堂春跪在地上回答堂上问话时那种惊堂惧刑,那种娇羞掩面,那种对情人一往情深所表示的动作也无一不是动人的舞蹈。京剧《女起解》和《玉堂春》的导演与剧作者,在戏中安排的人物冲突,既极具戏剧性,又符合典型人物的性格,使这个戏的特色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两个戏所以能流传百年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通过两人的对话或几个人的对话,把一个具体案件与历史人物和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使之反映的不只是当时一个事件,而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社会问题。看了戏给人以很多联想和启发,给戏增加了分量,因之其流传的价值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且愈久愈会使人感到其意味之深长。我们应该深深感谢京剧界前辈为我们创作了如此美好的艺术珍品。
  洪洞县的明代监狱因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而名传海内外,苏三的故事又因京剧艺术而得彰明,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是一曲反封建、反冤狱的颂歌,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广为传播。
  (责任编辑 赵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