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王铃协助李约瑟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者:倪怡中





  王铃协助李约瑟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开创了中英学者成功合作的范例,为以后许多中国学者协助李约瑟最终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铃长年身居海外,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江苏南通,不久遽然病逝,因此他的事迹少为人知。
  1992年一个冬日的下午,他来南通图书馆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们才相识。他告诉我,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科技史,已经退休了。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美国和日本,他这次带着妻子回来,买了房子,准备在家乡定居。王铃先生颇健谈,他还告诉我,台湾准备翻译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陈立夫主持,他去台湾,陈立夫宴请他并邀请他当顾问。他到北京,周培源请他吃饭。他说如果两岸统一了,合作翻译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多好呢!
  1943年由迁居四川李庄的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介绍,该所助理研究员王铃认识了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李约瑟很赏识器重年轻而才华横溢、博闻强记的王铃,并推荐王铃获得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去剑桥大学留学。1948年,李约瑟辞去联合国任职,返回剑桥大学,开始与王铃合作,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在剑桥出版,紧接着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在这两本书中“李约瑟著”后面写着“王铃协助”。1971年出版的第四卷第三册中写着“得到王铃的特别协助”。1986年出版的第五卷第七册中写着三位合作者的名字,其中一位是王铃。李约瑟说:“假如没有这样一位合作者的友谊,本书即使能出版,也将推迟很久,而且可能会出现比我们担心现在实际有的甚至更多的错误。”“他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训练,在我们的日常讨论中,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
  最初,这项如此巨大的研究和写作工作却是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李约瑟一面在基兹学院讲授生物化学,一面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王铃迫于生计,在澳大利亚谋得一教职,1957年离开剑桥。但他们的合作并未完全中断,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了下去。1958年6月,李约瑟与王铃合著的《中国钢铁技术的发展》在伦敦出版;1960年,他们合著的《天文钟:中世纪中国的大天文钟》在剑桥出版。1971年、1986年他们合作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四卷第三册和第五卷第七册。1988年8月,在第五届国际中国科学史学会议上,美国华人协会为表彰王铃、鲁桂珍协助李约瑟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功绩,分别授予他们“为公奖金”。
  王铃1917年出生于南通。祖父虽不富裕,却藏有许多古书。王铃从小就跟随祖父熟读家中藏书,15岁考入南通中学,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历史系。王铃不但学业优秀,而且非常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和陶大镛等人曾在重庆组织过“中苏问题研究会”,表现了青年学子追求理想和进步的热忱。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民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大会。国民党竟派特务捣毁会场,打伤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人。被激怒的进步师生举行声援大会,因王铃是中央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被英国人李约瑟所看重,所以被推举为大会主持人。国民党特务包围会场,残酷镇压。王铃挺身而出与特务搏斗,以致颈部被特务用刺刀刺伤,他倒在血泊中。因为这一事件,郭沫若牢牢记住了这个正义、勇敢的青年人。解放后,郭老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想起了王铃,两次写信邀请王铃回国组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并分别两次寄去2000英镑作为回国费用。因为种种原因,王铃最后未能成行。1959年,印度政府组织写作班子,以信函形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当中央派人征询陈寅恪对此问题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40多年前由英国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已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损害。现在印度方面的“领土要求”很不合理,并向中央政府提供了有关清朝官员的日记、奏议等史料的线索。王铃当时身在澳洲,但他关心着祖国的边境。他对亚洲历史熟悉,他记得在英时曾在图书馆内看到前英驻印度总督府测绘的印度地图,其中的中印边界线和中国政府的划分基本相符合。为了给祖国提供有力的证据,他专程从澳大利亚赶往英国,在伦敦图书馆的书库里,搜罗扒抉,寻找出封存多年的当年英国殖民政府绘制的印度地图,复制后送交中国驻英机构。1962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日报》刊出了5幅英文版《印度地图》。其中1862年印度加尔各答测量局办公室出版的《英属印度斯坦北部边境》图,图上中印两段边界标明在喀喇昆仓山脉,与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大体一致。另一幅1917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西藏及邻国》图,图上中印东段边界线同传统习惯线大体一致,而不是“麦克马洪钱”。中国政府依据这些事实驳斥了印度政府的无理要求,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并赢得了世界各国舆论的广泛支持。如果说,陈寅恪提供的仅是中国人自己的证据,那么王铃提供的是英国(中印两国之外)第三国的证据,当然也是更有力的证据。陈寅恪、王铃都为自己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
  李约瑟和王铃的工作卓有成效。没有经费,他们兼职授课。时间紧张,王铃常常是边工作边吃早餐,他们在以后发现,他们的工作笔记中还粘着用餐时遗漏的肉皮屑。就连开车外出,两人也是一边开车一边讨论问题。乃至有一次,车门没有关好,飞驰的汽车拐弯时竟把坐在一边的王铃抛出车外,幸好没有受重伤。1992年,王铃为庆贺李约瑟92岁寿辰作了一首七绝,其时王铃也已75岁了。
  添筹海屋祝希尼,
  二美四难绩益奇。
  绛帐康桥克士院,
  深情剑水无终期。
  王铃在诗后写了很长的注。希尼指李约瑟初来中国时,人们称他尼达汉博士。“二美”指李约瑟的先后两位妻子兼助手的李大斐和鲁桂珍。“四难”说李约瑟兼科学、人文院士于一身;1943年李约瑟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时,不辞辛劳,为中国购赠大批科学仪器和书籍;1967年后李约瑟任基兹学院院长时,学者风范,平易待人,教授门房一视同仁;《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饮誉世界,政界、学界力主提名李约瑟为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候选人者不乏其人。四件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李约瑟都做到了。
  1994年6月6日王铃先生在南通家中病逝。那天晚上他正伏案写杨振宁、谢希德等老友屡屡敦促他写的《李约瑟传》,突然感到心脏很难受,当救护车赶到时,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王铃先生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李约瑟老师。消息传到英国,李约瑟老泪纵横,他和研究所全体成员拍来唁电。9个月后,李约瑟也与世长辞。
  (责任编辑 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