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8期

林则徐还是个抗洪英雄

作者:●刘葵华





  民族英雄林则徐抗御外侮,销烟禁毒,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妇孺皆晓。但他在治水抗洪,为民除患的斗争中亦屡建功业却鲜为人知。笔者最近访问了开封郊外黄河下游的“林公堤”,参阅了林则徐抗洪治水的历史资料,访问了有关专家、学者,了解到这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抗洪英雄。
  从河南开封市北行9公里,就能看到黄河下游著名的防洪工程——柳园口险工。险工地段用大石块镶嵌的坝、垛、护岸一道接着一道,约束着滔滔的黄水,向东流去。险工的第39坝以下有一段9公里的堤段,就是168年前洪水泛滥时由林则徐率领士卒民夫堵口抗洪修筑的大堤。这段堤坝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整修加固,已形成一道“月牙形”的大堤,屹立在黄河南岸,成为开封市一道防洪屏障,护卫着古城开封,岁岁安澜。为了纪念林则徐的功绩,1992年,开封市政府将这段黄河大堤命名为“林公堤”,并在堤上塑立林则徐雕像,作为对开封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古时的黄河并不从开封流过。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这里,兴建大梁城垣。那时黄河由大梁城西100多里的荥阳(今郑州市郊区)从东向北经河北、天津入渤海,行洪1000多年。北宋建都开封称东京。当时的开封十分繁荣,汴水、金水河、五丈河、蔡河横贯城区。
  但到金、元以后,黄河经常溃决改道,逐渐逼近开封。自公元1128年到1855年的元、明、清几百年中,黄河河床不断淤高,时常决堤泛滥,河道南移,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夺淮入海。开封一带是平原沙质土壤,河床越淤越高,成为地上“悬河”,设防水位高出开封市内地面达13米之多。据记载从公元1128年到1855年的700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溢最频,其中6次洪水灌入城内,“庐舍荡析,沙浒漫衍,汴水等河流被洪水淤没”。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河大堤决口,开封全城覆没,淹死30多万人,开封东南“泛区六七百里,尽成巨浸”。昔日繁华似锦的北宋东京皇宫遗址,被泥沙掩埋于地下九米之深。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再次堤决城破,这次溃决,是历代6次水淹开封城较严重的一次。《汴梁水灾记略》记载了当时的惨象:“祥符(开封)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附堤居民皆奔赴堤上,多半不及携带衣粮。其他村落或升屋聚号,或攀树哀鸣,往往数日不得食,无人拯救,饿死树上屋上,或有饿极投水死者”;“受灾地区有河南、安徽两省5府23州县,泛区800里”;“洪水流过,人烟断绝,有全村数百家不存一家者,有一家十数口不存一口者,凄惨不堪言状。”
  水淹开封城,形势万分危急,道光皇帝派大学士王鼎赴东河主持祥符大工。王鼎深知林则徐对治河抢险有研究,经验丰富,办事认真,就想请他出来帮助治水抗洪。但这时林则徐已因虎门销烟抗击外侮而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革职发配往新疆伊犁。王鼎再三上奏请道光皇帝,恳留戍遣伊犁的林则徐襄办祥符堵口事宜。皇帝允准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祥符绅民闻“林制军将来,无不喜跃,额手称庆”。这时林则徐正在戍遣途中,他在江苏扬州接到道光皇帝谕令,就从扬州日夜兼程赶到开封,住下汛六堡(今开封郊区小马圈),协助大学士、钦差大臣王鼎堵塞张湾决口。他目睹洪水肆虐,生灵涂炭的惨象,悲愤难抑,夜不能眠,奋笔写下血泪诗句:“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狂澜横决趋汴城,城中万民皆哭声!”
  当时开封城已被洪水围困数月,有些官吏对堵口失去信心,提出迁城主张。对此,林则徐斥之为“咄哉此论乘舆评,三诰奚必同盘庚”,坚决反对那些人模仿商朝盘庚多次迁都的做法。决心率领士卒和民夫,抢堵决口,保住开封城。他卸下行装,背负着国难与水患的双重创痛,立即奔向张湾黄河决口处。他“朝夕驻坝”,“与士卒同畚锸,一切事宜,在在资其筹画”。他查看张湾决口,决口口门达303丈,决口原因是汛期形成湍激横河冲开河床高滩,激溜冲向大堤造成的。他决定先在被冲开的河床高滩处开挖挑河,堵住激溜冲向大堤口门。然后,在张湾决口处分左、中、右建三坝向中间抢修“埽工”。他带领民众经过几个月的抢修,正当决口即将合龙时,突然上游一场凌汛急冲而下,冲开口门。林则徐毫不气馁,坐镇工地,率领士卒和民夫继续抛石压埽护坝。到第二年(公元1842年)2月,历经8个月的努力,率众修筑了从马头到小马圈的防洪新堤,并在张湾村北不远的柳园口胜利合龙,堵住了决口,使黄河重回故道,解救了被洪水围困的开封城。这次堵口,共修筑大坝303丈,其中正坝埽宽15丈,上水边埽宽7丈,下水边埽宽5丈。两坝上边埽及金门抛石4段,坝外厢做护埽6段,共长81丈,抛护石一段。这次堵口共支出白银600多万两。
  张湾堵口成功,黄河重归故道。王鼎奏请皇帝嘉奖堵口有功人员,并请求给予林则徐“立功赎罪,免遣伊犁”的奖励,但道光皇帝没有“恩准”,下旨令林则徐“仍往伊犁,效力赎罪”。王鼎及其他获奖官吏都木然了。王鼎在柳园口含着热泪给林则徐送别时,林则徐却坦然赋诗:“塞马未堪得与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公身幸得千钧重,宝剑还期赐上方”,随即动身赴伊犁上任去了。
  据史料记载,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曾担任过专职河道官员。《河南黄河志》记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一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黄河、运河修防事务。为治理黄河和运河,他上任后首先视察运河,又西行由曹州、考城厅上堤,循着黄河北岸,对各厅逐一视察。然后,由黄沁厅渡河至南岸,沿着南堤一一检查。林则徐深知河官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历来都是从治河料物上做文章。料垛为修埽防汛的“第一要件”,“修防第一要件即为河工第一弊端”。他沿堤检查时“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当查出兰义厅蔡家楼料垛虚假有弊时,当即撤销兰义厅有关河官之职,令其赔偿损失。道光皇帝说:“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林则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当他听到“险工紧急,溃坝塌堤”,用碎石“力加抛护,即不至于溃塌,功效甚著”时,就亲自到“坝前有石之处,细心测量,悉心揣度”,并自己动手试验,证实了治河官吏及河工此说的正确性。他总结说,埽工过陡,则大溜湍急时,“易于淘深,是以埽前之水辄至数丈,埽工难免有坍塌之虞”。如果埽前抛以碎石,在水中“铺作坦坡”,则可以“偎护堤根,并可迂回流势”,肯定了群众的创造。此后,黄河修堤筑坝和抢险中都大量使用石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曾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的徐福龄,称赞林则徐是“黄河修筑石坝护堤的创始人之一”。
  据记载,林则徐从公元1824年夏秋之际总办江浙两省七府水利起,直到公元1841年秋至1842年春到河南祥符襄办堵口的10余年间,他汗水洒遍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流域及运河两岸的灾区和河工工地。先后治理了海塘;指挥了洪泽湖高家堰黄河大堤堵口修坝;规划了江浙七府水利;并在湖北修筑堤防,制订了“修筑堤岸章程十条”,处处表现了他卓绝的治水才干,
  他在开封抗洪治水成功,但仍被道光发配到伊犁后,在戍疆三年中,仍不忘为边疆兴修水利,造福各族人民。三年内,他行程2万多里,踏遍天山南北和伊犁河畔,共查勘土地68万多亩,率领各族群众和士卒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引水灌田抗旱。至今伊犁地区各族人民还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表达了广大群众对林则徐的深切感激与怀念之情。
  (责任编辑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