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9期

在麋鹿苑看“东方护生诗画”

作者:●郭 耕





  北京南海子的麋鹿苑是著名的动物保护小区和全国科普基地,这里不仅有鹿鸣呦呦、蝉噪阵阵的湿地风光,更有许多从文化层面、道德高度阐述动物保护观点的文艺性和思想性作品,其中一套主要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的题为“护生即护心”的东方护生诗画,虽形式简朴,但内涵深刻,读来发人深省。这恐怕在全国、全世界的保护区、动物园及教育中心都是独树一帜的。
  众所周知,环保运动源于西方,但许多自然哲学、护生思想却产生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从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好生之德”,到佛教的“普度众生”,无不充满劝人向善、从善护生、敬天惜物的思想。
  首幅护生壁画名为《天地好生》,取自宋代大儒朱熹的名言:“……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画面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在风雨中飘摇、在天地间伫立。
  古人认为,动物都是血肉有情之物,人类有夫妻情、母子情、动物亦然。人有夫妇,鸟也有吗?当然!第二幅画上,展现的是一只鸟被人捕捉,另一只即它的配偶竟坠地而亡的凄惨情景。
  在自然界中,有一个动物类群,名曰哺乳类,画上,正在哺乳的,一边是狗的母子,一边是人的母子。可能你会对人狗一图产生反感,但是,你能否认人类的哺乳动物属性吗?无可否认!因此,本画右侧有白居易的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后面,还可以见到几幅反映动物母子情深及对杀生之人有教化作用的壁画。
  一则名为《母鹿随啼》,说古时候有个名为秦西巴的大将,用车运载一幼鹿出山,回头发现总有一母鹿随后哀啼,秦知其为母子,不忍伤害骨肉之情,就把小鹿放掉了。
  二则叫《烹鳝》,一名叫周豫的学士在烹调鳝鱼时,见一母鳝总向上弯曲身体,觉得蹊跷,剖之,发现腹中有子,才知,这条鳝鱼曲身避汤的原因是为护子,被此情此景感动的他从此再不吃鳝鱼了。
  第三则为三国中的故事,蜀国大将邓芝远征涪陵,见猿猴抱子于树,引弩射之。中猿母,子为母拔箭,以树叶堵塞创伤。邓芝自叹不如,投弩水中。
  在这二十余幅护生壁画中,很多配诗是出于诗词名家之手,有杜甫的“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有曹植的“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鸿雁传书,多少有些浪漫主义色彩,唐代大诗人杜牧却将其赋予了深刻的自然保护意义,“何事春郊杀气腾,疏狂游子猎飞禽。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大家可以发现,被选用最多的是白居易的诗,他的“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他的“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他的“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简直字字珠玑。
  古人的一些生态道德,远远高于今人,像大家习以为常的垂钓、狩猎、吃野味、笼养野鸟等陋习,早已受到古代先贤的抨击。一幅名为《残酷风雅》的壁画,在垂钓之人身旁,有一首尖锐的批评钓鱼的诗:“垂纶称风雅,鱼向雅人哭。甘饵藏利钩,用心何恶毒?风雅若如此,我愿为庸俗。”一些热衷钓鱼的人当为之汗颜。壁画《长歌当哭》,则是替笼中之鸟鸣不平:“身在樊笼,心在林谷。望断家山,长歌当哭”!陆龟蒙的《远征》则是在控诉那些射杀飞禽的行径,“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
  有时,我们说,在师法自然、敬天惜物的道德意识、天然情感方面,古人优于今人、儿童不逊成人、古代东方胜于现代西方。中国不仅有庄周化蝶之美梦,还有为蝶造墓之童心,一幅《蝶之墓》壁画,与不远处的“世界灭绝动物公墓”遥相呼应,可能会对这里为什么给灭绝动物建造一座具象征意义的墓地做些注解:“小小蝴蝶墓,左右种冬青。莫做儿戏想,犹存爱物情”。
  作为地球芸芸众生之一的人类,本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万物谐同进化,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教诲的:所谓“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之故也”;(孔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所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古代先哲的理想是期望大千世界成为“谦谦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德行仁,鸥鸟可招”的朗朗乾坤。
  中国古代护生惜物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在是一言难尽,且将一幅名为《北窗风》(宋代陆游)的壁画,作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想境界介绍给大家,并作为本篇文字的结语吧:“飞来山鸟语惺忪,却是幽人未睡中,野竹成阴无弹射,不妨同享北窗风”。
  (责任编辑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