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本社召开在京作者新春座谈会

作者:佚名





  2002年2月27日,本刊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了有作者、部分特邀编委和有关领导参加的新春座谈会。6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座谈。本社社长杜导正、副社长方实说明了此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听取意见,并向作者约稿。大家在发言中,对刊物给了较高的评价,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有益的意见。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说:《炎黄春秋》是办得成功的。中国古代有一部著作叫《资治通鉴》,这部书对巩固封建社会是很有作用、很有意义的。《炎黄春秋》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现代版。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老作家马识途也参加了座谈会。他说:今天能和这么多的老前辈在一起,我是非常高兴的。以后有这样的会,无论如何要通知我。《炎黄春秋》从开始出版我就一直读它,120期了,洋洋大观,我从中得到很多知识,受到很多教育,这个杂志不仅对我们老一代的,对中年的,当政的,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和帮助。将来可以证明这本杂志确实是国运所系、民心所向的杂志。国家安全部原部长凌云说:我讲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炎黄春秋》是个好杂志,这次春节我见了些港澳的客人,他们对《炎黄春秋》情有独钟。第二句是,杜导正同志讲“五不”,这也是需要的。但有些问题,譬如“文革”,有的地方成了禁区,这个不对,这个还是要讲,我们要从“文革”中吸取沉痛教训。“五不”中好像不包括反腐败问题,是不是可以多接触一些。贪污腐败简直是一窝一窝的,一抓一把,一抓一串,非常危险,现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这个问题怎么正确解决。《炎黄春秋》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百年潮》杂志主编杨天石说:《炎黄春秋》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头脑清楚,知道什么应该支持,什么应该反对,“左”仍是我们最大的危险。第二个是有胆有识,还有六个字,叫做有原则,有分寸。《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金凤说:《炎黄春秋》表达的是一种平凡的真理:民主、科学、五四传统,这是很不容易的。她建议,《炎黄春秋》的老读者比较多,现在的大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应设法向大学生扩展读者,还可以打入著名的中学中。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说:我很赞成杜润生同志和大家的讲话。我的脑子里经常转的一个问题,20世纪的一百年,我们这五六十年,世界的变化,我们自己的变化,其根源: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毛泽东。这个是要弄清楚的。一个是历史事实要弄清楚,一个是理论要弄清楚。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说:《炎黄春秋》每一期的主要文章我都看,因为我觉得登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够秉笔直言,实事求是。叙史、论史,不虚美,不隐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不仅需要编辑部的同志有那么一股正气,还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读《史记》,记得司马迁在他的自序里有这么几个字:述过去,思来者。怎样述过去呢,实事求是。思来者,就是让后来的读者能够有所借鉴。我希望《炎黄春秋》按照这个方针办下去。
  在座谈会上讲话的还有中宣部原新闻局长钟沛璋、社科院原副院长于光远、中宣部原部长朱厚泽、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志琴。杂志社上级领导单(接79页)位负责人——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宝光,在讲话中都肯定了杂志社已往的成绩,希望今后把刊物办得更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分工管理报纸期刊的党组成员石峰说:“《炎黄春秋》这个刊物办得比较好,大家比较喜欢看。它已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这么办下去,相信会越办越好!”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景山 王戎笙 王强华 王春瑜 尹 骐 方 徨 冯 征 许人俊 吕长庆 
  纪希晨 李 犁 李慎之 李耐因 李 普 李升旗
  李书英 张 彦 张秀平 张天来 杨明伟 杨继绳 杨克现 汪东林 吴 塘
  林 耀 官伟勋 郑 惠 赵淮青 高 放 秦 川
  舒云云 章学新 鲁 谆 雷 颐 薛攀皋 薛德震
  戴 煌
  (致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