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孙中山的执着追随者杨赓笙

作者:李松凌





  湖口首义 功勋永存
  
  杨赓笙,号咽冰,生于1869年,祖籍江西省湖口县三里乡上杨村。杨赓笙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2岁就读完了《十三经》,特别赞赏《孟子》中的“民为贵”之说。18岁中秀才。他中举之后,接触社会看到朝廷腐败,官场丑恶,社会黑暗,无心再去进一步应考攀升,于是就投身民主革命,是江西最早参加同盟会的会员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后,孙中山为了加强江西的革命力量,派杨赓笙回家乡开展工作。杨赓笙回江西后,出任省议员,与江西都督、他的同乡李烈钧合作共事。杨、李二人对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靠玩弄权术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之野心,早有察觉和斗争。袁世凯也把他们视为政敌。1913年6月9日,袁世凯悍然下令免去李烈钧江西都督职务,杨赓笙也遭受迫害。李烈钧离开江西前去上海与孙中山会商对策。杨赓笙则返回湖口,秘密筹划起兵讨袁的准备工作。
  杨赓笙回到湖口之后,召集当地水巡总督及下属连级以上军官会议,说明讨袁的意义,做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工作。会议取得积极效果,决定:首先要加固炮台,添购炮弹;其次要修筑兵营,以便军队屯驻;同时招募敢死队,扩充、壮大军事实力。但是工作一开始就碰到一个最大的困难,没有经费。
  杨赓笙曾向李烈钧许过诺言:一旦起事,杨某愿毁家纾难。当此紧要关头,杨赓笙决心变卖家产,筹措军饷。他怕夫人洪如宾一时想不通,就先做她的思想工作。洪夫人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义举。他们把家中细软变卖一空,又把田产和房屋全部卖掉用作军饷。
  在杨赓笙的影响下,他的亲友也踊跃捐献。他的大女婿张仲西捐赠银洋2000元、粮食2000担。后来,杨赓笙在他的一篇回忆湖口首义讨袁的纪念文章中,这样写道:“赓笙本湖口人,故先生(指李烈钧)在赴沪前嘱回故里筹划一切,作起义准备。桑梓之邦,父老子弟,一经赓笙奔走呼号,咸乐为之助。”
  1913年7月8日,李烈钧从上海回到湖口。第二天一早,杨赓笙陪同李烈钧视察了炮台、营房和屯粮,李烈钧十分高兴。当他得知杨赓笙毁家纾难,变卖所有家产用作军饷时,心中十分感动,大加赞许。他说:“杨兄毁家纾难,实为我全军将士之榜样,俟革命成功之日,当为营建新室,以酬大功。”李烈钧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任命杨赓笙为讨袁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通电全国,宣布讨袁。
  起兵之前,决定要发布一篇讨袁檄文,这样做既能做到师出有名,又能鼓舞全军士气,唤起全国人民响应。李烈钧对杨赓笙说:“杨兄是有名才子,这件事就有劳了。”杨赓笙在檄文中写道:“民国肇造以来,凡吾国民莫不欲达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而暗杀元勋,弁髦约法而擅借巨款。金钱有灵,即舆论公道可收买,禄位无限,任腹心爪牙之把持。近复盛暑兴师,蹂躏赣省,以兵威劫天下,视吾民若寇仇,实有负国民之委托。我国民宜亟起自卫,与天下共击之!”杨赓笙把这篇檄文起名叫《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并请李烈钧修改定夺。李烈钧看后说:“杨兄高才,如椽大笔,草撰名篇,足令袁贼丧胆。古人云,笔扫千军,杨兄这篇檄文,胜过千军万马,今日应为杨兄记下头功。”
  湖口起义参与者、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1981年10月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出自杨赓笙手笔的《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写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使人深受感动。”
  讨伐袁世凯的第一枪在湖口打响。起义初期,士气旺盛,连战皆捷。但是,因为敌众我寡,江南其它数省起义计划又未能如期实现,故终归失败。杨赓笙、李烈钧等湖口起义领导人被袁世凯定为“乱党头子”,悬重金捉拿。杨赓笙在群众的掩护下,死里逃生,免遭劫难。杨赓笙离开湖口时,投石于水,起誓说:“沉石于江,意志如钢,不灭袁贼,誓不还乡。”由于袁世凯的追捕,杨赓笙被迫流亡国外,徐图后举。
  
  流亡海外 办报筹款
  
  湖口脱险后,杨赓笙只身东渡日本,开始海外流亡生活。到日本后立即去日本朋友头山满家中,向孙中山汇报湖口起义经过和失败原因。孙中山听后一再慰勉,说道:“湖口首义虽然失败,但它以振聋发聩之声,公诸如世。袁氏虽得逞于一时,断难久远,我党发动讨袁,乃为巩固共和,反对专制之义举,必将获胜。湖口首义,虽败犹荣,咽冰先生等人,功莫大焉。”孙中山要求杨赓笙留在东京,协助他改组国民党,并让其担任整顿党务工作秘书长,负责起草党章和日常工作。
  孙中山认为“二次革命”失败最深刻的教训是,国民党内部涣散,战斗力不强。他指出:“党员有类于散沙,无事不立于败衄之地。”因此,孙中山决心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加以整顿,再度讨袁。为了加强党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孙中山提出要把“党员服从党魁”作为一条写进党章。杨赓笙考虑之后,认为“党员服从党魁”提法不妥,建议慎重斟酌。杨赓笙说:“以我之见,不如把‘服从党魁’改为‘服从党纲’为好。”孙中山接受这个修改意见。并称赞咽冰先生大有见地,是他的一字之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凡重要文稿,孙中山常常是跟杨赓笙切磋、商定后再发出。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东京精养轩召开大会,正式宣布中华革命党成立。中华革命党对参加者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党员必须服从党纲、遵守党纪,并规定要在入党宣誓书上打手模,以表决心。时值革命低潮,不少原国民党人心存观望,对是否加入徘徊不定。甚至有一部分人以打手模是封建帮会的做法为借口,不想参加。会场里顿时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面对此情此景,杨赓笙勇敢站出来维护孙中山的权威。他说:“革命政党不能没有革命纪律,没有革命纪律的政党,革命是不会成功的。这次讨袁失败,就是党内纪律不严所致。在入党誓言书上打手模,是为了加强党员的组织性,表示一个革命者彻底革命的决心,这同封建帮会的做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杨赓笙讲完话之后,咬破手指,带头在宣誓书上连打五个血印指模,以此表示誓灭袁贼。在场的人,都为杨赓笙这一举动所感动。孙中山对杨赓笙称赞不已,亲笔写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一副对联,送给杨赓笙。
  后来,杨赓笙晚年在《八十自寿》的诗作中,满怀深情地追忆这件往事。诗中写道:“八十光阴瞬息过,回首蓬山五指模,一片丹心除汉贼,血痕管比泪痕多。”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东京总部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14年10月,孙中山派杨赓笙为特使、李守诚为副使,到南洋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具体任务是:第一,组建中华革命党南洋支部,在海外发展和壮大革命势力;第二,创办自己的报刊,向华侨宣传革命的必要性和揭露袁世凯的卖国独裁罪行,同时为国内革命筹募经费。行前,孙中山写了一封信,让杨赓笙带给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邓泽如先生。
  杨赓笙到南洋后,得到邓泽如的大力帮助,很快就建立起中华革命党南洋支部,并创办了《光华日报》和《苏门答腊报》。杨赓笙既是南洋支部的书记长,又是两报的主笔,一身数职,工作夜以继日,辛苦异常。他除了为两报撰写社论外,还用柳茹雪的笔名在两报上发表长篇小说《双心史》,揭露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小说逐日连载,大受欢迎,风靡南洋。
  杨赓笙在积极开展党务活动、创办报纸的同时,也认真去完成孙中山给他的筹募革命经费的任务。由于他的努力奔波,再加上孙中山在南洋华侨中的威望和影响,很快就募集到了可观的经费。
  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起义讨袁,组成护国军政府。随后,杨赓笙奉孙中山之命,将在南洋筹募的大批经费亲自送到云南。这笔巨款对于护国军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因此,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率全体部属远迎郊外,并在昆明五华山光复楼设盛宴欢迎。蔡锷首先在席间致欢迎词说:“上次湖口起义,咽冰先生在台前,这次护国讨袁,咽冰先生在幕后。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咽冰先生功劳都很大。”唐继尧接着说:“这次南洋筹款,极劳鼎力,咽冰先生之功,不仅吾人永记,亦将长留史册。”云南护国军惊天动地的枪炮声,打破了袁世凯想当“洪宪皇帝”的黄粱美梦,迫使他退位并终于忧惧而死
  
  北伐开始 策反赖世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李烈钧任赣军总司令,杨赓笙任赣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兼参谋长。当时依附于北洋政府的江西陆军第四师师长赖世璜拥兵自重,驻军江西会昌筠门岭,扼北伐军入赣之咽喉。因此,赖世璜的去向,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国民革命军总部决定派杨赓笙前去策反赖世璜。
  杨赓笙出发前,滇军总司令朱培德代表国民革命军总部为其饯行。朱培德说:“江西陆军第四师师长赖世璜骁勇善战,甚得军心,且兵力雄厚,实有举足轻重之势。赖世璜素敬重先生,总部有劳先生此行,寄以厚望。”杨赓笙从广州出发,化装成商人,改名“张居陶”,日夜兼程前往筠门岭。
  赖世璜曾参加湖口起义,同杨赓笙有旧交。但自从被北洋军阀收编后,对国民革命军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赖世璜听说杨赓笙前来,本不想见,以防引起军阀孙传芳的怀疑,对他处境不利。但又碍于老朋友的情面不得不见。初见时,赖世璜戎装佩剑,盛气凌人,用威胁的口吻说:“公欲作郦食其第二耶?”杨赓笙冷静沉着,不为所动,对赖世璜晓谕大义,说道:“将军乃北伐名将,革命功臣。今北伐大军云集,百姓箪食壶浆相迎,人心可知。将军若能改旗易帜,为革命前驱,挥戈北上,异日必名留青史,否则徒为北洋军阀的殉葬物,窃为将军所不取。至于赓笙个人,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今愿借将军之手,成全赓笙之志。”
  经过杨赓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工作,力陈利害得失,同时争取了参谋长和团长们的支持,终于使赖世璜同意率军反正。赖世璜说:“杨公追随中山先生,矢志革命,对我辈教诲良多,关怀备至。世璜不才,于李烈钧将军回师讨伐陈炯明时,被北阀军重围所困,为惜江西数千子弟血肉之躯,乃忍辱接受收编,身在曹营,心不忘汉,但处境困难,未敢轻动。我公明教,顿开茅塞,今后定听调遣,以赎前愆。冒犯我公之处,望多恕罪。”至此,赖世璜完全为杨赓笙说服,并与杨赓笙结盟为兄弟。
  由于赖世璜归附,北伐军减少了阻力,增加了实力,迅速攻入江西,奠定了北伐胜利开端。
  
  主持赣政抗日反蒋
  
  北伐军收复江西后,李烈钧受命担任江西省主席,杨赓笙被任命为江西省民政厅厅长。后来,省政府改组,朱培德继李烈钧任江西省主席,杨赓笙留任。不久,朱培德升任北伐军总指挥,率师北上,遂由杨赓笙代主席。在此前后三年的时间里,杨赓笙积极整顿吏治,抑制奢靡、腐败之风。他倡导创设吏治训练所、训政养成所、警政人员训练所,育储人才,并根据其德能次第候用。
  杨赓笙为了杜裙带,谢请托,澄清吏治,设“焚书处”,凡是请托求官书信,概不读完,均付之一炬。
  杨赓笙注重清廉自守,严禁家人接受一切馈赠。还在杨赓笙担任民政厅厅长时,有个姓王的人,家里很富有,想当县长,趁杨赓笙不在家时,送来4筐南丰蜜橘,表面是橘子,可是里面藏有很多金条。杨赓笙得知后,令人如数退回,并写了八个字给王某:“君为王密,我守四知。”这八个字是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
  汉朝杨震任太守时,他的属下有个叫王密的人,深夜给他送来大量金银,杨震为官清廉坚决不收。王密说:“请收下吧,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是深更半夜,没有谁知道。”杨震回答说:“你知道,我知道,天知道,地知道,怎么能说谁都不知道呢?”王密只好惭愧地把金银带回。从此人们称杨震为“四知太守”。杨赓笙退回橘筐中金条之事传开后,人们就称杨赓笙为“四知厅长”,以此来赞许他的廉洁。
  杨赓笙在主持赣政期间,所推行的政策和举措,深得民心,江西风气为之一新。1929年秋,江西省政府再次改组,杨赓笙引退。此后,杨赓笙只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议。
  杨赓笙在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议时,实际上是一个虚衔,没有实权,闲散无事,报国无门。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素仰杨赓笙的名气,便礼聘杨赓笙做他的秘书长。杨赓笙入冯幕之后,努力赞襄冯玉祥抗日救国。杨赓笙为冯玉祥出谋划策,起草文稿,代拟宣言,尽心尽力。杨、冯二人在抗日斗争中的见解一致,志同道合,友谊益笃。
  在参赞戎幕之余,冯玉祥还请杨赓笙为其讲经解史。冯玉祥很自谦,把杨赓笙尊为师长,他在诗中写道:“吾爱杨夫子,英名天下闻。文章惊海内,讨袁树先声。铁骨人皆仰,高风世所钦。今日余何幸,立雪在程门。”
  杨赓笙对冯玉祥的礼贤下士、虚心好学,十分感动;对他的浩然正气,更为敬佩。他在诗中写道:“大将军有古人风,礼士尊贤意最浓。真相敢符齐景马,虚声愧属叶公龙。从戎久薄弹长铗,向客何能扣哑钟。今日执鞭兼执笔,为公草檄镇顽凶。”杨、冯二人的友谊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赓笙任江西省政府顾问。1949年初,成立江西和平促进委员会,杨赓笙出任主任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为和平奔走呼号。他力主国共再度合作,反对蒋介石搞独裁、打内战,反对蒋介石为打内战而征粮征兵。他经常在各种公开场合骂征粮是“谋财”,征兵是“害命”。他还把他的别号咽冰改成“厌兵”,以此表示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抗议,因此触怒了蒋介石,被软禁在赣州,并迫他去台湾。杨赓笙誓死不从,进行绝食抗议。后经中国共产党赣州地下党营救,杨赓笙得以脱险。赣州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派人将杨赓笙接回南昌,并担任江西省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和文史馆馆员。(责任编辑赵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