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8期

中华千年交通发展纪略

作者:林 青





  在古代,从北京到广州要两个月时间。现在京穗之间,乘火车只需一天,坐飞机3小时,电话和电子邮件更是瞬息之间。宋代距今大约1000年,物换星移,过去的交通工具大多成了文物,只能在博物馆里寻觅其踪影。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天涯海角成为零距离,人们形象地将世界称为“地球村”。让我们的回顾就从宋代开始,作个千年交通巡礼吧。
  
  一 古人能否日行千里
  
  古人惯用“日行千里”来形容行路的神速。这个成语不知产生于哪朝哪代,但至少在宋代,这不完全是个神话。《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施耐庵说他“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斋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这固然是小说家言,却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在里面。
  宋朝在前代交通的基础上,创办了“急递铺”这种邮驿形式,也称“急脚递”,以马为交通工具,每10里为一铺,到站换马,昼夜兼程,可以日行400里。“急递铺”属于军事性质,强调交通的机动性和通讯的保密性,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公元1068年,又发展了一种更快的邮驿方式“金字牌急脚递”,日行速度达到500里,所传递的木牌为红色,上有金字,史书记载其传送速度云:“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南宋时期岳飞在一天之内连接12道金牌,就是由这种“急脚递”送来的。
  “急递铺”有两种传递方式,除上述的马匹之外还有脚力。公元1160年前后(宋高宗赵构时期),四川创设了一种名叫“摆铺”的脚力速递,由40名善于步行者组成,从四川成都到京城杭州,一封急件只需要一个月的行程,用马匹可缩短为18天,脚力的速度相当于马匹的一半。由此可知,《水浒传》中的戴宗,是根据宋代实有的“急递铺”加以演化的,只不过将马匹或众人的接力都算到了他一个人的头上。不管怎么说,宋代的交通能够日行500里,距千里也就不远了。后来,金朝、元朝、明朝也都延续宋代的“急递铺”。
  上面所说的都是交通在军事上的应用,讲究一个急字,一个快字,表明当时中国人在速度方面达到的极限。就一般行旅而言,一天能走个一二百里就不错了,因此也悠哉得多,是与古代的生活节奏相适应的。说到底,古人并没有今人的忙碌。南宋诗人陆游远行诗写道: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可见他是骑驴远行的,驴是马的补充,在宋代也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陆路交通工具。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骡子和骆驼出行。在中国,骆驼不仅是“沙漠之舟”,北方广大地区都以它为重要交通工具,甚至直到清朝末年,在北京城里依然到处可见骆驼的身影,当时西方交通工具已经传入,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远途运输仍然借重骆驼,特别是往北地去的茶叶,主要靠骆驼运输。骆驼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交通工具,以至千年后的今天,4名英国姑娘发思古之悠情,要体会一下当年行旅的滋味,1999年3月19日她们骑着骆驼从爱丁堡大学出发,沿丝绸之路抵达西安,行程8000公里,费时8个月。
  人造工具与畜力的结合,产生了古代的车。
  车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名叫轩辕,这个词的本意就是车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车千乘,骑万匹”的记载,这当然主要反映军事力量的雄厚和战争场面的宏大。宋代以后,在百姓的生活中,使用畜力车出行已经十分普及了。宋朝蒋兴祖之女咏其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涯云:“辘辘车声如水去……回首乡关归路难”。元代王实甫写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名句:“碧云天,黄叶地……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西厢记》“长亭送别”)。车子可以避风雨寒暑,比乘马骑驴舒服得多,更多地为出行者所选用。此外,就运载货物的功效来说,车子也比骡、马、牛等畜力大得多。宋代有一种被称为“北方大车”的客货两用车,可装货5000斤,又可供长途旅行的客人乘坐,用几匹骡子或牛驾驶,车上挂有铃铛,夜行荒野之中,叮当作响,免与对面车子相撞。
  除了车子,还有轿子。出土文物显示,最早的轿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轿子的长处有两个,一是短距离出行很方便,所以广泛用于市内交通;二是崎岖难行之地,是轿子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处。宋人杨万里诗中写道:“绝壁临江千余尺,上头一径过肩舆”,讲的是乘轿山行。肩舆即轿子,“舆”有床之意,轿子就是扛在肩上的床,乘轿子行路,即便是临江绝壁之上也悠哉游哉。一般认为,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南方多轿子,北方多骡车。
  古人出行是很辛苦的,相对而言,水路要比陆路舒服多了,只要有条件,他们更愿意选用舟筏而不是车骑。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尽唐代旅行者顺流而下的惬意。到宋代,在重要城市之间有定期行驶的航船。明清时期,随着旅客的增多,又产生了“一舟只载一人,不附他客”单人旅客包用的航船,称为“单装”。除舟之外,也有乘竹筏旅行的。在长江上有成队的竹筏顺流浮行,可以载客。江浙一带的文人,喜欢乘坐竹筏在溪流里漂行或者逆水行舟。清人诗云:“竹筏清溪逆水牵,鱼游常在镜中天”,清清溪水,游鱼可见,一派诗情画意。
  宋代不仅国内旅客和货物十分仰仗水路,而且先后在广州、杭州、宁波设置“市舶司”,从事对外贸易。明代政府更注意海上交通,朱元璋曾命人在南京的钟山种了几万株树,准备造船之用。郑和下西洋,前后航海7次,所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整个船队有27000人,声威之盛,亘古未有,航程远抵红海的亚丁及非洲东部。中国的古代海上交通在世界航海史上独树一帜,直到清代,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使古代远洋的辉煌继续下去。
  
  二 现代交通工具的传入
  
  现在我们日常的交通工具,都是160年前传入的,也就是说,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步,这是一个西方现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中国传统车马的过程。如果把时间说得更具体一点,现代交通工具大多数是在20纪初开始为中国人所慢慢熟悉的。
  先说市内交通工具。中国最早输入的市内交通工具是西洋马车。第一辆西洋马车是1855年由外国人输入的。当然,早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华,就代表英皇赠送乾隆两辆极为华丽的四轮双马车,但清朝皇帝从未乘坐,一直陈列在圆明园内,被当作皇室的陈列礼品。马车的舒适程度为旧交通工具望尘莫及,乘坐马车是富人的专利。在当时,马车代表了一种身份,拥有马车是财富的象征。
  紧跟着马车传进来的是人力车。日本是人力车的发明国,所以传入中国后,又称为“东洋车”。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发明了人力车,但最早将这种方便的交通工具传进来的却是法国人米拉,传入的时间是1873年6月,距日本人发明人力车仅仅3年。到20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约9000辆。在自行车、电车、汽车普及之前,人力车一直是中国各城市最主要的现代交通工具,因为它比马车占地面积小,价格便宜。
  自行车的传入是19世纪中晚期,但流行是在20世纪初。早在1868年,上海已经出现了自行车,成为街头的新奇一景。但当时自行车还处于试制阶段,性能不好,加上道路不平,不久就自生自灭了,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较多地出现在一些大城市的街头。激起中国人骑自行车兴趣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1897年3名英国人骑车环游地球。这次环游地球的壮举从1896年7月20日开始,由伦敦出发,骑行者一路上风餐露宿,将沿途见闻随时记录下来,投往各大报馆,借助稿费支付旅游所需。一年后,他们从印度进入中国境内,沿长江而行,历经汉口、芜湖、苏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达上海,历时520余日,行程14332公里。中国的许多重要报刊都对这次活动作了连续报道。他们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大批中国人前往看稀奇。到达上海时,当地的外侨组成了一支有几百辆自行车的车队出城迎接,市民如潮般地前往观看。这一切,客观上为自行车作了最好的宣传。第二年上海的骑车人数骤然增加,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特地发表社论,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自行车由于轻灵便捷大受欢迎,但道路狭窄不平,不是骑车人跌倒,就是撞了行人。1899年,苏州官府禁止中国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其他城市也有过这类规定。由于道路的限制,自行车一度成为被禁止的交通工具。
  真正代表城市交通革命的是汽车,汽车也是本世纪初传入并流行的。
  汽车最早传入中国是1901年。当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带进两辆,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02年侨居上海的外国人柏医生又输入一辆,并在上海街头行驶,引起市民的惊奇。当年底,上海有汽车8辆,1911年达到300多辆,此后其他各城市也相继出现了汽车。
  电车是1881年问世的,1899年传到中国。电车虽然问世晚于汽车,但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却早于汽车。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电车从它的创始直到目前,都是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中国第一列电车却在北京城外开行。1897年天津至北京的铁路通车,清政府出于迷信观念,不让火车通至京师城内,终点站只能设在距城10公里的马家铺。旅客在马家铺下车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抵达北京城内,遂有从马家铺至永定门的京郊电车轨道的修筑。这条电车轨道从1898年底开始动工,1899年4月初竣工并开始运行,每日有两辆车投入运行,全长9.4公里。京郊电车运行了一年,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后,电车轨道被拆毁,电车停运。随后,1904年香港有了电车,1906年、1908年天津、上海有了电车。与北京不同,这三个城市的电车在市内运行,至此才真正体现了它的城市交通工具的功能。当时还没有出现公共汽车,电车是中国最早的市内现代公共交通工具。
  在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方面,迄今为止仍然主要是轮船、火车、飞机三种(汽车介于近远距离两者之间)。其中轮船传入最早,其后是火车和飞机。
  轮船是美国人富士顿于1807年发明的。21年后,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1840年驶抵澳门的英国“复仇女神”号是第一艘从欧洲直驶中国的轮船。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
  火车是1825年英国著名工程师斯蒂芬逊发明的,半个世纪后传入中国。中国大规模修筑铁路始于1895年。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芦汉线,后改称京汉线。到清亡的1911年中国已修筑8731公里铁路。当时牵引火车的全部是蒸汽机车,但车速不慢。1907年北京至汉口已经实行“直达快车”制,将原先运行的37小时,缩短至29小时。令人惊奇的是,清末这种“直达快车”的车速,几十年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即使与本世纪60年代北京到汉口的列车速度相比,也相差无几。
  飞机是最能激起人们的幻想而又最晚被创造出来的现代交通工具。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美国人莱特兄弟(威尔巴·莱特、奥比尔·莱特)试制成功的。1903年12月17日,他们驾驶着一架装有12匹马力汽油发动机的双叶飞机,在空中飞行了260米,用时59秒钟,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这架首次上天的飞机被命名为“飞行家一号”。当时制造飞机并不难,1909年广东人冯如就造出了性能优良的飞机,1911年他带着自制的飞机回国,在广州作飞行表演,这是中国百姓第一次见到飞机。
  20世纪初远距离交通工具的输入,除飞机尚处于表演阶段外,铁路和轮船航运都有了一定规模,从而兴起了旅游热。1898年开辟的北戴河旅游胜地和差不多同时期开辟的庐山风景区,是游客必到之处。中国与世界交通网的连接,又使出国旅游成为可能。1903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开辟了北京——法国的旅游专线,收费标准从低档的每位旅客600元到高档的1400元不等,由公司安排交通、食宿、在法国观光等一切事宜。
  到了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电车、汽车这两种现代交通工具在各个大城市已经比较普遍被使用。在此基础上,从20年代起,上海出现了公共汽车和出租车。1930年,上海出现双层巴士。截止1936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汽车共有62001辆,这是1949年前的最高数额。
  在民用航空方面,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了中国航空公司,开辟的航线有:上海——南京——汉口,以后又将航线扩展到宜昌、成都、北平、广州。1936年,该公司有洛宁、司汀逊、道格拉斯等式飞机17架,飞行航程246.6万公里,乘客18567人。中国民用航空所拥有的飞机总数,1936年为27架,1947年6月时为94架。飞行里程1936年仅192万公里,1946年达1579万公里,增长7倍多。
  
  三 中国进入“地球村”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国交通的现代化步入了一个新时期。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有人力车3659辆,阻塞交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956年3月1日,上海最后一辆人力车在锣鼓声中被请进了上海历史博物馆,结束了它在这个城市83年的历史。但其他城市还在流行,大约到本世纪60年代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淘汰旧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汽车、电车和方便大众的自行车。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汽车,为此,中国开始成批制造汽车。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诞生了,当年生产1600辆。1958年5月12日,中国第一辆轿车诞生了,取名“东风”牌,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小轿车的历史。
  中国在发展城市地面交通的同时,1953年开始提出在北京修建地下铁路的动议。当时地面交通并不十分拥挤,但地铁是一种最现代化交通形式的象征,具有超前意识。由于各种原因,直至1965年1月15日,有关部门才向中央正式上报了《修建北京地下铁道的报告》。1965年7月1日,中国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下铁道开工。1969年9月20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并通车,它从北京火车站到石景山苹果园,全长23.6公里,设有17个车站。1984年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完工,北京地下铁道形成环线。不久上海等城市也运行了地铁。
  新中国50多年,交通发展最快的是近20多年,中国迈向“地球村”的进程以这一时期速度最快。
  “地球村”的形成,首先归功于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飞机。1977年4月15日,国内最长的航线上海——乌鲁木齐通航。过去上海到新疆乘火车需78小时,直航后,从东到西横贯中国仅需4小时40分钟。1992年国内和国际航线达到563条,通航里程84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69.2万公里,将世界53个城市连为一体。飞机的更新速度也很快,1978年中国民航有飞机135架,1992年达到278架,14年间淘汰了老旧飞机105架,新增加19种型号的飞机248架,完成了从中小型飞机向先进的大中型飞机的过渡,引进了先进的波音747SP型等客机,先进的空中客车也开了进来。1985年6月30日,中国民航向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订购的第一批空中客车抵达上海虹桥机场。这是两架A310-200型宽体客机,是世界上技术先进的新式双人驾驶客机,最远航程可达6500公里。
  铁路建设引人注目的是京九铁路的建成通车。这条北起北京,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跨越9省市,总长2538公里的铁路,是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高、路线最长的铁道干线,1996年9月1日正式营运。全国列车运行得更快,更准点。在列车几次提速后,1998年10月全国铁路时速已达1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汉口,仅需13小时,比清末1907年快一倍以上。1999年10月1日,在南京、上海、杭州间运行准高速列车,时速达到180公里/小时,客车是“两动九拖”式双层空调车,首尾两节为动力车,中间9节载客。但此一速度与世界相比仍有差距,目前日本电气火车时速已达300公里。
  近10年来又增加了高速公路这种新的交通因素。1988年10月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1999年,中国的高速公路已经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近几年更高歌猛进。
  到20世纪末,由于大量吸收国外科技成果,引进国外最新的交通工具,从“波音”到“奔驰”,构成了中国空中地面的立体交通网;城际之间的高速公路,从京、津、沪、穗等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扩展,市内的立交桥,运载着日益繁密的车水马龙。公路通到了每一个县城,不管是遥远边疆还是深山老林,空中桥梁架向世界各大航空港,承担着科学考察任务的远洋轮甚至开到了地球顶端的南极。世界和中国都似乎变小了,人们形象地称世界为“地球村”,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其中的“村民”,今天地球任何一个角落,中国人都指日可达。
  
  四 展望新世纪
  
  过去的一千年,交通的进步是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使用机械,进步最速的是近一百年。进入2000年以后,交通业主要依靠电子等更先进的技术,进步会更神速。可以预计的是,在陆路交通方面,中国将最早把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行,届时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小时。在空间方面,1999年11月21日,中国未载人的太空返回舱在遨游天际21小时后成功地返回地面。据有关方面透露,中国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时间表已经排出,力争在本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中国的第一批宇航员已在培养之中,1996年叶利钦总统访问北京后,中俄两国就已签署了在俄罗斯培养中国宇航员的协议,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谁将是中国的加加林。
  拥有一套住宅一辆车,是现代国人的两大梦想。前一愿望正在实现,后一愿望是不远的现实还是永远的梦想,谁也说不准。20世纪初,小轿车开进了中国,私人轿车集中在上海,当时上海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集中地。20世纪80年代,私人轿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重新出现在中国大陆,令人刮目相看。轿车把世界一分为二,人们把原来的公家轿车称为“官车”,把私人小轿车称为“私车”。“私车”增长极快,到1994年7月,北京的轿车是105024辆,其中81731辆为“官车”即公家轿车,私人轿车23093辆,发展趋势直逼“官车”。1995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私人轿车正以几何级数增长。制约私人轿车发展的因素,除了腰包里的钱外,主要是城市交通路况。截止1999年5月,北京已有机动车130万辆,自行车930万辆,虽然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5万公里,立交桥142座,但道路的发展远远比不上车辆的增长。北京每增加10米的道路,就同时增加7辆机动车和60辆自行车,比道路的增长快14倍和6倍,以致交通堵塞十分严重,公共汽车的营运速度从1994年的16公里/小时下降到9公里/小时,职工上班时间由10年前的平均54分钟增加到65分钟。北京的市内道路状况在全国还是相当先进的,仅立交桥数量就占全国的一半,北京行车如此之难,其他城市可想而知。与内地相比,香港和澳门是世界上车辆密度最高的两个城市。澳门道路总里程130公里,有机动车71391辆,平均每公里515辆,车辆密度居世界之冠。香港平均每公里300辆,仅次于澳门。但两城市的交通堵塞情况却远远低于内地。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对车辆和道路的科学管理,以及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对内地的发展可以提供不少的启示
  如果说,在过去的一千年中,进步最快的是近一百年,那么本世纪,按人们现在所能预测的,进步最快的首先是近20年,挑战与机遇也主要是在2020年之前。信息工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包括交通在内。许多人都在认真考虑“数字地球”这个新概念,这是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来的,他是这样描述这个概念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只要戴上头盔(显示器),就能够看到整个地球,就像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的一样。然后他可以选择任何他想要看到的国家或地区,将它放大,直至看到某一座楼房中的一盆花。科学家们认为,“数字地球”是包括现在一切先进技术的一个综合概念,即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它的初步实现是2005年,完全实现是2020年。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是中国交通进步最快的时期,下一个20年将会怎样,人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