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把《炎黄春秋》办成《资治通鉴》现代版

作者:杜润生





  《炎黄春秋》这个刊物是办得成功的。这十年时间,连续不断地发表了介绍历史的重大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值得我们作为历史的镜子来借鉴。
  我们中国古代有一部著作,叫作《资治通鉴》。这个著作成为中国念书人的必读书,毛主席读了两次,做了许多批注。这本书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它能够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里边去。这个书,对于巩固封建社会是很有作用的。《炎黄春秋》也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现代版,但是这个版本和过去不同,它以刊物形式出版,与时俱进,有了它的新作用和新办法。《炎黄春秋》这本杂志是集体创作,不是一个人。当然《资治通鉴》也不是一个人,也是个集体,但是不如我们这么人多。而且我们和过去编著《资治通鉴》不同的,就是所有这些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有的占有资料,有的亲自参与。而且,与古代人更大的不同,我们的所有这些作者,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
  由于这些不同,它就能通过对事件和人物的描述,稳定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描述这个既有曲折,又有反复的复杂的历史画卷,教育后人,警示后人,接受这些经验教训,提高革命自觉性。
  我们特别要提到的,这个刊物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再评价。这个再评价,就是去假留真,拨乱反正。能够端正我们的学风,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研究人物。
  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一点,就是所有这些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组历史的信息。再给十年,《炎黄春秋》就会形成一个历史信息的宝库,对研究中国历史提供大量资料。这个信息库范围极广,可日益扩充。如果没有这个信息库,就会感到历史研究中有一个缺失。因此我希望,《炎黄春秋》要进一步提高可信度,文章不带水分。还要提高包容度,要包容得更多一点。比如说,我们建国之后这50年,可说是个大变动的50年,是人才辈出的50年,是历史教训最多的50年,也是共产党执政、人民政权的50年。对这50年的事情,希望我们这个刊物要继续增加它的分量。
  因此我建议,今后编辑组稿,要把自发投稿和定向组稿结合起来,规定几个需要加强的方面,使这个刊物更丰满。我们还要注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历史信息的抢救工作。现在了解历史情况的人,年纪都大起来了,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我们要创造条件,让这些年暮的老人,能够把他们知道的信息留下来。
  我还建议,《炎黄春秋》要注意各地的地方志,我看了几个省的地方志,它的信息相当丰富,但是它的加工度不够,我们可以拿来再加工。
  我们还要接受新的技术,学会利用网络技术。现代的信息技术贮存量可以无限大,可以和全国的作者和有关单位联系起来,使刊物的编辑工作向知识经济方面转移。
  这个刊物关于近50年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少了点,这是可以弥补的。也许有些文章不便发表,可以存在信息库里,成为一笔财富。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刊物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炎黄春秋》一定要办下去,一定要越办越好。
  (此文是根据杜润生同志在《炎黄春秋》迎春座谈会上讲话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