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1期

诗坛泰斗臧克家

作者:● 陈利明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首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哲理诗,出自诗人臧克家之手。
  1957年1月,毛泽东召见了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诗刊》第一任主编的臧克家(同时被召见的有袁水拍),互相交谈了对诗歌的看法。同月,《诗刊》创刊号上刊登了毛泽东的《关于诗的一封信》和旧体诗词18首。
  1965年9月,毛泽东给邓颖超写了一封信,附上两首词。毛泽东在信中写道:“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但是,谁能“痛改”毛泽东诗词?谁能“痛改”后又为毛泽东欣然同意?只有诗坛巨子臧克家和郭沫若等几位屈指可数的大诗人。
  正式出版《毛泽东诗词》之前,先出了征求意见本。臧克家首先诚恳地写了20条修改意见,加上葛洛提出的3条,共23条,由田家英交给毛泽东。毛泽东根据修改意见对诗词认真进行推敲,有13处采纳了臧克家的意见,包括标点、小注中的字句,甚至整个句子的掉换。例如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原稿有一句为“原驰腊象”,臧克家认为“‘腊’似乎应改为‘蜡’”,毛泽东欣然同意。原来,“腊象”指柬埔寨的大象,它们的确曾在中国的高原上奔驰。臧克家将“腊”改为“蜡”,“蜡象”就是泛指的“白象”。一字之改,使此词浑然一体。
  再如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登庐山》,原稿第四句原是“热肤挥汗洒江天”,根据臧克家的意见,改为“热风吹雨洒江天”,使全诗增色弥多。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在山东诸城县农村,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大学,他受教于闻一多、游国恩、梁实秋、闻在宥等名师。在闻一多先生的直接培养和帮助下,他登上了中国诗坛。
  臧克家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他的祖父、父亲和族叔都喜爱诗歌,且能诗会文。他入私塾后,背诵了许多古文和诗词。乡村的贫富悬殊和穷人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后来他写道:“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纯朴,严肃,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正因为他深深扎根于生活中,奠定了他后来成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坚实基础。
  臧克家于20世纪20代末即开始文学创作,在30年代初就以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的出版,被誉为“文坛新人”。闻一多教授当时称赞他的诗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茅盾在赞扬他的诗作时说:“《烙印》的22首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40年代末,他投身于民主救国运动,写出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反动政府政治腐败的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和《冬天》。这些诗篇似投枪、匕首,尖锐泼辣,战斗性强,使人民拍手称快,使反动政府闻之恐慌。在诗歌艺术上为讽刺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第一任主编,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三届理事及第三、四届顾问和第五届荣誉副主席,全国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其中第六、七届为常委)等要职,虽然工作繁重,社会活动很多,但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笔耕不止,著述丰硕,不仅主编了《中国新诗选》、《毛泽东诗词鉴赏》,和他人合著了《毛主席诗词讲解》,还先后出版了大量诗集、散文小说集,评论集,可谓著作等身。直至88岁高龄,还出版了反映新中国火热的战斗生活和改革开放的激情洋溢的《放歌新岁月》。艺术风格由“深沉、含蓄”演变为“热烈、率直”,许多诗篇更见童心。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在现当代诗坛上勤奋耕耘,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老喜爱创作新诗,更爱写古典诗歌。他说:“我是一个两面派。”他动笔写旧体诗,始于70年代初。几十年来,他寝馈于古典诗歌之中。他认为,新诗在表现时代与现实生活方面,容量大,开拓力强,但失之散漫,不耐咀嚼。古典诗歌,精美含蓄,字少而味多。当他对旧体诗的兴趣愈来愈浓,灵感袭来时,诗句如流水,挥就成篇。
  臧老写旧体诗,是为了追求“三新”,他在《旧体诗稿》专集的跋语中说:“所谓‘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我个人认为,无此‘三新’,难乎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旧体诗。固守陈规,不能新变,何以‘代雄’?如果旧体诗与时代精神脱节,与人民生活无涉,只能聊备一格而已。”他写的旧体诗,都经反复推敲,因此凝炼、含蓄,耐人寻味,融情、景、哲理于一炉,在他的旧体诗中俯拾皆是,如《老黄牛》中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赠王亚平同志》中的“桑榆谁云黄昏近?老树东风红花多”;《答友人问》中的“听凭岁月随流水,依旧豪情似大河”;《抒怀》中的“狂来欲醉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灯花》中的“诗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灯花几度红”;《重与轻》中的“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等等。
  臧老到了逾耄耋之年,仍孜孜,笔耕不辍,1976年他给一位文友写道:
  一年无暇日,五更作黎明。
  白发映墨迹,孤灯是良朋。
  思绪千万缕,心血似潮倾。
  大著何时竟,寸阴共天争!
  与人异苦乐,佳节少闲情。
  正是这种“寸阴共天争”、“佳节少闲情”的精神,使他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在文学艺术的高峰上攀登。
  1985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得知臧老身体不适,便托工作人员送来新鲜的荔枝,以表中央领导人对一位文坛巨子的深切关爱。臧老尝到甘甜可口的荔枝后,不禁浮想联翩,欣然命笔,挥就了一首七绝。
  《谢耀邦同志赠荔枝》
  百颗荔枝到眼前, 纷纭思绪绎无端。
  胸怀大计知多少?眷顾情高记分甘。
  1993年,臧老写了首短诗:
  我,一团火。 灼人,也将自焚。
  这,正是他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恰好是他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个回答。
  (责任编辑 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