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6期

中国第一位日语播音员原清志

作者:孙建和





  原清志出身于日本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早逝。原清志15岁就出去打工。她参加了反抗统治阶级剥削的革命组织,跟着大伙到工厂、农村宣传革命,当大人们开会的时候,她就守候在门外放哨。18岁那年,她与一个革命者恋爱结了婚,生了个孩子。一天,她丈夫正和一些同志在屋里开会,原清志在屋外放哨,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赶忙通知开会的人收拾好文件,迅速撤离,几个人冲进来狠狠打了她一个耳光,什么也没搜到,只得悻悻走了。原清志的丈夫被捕,在狱中得了肺结核,放出来后,终因久病不治去世。那年原清志才23岁。
  几年以后,原清志结识了一位在早稻田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与他相爱并结了婚。这位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准备将家安顿好就接原清志来中国。不久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原清志赶紧打点行装,带着孩子于1937年3月来到中国。她将年幼的孩子放在丈夫的老家后,随丈夫一起参加了八路军。
  原清志以瘦弱的身躯转战于烽火连天的战场。1940年八路军在中原发动百团大战,原清志的丈夫正在河南一所八路军兵工厂当厂长,形势非常吃紧。原清志由于得了严重的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在同敌人的周旋中,陈赓将军为了照顾她,特地分给她一匹马。靠着这匹马,原清志多次遇险都逢凶化吉,及时躲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有一次日寇包围了兵工厂,她骑马跟着大家突围,却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受了伤,只好让大家用担架抬着走。战争年代的一次次出生入死,一次次化险为夷。1941年在朱德总司令的关心下,彭德怀亲自找原清志谈话,决定发挥她的特长,调她到八路军总政敌工部工作。原清志欣然服从组织安排,与丈夫一起于1941年10月奔赴延安,参加了日语广播的筹备工作,并在是年12月3日拉开了日语广播的序幕。也就在这一年,原清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广播电台设在离延安城西北20公里的一个叫王皮湾村的几个新开凿的窑洞里,那里地势偏僻,交通十分不便,需要每天从驻地骑马去王皮湾村。播音间只是一个六平方米左右的窑洞,不光广播器材简陋,连电力供应也没有。找到唯一可以利用来发电的一辆破旧汽车的引擎,由于没有汽油,只好利用烧木炭时产生的瓦斯代替汽油作燃料。发射天线则是用几根大木杆子连接起来搭建成木塔天线,发射的功率只有300瓦左右。就是在简陋的窑洞里拼凑的设备,她用日语报出:“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创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创了中国人民对外广播的先河。
  几年前,已是耄耋之年的原清志,应邀从沈阳来到北京,访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她来到日语部,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回顾起漫长的八年抗战岁月,激动地唱起了《国际歌》……
  (责任编辑  舒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