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8期

白族文豪赵藩

作者:●刘冠群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着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以发人深省的内涵和端庄稳健的美感形式,使中外游客耳熟能详,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可是,联文的撰写人赵藩却逐渐地被忽略、淡忘。
  赵藩,白族人,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正月初七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府剑川县向湖村一户书香人家。父亲赵联元是一位儒师。赵藩自幼从父博学经史,涉猎百家诗文,青少年时便成为乡里中出类拔萃的人材。在县、府、省的科举考试中,赵藩一帆风顺,以优异成绩补弟子员、补禀忾。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省试,举乙亥科第四名。但后来多次进京应试,他的真才实学因粥少僧多,璞玉难售,均遭失败。他从光绪元年第一次进京参加次年丙子科会试,到光绪十一年第五次进京应试,都落第而归。往返十二年,跋涉数万里,他没能跳过那通往蟾宫的龙门。然而赶考的失败不等于他人生的失败。由于他离开偏僻闭塞的山乡,长期奔走于滇京道上,饱览了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开阔了心胸,目睹了民间疾苦,了解了民族和国家的灾难,结识了诸多人物,提高了认识,充实了头脑,这对于他一生的政治和文艺生活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赵藩从13岁开始写诗便崭露才华。他奔走仕途,官可为则为,不可为则弃,而诗则不可不作,直到77岁弥留前还赋七律八首。这64年间,从未辍笔于诗作。据《赵藩诗词选》编后记中介绍,赵藩“存诗七十余卷,不下万数千首”。但刊行的仅《向湖村舍诗初集》十二卷,《小鸥波馆词钞》八卷,《桐花馆梦缘集》二卷,现藏云南省图书馆。“其余手稿、抄本均于十年浩劫中被查抄,荡然无存”。他在诗中表达了热爱中华、反对侵略、热爱人民、揭露清廷腐败的浩然正气。
  1879年,赵藩进京应试期间所作的《观音土》与《小儿哭》,都是以白描手法刻画出河北、山西一带在大饥荒年间惨绝人寰的典型图像。
  观音土
  万落千村空雀鼠,树皮草根俱乏煮。
  翳桑幸有观音土。观音慈悲悯尔饥,
  食之一饱还西归。不食亦死食亦死。
  且缓须臾对妻子。妻子号啕泪如雨。
  顷刻彭亨腹如鼓。吁嗟呼,观音土。
  小儿哭
  小儿哭,泪簌簌,白日惨昏风刮屋。
  西家杀儿啼声哀,东家小儿观之回。
  回家告阿母:吾家可须儿作俎?
  屠刀在颈儿心悸,果欲杀儿俟儿睡!
  在那慈禧垂帘听政的年代,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赵藩能够如此淋漓地反映民间疾苦,实属不易。
  同年,昆明苦雨近月,赵藩写了一首《喜晴》:
  昆明城中几弥月,东南洼下四庐没。
  男襁女负踏波啼,老稚扶携上城堞。
  城堞无栖雨不止,此时真羡高门里。
  高门清宴罗倚娇,镇嫌风雨妨笙箫。
  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比,并无逊色。
  赵藩还写过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
  中法战争时,当他得知官兵在越南大破法军,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写下了绝句六首,今选其一:
  露布飞来喜欲狂,出关此战最堂堂。
  投签秘殿天颜喜,吹角连营士气扬。
  赵诗中,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评论,很能体现他的历史价值观。如《汤阴谒岳忠武庙》:
  长城南渡坏,遗庙故园新。宰相自谋国,孤臣宁惜身。风波三字狱,忠孝一家人。松柏西湖远,葱茏微雪春。
  隆中谒武侯祠
  高冈云气湿蒙蒙,卧龙犹疑尚此中。
  大好溪山名士宅,不轻出处帝臣风。
  立谈早定三分局,异代犹尊一亩宫。
  祠宇西南瞻拜遍,参天松柏共青葱。
  赵顺平侯祠
  关张当代并英雄,簇拥真龙入蜀中。
  破敌齐摧名将胆,引君尤见大臣风。
  三分割据归时命,百战勋名善始终。
  仰止常山家庙在,停车人挥夕阳红。
  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诗人崇敬的感情,爱憎分明的评论。特别是对赵云,不止褒扬他的战功,更赞颂了他以大局为重,对刘备直言进谏的大臣风范。这与一般只看到赵云勇冠三军的认识相比,更高一筹。
  赵藩写得最多的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赵藩对苏轼的人品才华十分钦仰。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的生日。光绪丙戍年(公元1886年)的这一天,赵藩于昆明岑毓英幕府与文友在翠湖聚会,以诗词酬和为苏祝寿。赵藩作了一篇古风,开头两句便对苏轼作了极高评价:“大峨仙人翩然归帝乡,但见奎宿天上森光芒。”诗中对苏一生遭际深寄同情:“前年赤壁俯栖鹤,吊公迁谪浮轻航,……置酒为公作生日,趋拜遗像招提房。……生平遭逢谤誉一觉春梦耳,完此忠孝大节亘古何堂堂。”
  自这一次寿苏会后,赵藩在四川、在广州都常寿苏,终生不渝。
  赵藩诗近杜甫。他像杜甫一样,想“致君尧舜上”,报效国家,又不能“立登要路津,”也找不到报国的机会,“弃请剑都无分”。他像杜甫一样走遍大江南北,深知民间疾苦,饱览中华山河,蕴集了厚实的生活体验,虽于政治上不得意又不能忘情于政治。由于杜甫与赵藩都曾客居蜀中多年,赵藩受杜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赵藩诗从诗风上看,也像杜甫的庄严、沉郁,讲究格律、喜欢用典(但少生僻),有的放矢,充满生活气息,多有描绘大好河山的作品。
  赵藩也长于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而不以辞害意,举二例:
  晚望
  独立向苍茫,危楼跨女墙。平沙芦渚白,斜日稻陂黄。山瘦秋心老,天高雁影凉。村春何处发,百感集中肠。
  月夜
  素月侵阶上,虫吟一片秋。瓶花香自媚,窗竹影俱幽。高阁独杯酒,客山谁倚楼。平生惜明镜,高照客边愁。
  赵藩还善于填词,遗作有《小鸥波馆词钞》,于1943年付印问世。
  赵藩的词风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颇为豪放、飘逸。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也有表现。当他航行停泊扬子江中,目睹外轮往来,填了一首《丑奴儿》,批评清廷的海防形同虚设:
  乘风破浪寻常事。鳌背朝阳,雁背朝阳。不信东溟一苇航。
  坚昆未定仙槎杳。海上筹防,江上筹防,犹见轮舟过武昌。
  对于滇诗史,赵藩做了一件大好事。
  云南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从西汉开始的。汉武帝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史传滇人盛览曾受学于司马相如,返滇后传播了中原文化。其后,云南与中原又曾几度离合。云南历代诗歌,大都湮灭无闻。赵藩整理文献,深感有必要理清滇诗的源流,写下了《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第一首是溯源:
  古诗之流厥有赋,赋家之心靡不赅。
  西汉词章溯初祖,长通亲受马卿来。
  长通即盛览。接着是写《渡兰沧歌》、《道谣》、《白狼王歌》等民间歌谣。赵藩的诗像一根红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理顺了滇诗的脉络,给中华文化献上了一份清单,为研究者指引了路径。
  赵藩工律诗,自然就精于撰联了。
  说到楹联,人们自然会想到成都武侯祠的那副名联。手头有一份剪报,是梁玉文先生十年前写的《赵藩与对联》。其中提到:“1958年3月毛主席在武侯祠看赵藩这副对联时,曾凝视良久,加以赞许。后来又曾嘱咐将赴四川就任的一位负责同志,一定要去看这副对联。随之,这副对联辗转传抄,轰动一时。
  赵藩对联的韵味无穷,在于他的立意高,眼光远大,见解卓越。他常撰联评论历史人物,爱憎分明,鉴别是非,寓意深远。所著《介庵楹句正续合钞》于民国十四年印行。
  手边有一份剪报,是成都李金彝先生写的《赵藩三绝》,说赵藩既善于诗,还精于书法和绘画,评价至高。说到赵藩的书法,李先生对赵藩重写的昆明大观楼孙髯翁长联评价说:“写法上纯用颜柳笔法平正工整。意态端庄浑厚,确有平原神韵,是赵书的精品。”
  赵藩除著述外,对中华文化的另一重大贡献是纂辑。
  赵藩从小就受到重视传统文化的家教。他晚年致竹村的信中说:
  藩自束发授书,稍有知识,其时滇乱孔亟,斯文将坠。先公推命,惟在文献。谓他日不望尔高科朊仕,但得辑学明理,留意吾滇掌故典籍,随时随地搜访裒集,尽我心力,公之乡人。藩谨服膺不敢忘。以故五十年来,虽戎马薄书,奔走颠沛,此志弗懈也。先后所获滇中先辈著述,或刊或抄,将二百种畸零,诗文四十余家,本意在蜀捐俸选梓告养觐亦携以自随;不意桑海变迁,迫促无暇,而己力孱薄,亦难举事。
  民国三年,赵藩在昆明被推为孔教会长,公请滇督唐继尧筹款辑刻《云南丛书》,并聘赵藩为总纂。他在一信中写道:
  曩岁从事孔教国学时,每与当道谈及怂恿图成,幸承许可筹款开局,次第选梓百三十余种,杀青已竟,未完者亦赓续写雕,每因款绌作辍,约计二年,可暂告一结束。其间最苦者,检、择、删、润皆须自为,分纂乏人,任劳已难,遑云任怨。即校对小节亦复,乌焉亥豕,触目而是。念已担任,诿谢非人,尤乖素心。此所以如盐车驽马,竭蹶上阪不告休,非弋虚誉,非恋餐钱,中夜抚膺而自怜亦自笑者也。蚕作茧而自缚,蠹食字以为甘,倘所谓天生劳人,是耶?非耶?(《遗稿》)
  这使我们看到,赵藩对整理典籍的投入,不仅仅是为了遵庭训和个人爱好,而是有目标地为云南文化克服万难,尽力所能及地作出奉献,终其一生。
  1921年,顾筱斋由四川回师云南赶走唐继尧后主滇,邀请赵藩襄政。赵藩回信说明情况:“编刊丛书,今已十有其七,再二、三年,浮图九级,当可合尖。藩视如家事,是以于役岭南,仍遥领经理,不敢置,归后赓续进行。虽家难痛心,沈疴息偃,而订佚笺,谈国故,则眉轩意豁犹是乐此不疲也。虽老儒之结习有然,亦重赖邦人君子、贤士大夫提挈匡襄,庶几蒇事,比承教言,尤兹注重。藩敢不仰体大君子德意,担任综理,始之终之。”
  他同时给岑春煊的写信中谈到,“藩以逾七望八之衰翁,厉万兀千摇之险浪,饰巾待尽,及其未填沟壑,勉完滇云文献之责,他非昏髦所知,亦非孱力能及已!”
  赵藩谢辞高官不做,为整理文献而鞠躬尽瘁,足见他的高风亮节。
  由赵藩主编的《云南丛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网罗了有关云南历史、地理、人文、著述,经精心筛选、订正,从1914年起陆续编刻,计初编152种,1148卷;二编53种,254卷。1927年赵藩久病不愈,他痛感到“奢愿已看偿不得”,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他还有部分已编成的稿本没有刻印,至今存于云南图书馆。这既使后人怀念赵藩,也发人深思:这七八十年,我们都没有一个人能继赵藩“合尖”,而上九级浮图缺一个顶吗?
  《云南丛书》流传国内外,受到重视。1978年云南省图书馆作过一次总结,将已刻或未刻印的都编辑出简目,提供当前研究工作或其它方面的参考。
  赵藩还纂辑了《咸同滇中兵事记》和一些年谱、词录、诗钞、传记、印存、翰札等十种三十八卷。
  他一生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杰出的。
  (责任编辑赵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