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新年絮语

作者:●本刊编辑部





  春秋轮回,岁月嬗变,2002年悄然而至,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尊崇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所谓“察往轨,知来迹”,便是人们对于这一传统的自觉。刚刚度过了她十岁生日的《炎黄春秋》,回首既往,步履匆匆,风雨兼程,深感自慰的,就是在这一认识上的提高,以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展望未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的是更多的机敏和睿智,更多的务实和创造,拂去浮躁,力避平庸,谋求事业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历史的意义是借鉴。历史让我们认识人类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历史让我们了解事物的缘由,变化的轨迹;历史还以其特有的传承作用,靠岁月的积淀,铸造民族精神,涵养民族品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反对随意地剪裁历史,更反对把历史学作为一时政治需求的侍婢。我们倡导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把诸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视为超越时空的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我们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记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讴歌气壮山河的改革大潮,同时绝不放弃以应有的笔墨,评价在中华民族史上某一阶段、某一方面作出过贡献的志士仁人。
  真实是历史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上,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中国的史学家也有“以史求实、以实求理”之说。有了丰富确凿的史料,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从而总结规律,发现真理,给人以新知,推动社会前进。然而,探求历史的真实是很不容易的。不消说历代皆有伪造历史的图谋不轨者,即使是正常人,往往由于受个人利益、集团利益、阶级利益的影响,也难免视野局限、立场偏颇,以致或扬或隐,将事物的本面弄得大失其真。《炎黄春秋》以“去伪存真”为办刊原则,坚守不舍,目的就是弘扬秉笔直书、探求真理的美德,为拂去历史的尘埃,揭示历史的真面,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历史研究除了真伪之辨外,还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绝非坏事,意见相左,互相驳难,只要不失探求真理之心,便可收互相借鉴、相得益彰之效。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之盛况。一向主张“兼容并蓄”的蔡元培,早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不能容忍异端,长此以往,很容易养成一种正统的暴力,即对异端采取一种非常残酷的态度。”这乍听来颇具耸人听闻意味的话,不幸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得到应验:林彪、“四人帮”在“文革”中,疯狂扼杀文化、残酷铲除“异端”的所作所为,就是历史的例证。否极泰来,我们终于有了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了“双百”方针的重申,有了“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有了“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深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主法制的健全,社会稳定的进一步加强,历史科学的研究必将迎来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更为活跃的局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理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旦出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更有希望了。
  学者说,“史实有终而意义无尽”,“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四年,研究秦王朝的历史二千年不衰”。这便是史学的价值,这便是历史的魅力。两千多年过去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业不朽,焚书坑儒的骂名难消,那“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盛衰史,更不知引发过多少后人的掩卷沉思。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只要人类延续,历史就永无尽止。愿历史学与日俱进,历久而长青。《炎黄春秋》将一如既往,联系更多的学者、作者,利用新发掘的史料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读者的关爱。多一个订户,就多了一份支持,这支持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炎黄春秋》有今天的影响,便是千万读者共同支持的结果。在新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