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9期

辛亥革命与台湾

作者:●何 标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先生曾四次到台湾,还拟以台湾作为发动内地革命起义的跳板。辛亥革命的风暴,在日据下的台湾岛内,掀起了武装起义的波澜,有些台胞直接参加了辛亥革命;广大台胞则对孙中山无限敬仰,并把台湾的前途,寄望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值此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回顾这些史实,使我们倍感台海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台北新起町革命总司令指挥部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五个月后中日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愤怒,孙中山立即动员兴中会成员并联络反清会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失败后逃往日本。1897年9月,陈少白受孙中山派遣,从日本赴日据下的台湾,秘密发展兴中会。同年11月,陈在台北联络原兴中会会员杨心如,并发展吴文秀、容祺年,赵满朝等人,组成了兴中会台湾分会。
  1900年9月,孙中山经日本首次赴台,抵达基隆时,日本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率官员迎接。孙先生此行,主要是在台坐镇指挥广东惠州起义,进行起义的联络、支援活动,并观察华南局势,如起义得手,即俟机回到内地。此次在台停留达44天之久,经兴中会会员杨心如等人协助,在台北新起町(今长沙街一带,原址已被拆除,现为一幢公寓楼)设立了革命总司令指挥部。当时日本内阁及台湾总督对孙中山的支持,有两种说法:一说日方希望孙中山对日本平定台湾人民反抗给以协助。日当局认为这些反抗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方面的“煽动”,想借用孙中山在民众中的声望,稳定其殖民统治。另一说是当时的日本内阁和驻台湾总督有进占厦门的企图,遂以革命军起义后攻占厦门为条件,答应以台湾为惠州起义发号施令的中心,同时于起义后给革命军以军援。
  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在台北指挥了惠州起义。起义军活捉了清将杜凤梧,缴获洋枪700多支,子弹5万多发,清提督邓万林负伤落马而逃,起义冲击了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但此时日本政局发生变化,伊藤博文出任首相,他禁止台湾总督与中国革命党保持联系,致使孙中山的革命指挥部难以继续活动,孙先生也不得不离开台湾,惠州起义遂未克完成。此后,孙中山又于1913年、1918年和1924年赴台访问或旅经台湾,但停留时间很短,且在台期间均遭日本当局严格控制,禁止与台胞接触。
  
  辛亥革命风暴冲击台湾岛
  
  1905年7月,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定成立统一政党——中国同盟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纲,选孙中山为总理。这给已被日本占领10年之久的台湾同胞带来新的希望,即把台湾的光复寄托于国民革命的成功。1910年9月,同盟会会员王兆培与台南籍的翁俊明成立了同盟会台湾分会,两年后会员增至30余人。至1914年,会员已达76人。他们经常秘密集会,讨论时局,探讨如何使台湾回归祖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祖国大陆革命胜利鼓舞下,台湾革命志士纷纷揭竿而起,岛内抗日起义风起云涌。1912年3月,南投民众领袖刘乾、林启顽,响应辛亥革命,建立秘密组织,袭击林圮埔警察支厅,与日警激战七日。嘉义农民黄朝、黄老钳在辛亥革命胜利鼓舞下发起土库起义,因事机不密而遭杀害。南投以陈阿荣为首密谋发动埔里起义,已串联85人,事败被捕入狱。台中苗栗赖来同谢全石秘密潜来大陆,受辛亥革命影响后回台鼓吹革命,不足一年,有80多人参加,12月1日率众攻打日本东势角支厅官署,杀死日警多人,开仓夺取武器弹药,在撤退时赖来不幸中弹牺牲。1913年3月,台中张火炉与黄炳贵、纪石组织群众,联络高山族同胞,支援罗福星起义,不幸事泄被捕死于台北。1913年农历10月李阿齐在台南关帝庙起义,也因事机不密遭到破坏。
  最大一起,是罗福星在苗粟发动的抗日起义。罗福星,台湾苗栗人,1903年随祖父自广东去台。1905年返回广东,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在进攻广东督署时,左手负伤。1912年12月集合“十二同志”入台,以台北大稻埕为基地,进行秘密活动,发展组织。1913年2月在台北、基隆、新竹、桃园等地建立中国革命党(又名同盟会)台湾支部,策动起义复台,参与者甚众。准备起义时事泄,于12月18日被捕入狱,同案被捕的革命志士达1211人。1914年3月3日,罗福星与台南关帝庙起义的李阿齐,东势角起义的赖来,大湖起义的张火炉,南投起义的沈阿荣等200余人慷慨就义。罗牺牲时年仅29岁,遗有绝命诗一首,诗中有:“海外烟氛突一岛,吾民今日赋同仇。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生平爱自由”等句。
  罗福星等人就义后,台湾抗日起义依然连绵不断,特别是1915年余清芳等人领导震惊中外的西来庵起义,起义者数千人直逼噍吧年日警支厅,血战几昼夜,数万无辜台胞遭日寇滥杀,余清芳等903名抗日志士被处死刑,此即著名的“噍吧年事件”。
  
  大元帅身边的台湾人
  
  1905年同盟会成立之初,在林森的组织下即有台湾青年参加同盟会,但未留有姓名和资料。依现有材料,罗福星应当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台湾同胞。此外,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时间最久的台胞,当属爱国将领林资铿。
  林资铿(1878—1925)号祖密,出身于台湾雾峰名门的林氏家族。其祖父林文蔡曾任清政府福建水陆提督;父亲林朝栋于1885年中法战争时,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的领导下,扼守基隆要塞狮球岭,抗法有功。《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下令林朝栋举家内渡,后病逝于上海。雾峰林家在台湾已经营100多年,为台湾五大家族之一。林朝栋派林资铿赴台处理和取回其家产,但其家产大都为日寇掠夺,取回的不及原有家产的十分之一。1913年林资铿撤销日本国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内务部申请中国国籍,成为正式恢复中国国籍的首位台胞。林资铿变卖家产迁居大陆后,仍积极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爱国志士罗福星、张火炉、余清芳等都得到过林资铿的资助。
  1915年孙中山听说林资铿的爱国事迹后,派其秘书、国民党元老徐瑞霖到厦门拜访林资铿,动员他参加国民革命,介绍他参加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成为早期投身国民革命的一位台籍人士。
  1916年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发动的厦门起义失败,为讨伐袁世凯,打倒北洋军阀,林资铿捐献变卖台湾家产的50多万银元,组织闽南革命军,从事护法运动。孙中山于1918年1月6日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林资铿为闽南军司令,领少将衔,负责指挥闽南军事行动。林不负中山先生重托,率军攻下闽南七县。
  1919年投机革命的反动军阀陈炯明进入闽南,吞并了闽南军。孙中山改任林资铿为粤军第二预备队司令。1920年又任粤军第九支队司令、汕头警备司令。1921年调任大元帅参军兼侍从武官和大本营参议。1923年他辞去公职,以变卖家产所余财产,从事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1925年8月20日,北洋军阀孙传芳所部将林资铿逮捕后杀害,遇难时仅48岁。
  此外,1905年生于台北的李友邦,于1924年秋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期间奉孙中山之命携巨款北上。对北伐战争有功,得孙先生器重,被派去主持两广省工委领导的“台湾地区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派人回台宣传孙中山领导下祖国革命的大好形势,激励台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志,并动员一批台湾青年到广州学习和参加革命工作。
  
  两岸同胞情感交融同喜同悲
  
  辛亥革命胜利时台湾同胞欢欣鼓舞的情景,许多老辈台胞终生难以忘怀。已故全国政协委员李乔松,是台中雾峰人,他在1921年被乡民选为“保正”,因受辛亥革命胜利鼓舞,他把孙中山的大照片公开挂在“保正办公室”墙上,并经常教育子女:“咱们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要有骨气,要有民族气节。”现本人已去世多年,但这些情节其子女仍记忆犹新。已故全国政协委员、老台胞陈文彬曾回忆说:辛亥革命胜利他只有8岁,记得当时上海印制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画像和《武昌起义战火图》在台湾城乡都很畅销。他母亲曾指着一张彩色画告诉他,中间是孙中山,右边是黄兴,左边是宋教仁;并向他讲孙中山推翻满清的事迹。已故全国政协委员、老台胞王万得也说过:当时台湾老百姓连一般家庭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辛亥革命;人们把这件大事概括成三句话——唐山(指祖国大陆)发生了革命;“漩桶”已经退位;孙中山做了大总统。“漩桶”是“宣统”的谐音,是台湾土语“尿桶”之意。这一比喻是对满清皇帝的轻蔑。王万得还说:台湾私塾小学生喜欢读上海出版的《新三字经》,这本书开头四句话是:“我中华,民主国。黄龙旗,变五色。”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台湾,曾对戴季陶说:“日本必须放弃与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要协助台湾至少要实现自治。”1925年2月下旬,孙中山在北京生病的消息传到台湾,并一度传出死讯。当时在台湾有广泛影响的《台湾民报》,先后以“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确”和“孙文没有死”的大字标题发表评论,充满对孙先生的期望和爱戴。
  (责任编辑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