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7期

刘长春——首闯奥运的中国人

作者:●英 武





  中国不去,伪满抢着去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根据奥运章程,有权向奥运会派出参赛运动员。
  然而中华体协是民间团体,没钱。于是体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要求政府支持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第十届奥运会定于7月30日举行开幕式,而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却在5月下旬突然宣布,决定不派遣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理由是“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体协很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伪满洲国那边传来消息,说他们已决定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伪满”,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由日本在我国东北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妄图借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之机,扩大其国际影响。消息首先刊登在伪满各报上,很快传到北平和天津。
  据传,伪满那边已选定了运动员,而国际奥委会也已复电同意了伪满的请求,还要他们迅速提供“满洲国”的所谓国旗与国歌,以备届时升旗奏乐。眼看会期临近,国民党政府始终装聋作哑,中华体育界人士忧心如焚。为了挫败日伪的这一阴谋,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运动员。
  伪满选定的运动员共两名,一个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刘长春,当时全国短跑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是冯庸大学的学生于希渭,800米健将。
  
  “苟余之良心尚在……”
  
  提起刘长春,就不能不想起张学良。20世纪20年代,张学良在主持东北军政的时候,便积极倡导和扶植体育运动,希望国人有强健的体魄,以抵御外侮,振兴中华。那时,各省的体育大都举步维艰,而东三省的体育却红红火火。刘长春,就是在张少帅的热心培植下成长起来的体育尖子。
  刘长春小时候在大连沙河口中心小学读书,他从小便爱好体育运动,一心想借体育发奋图强,压倒日本人。那时,中心小学与日本的一所小学隔街相望,放学之后,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经常打群架。刘长春在同学中年龄最大,打架时总是冲在前面。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民族仇恨可以转化成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他的短跑成绩提高很快,一次,在关东州举办的州内外中日中小学生田径对抗赛里,他年仅14岁,100米跑成绩便达到了11秒8,400米达到59秒,远远超过了当时中学生的水平。在大连二中肄业时,他仍不忘体育运动,终日在谭家屯运动场(后为旅大市人民体育场)埋头苦练。1927年,在大连中华青年会主办的春季运动会上,他的100米成绩一下子提高到11秒,名列第二。这一年底,张学良任校长的东北大学派出足球队赴大连比赛,发现了这个短跑健将。于是,刘长春辞去了大连玻璃制品厂学徒的工作,进入东北大学体育系学习,翻开了他体育运动生涯的新篇章。
  张学良有眼光有魄力,经常邀请德国和日本的运动员到东北来,与中国运动员比赛,借此使中国体育健儿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体育强国的水平,迎头赶上。张学良还不惜重金,聘请德国田径队的队长留在东北大学当教练,月薪白银800两,专用小轿车一辆,马二匹。
  刘长春在东北大学体育系发奋学习,经名师指点,长进非常快。两年后的1929年,第14届华北运动会由东北主办,会场设在东北大学运动场。刘长春作为东北大学运动员参赛,一举创造了100米跑10秒8的最新纪录。消息传开,中华体育界无比振奋。
  随后,张学良特邀德国和日本的一流田径选手与中国运动员决一雌雄。当时的德国选手来自国家队,实力雄厚,是第九届奥运会的亚军。为了开好这次运动会,张学良在德国订制了镶有张氏本人头像的怀表,以备专门奖励各项运动的第一名选手。又拨款25万元,在沈阳的北陵修建了一个可容纳3万观众的运动场。
  在这次运动会上,东北选手捷报频传,的确没有辜负张少帅的多年心血和满腔期望。100米赛中,刘长春仅以一英寸(2.54厘米)之差,落后于德国名将彦鲁特拉比尔,而战胜了另一名德国短跑健将。200米赛,同样是德国人第一,刘长春第二,日本选手冈健次和今井,全被刘长春甩开了。男子1500米和三级跳远,也能与日本人见见高低了。来自哈尔滨、北平女师和东北大学的女选手们也身手不凡,使日本女将们惊讶不已。
  为此,刘长春得到了张学良的特别奖励,由东北大学副校长刘凤竹亲手办理,每月发给他生活补助费30元。对刘长春这样一个穷苦的大学生来说,这已是很可观的经济资助了。刘长春也不负张学良校长的厚望,次年(1930年),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他一人囊括100米、200米和400米三项冠军,全国轰动。杭州市将通往田径场的大马路改为“长春路”,以示表彰,激励更多的中华健儿发奋图强。
  刘长春成了中华体坛的知名人物,他的成长过程和创造的许多纪录,日本人早就了如指掌。了解中国人,掌握中国人,从而征服中国人,这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的国策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东北大学在张学良校长的安排下,已迁到北平。学生们先疏散回家,然后各自前往北平报到复课。事变后的第三天,刘长春返回大连老家。次日一清早,便有伪警察上门了,传他到局子里去问话。为了麻痹敌伪,他没有透露去北平复课的打算。
  回到家里,刘长春要妻子连夜赶回娘家。第二天,他便乘船赴天津,去北平复课了。
  儿子一走,刘长春的父亲赶快搬家,迁到60多里外的旅顺口居住。谁知敌人却咬住刘长春的踪迹不放,第二年的二三月间,日寇找到旅顺口来了,要家人写信给刘长春,劝他回大连。日寇许诺说:“只要回到大连,满洲国给他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最大的官做。”但没有提奥运会的事情。第二次登门,则明确提出要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只要刘长春能为“满洲国”争得这份“荣光”,他本人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刘长春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生来胆小,只有一面写信给北平的儿子,告之日寇再次登门的实情,一面又赶紧搬家躲避。这次,干脆搬到乡下去了。
  这时,伪满将派刘长春和于希渭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消息,已经在伪满各报上公开了。中华体协派人在北平与刘长春联系,《体育周报》也派记者采访。刘长春本是血性男儿,从小便仇恨日本侵略者,如今又身受流亡之苦,弄得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他当即在《体坛周报》上发表谈话:“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马牛。”5月初,又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我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我是中国人,决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另一名运动员于希渭还在大连,体协派人去劝说他入关。然而他已被日本帝国主义者监视,无法脱身,虽不能公开发表声明,却称病在家,拒绝出席奥运会。至此,日伪的这个阴谋便彻底破产了。
  
  单刀赴会
  
  当时的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他与校长张学良交往甚密,深知张学良不仅是东北体育的热情扶植者,而且是与日本帝国主义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一位爱国将领。对于日伪借奥运耍阴谋,张学良早已切齿痛恨。现在听郝更生说中华体协支持刘长春出席奥运会,但苦于没有经费,张将军当即解囊,捐助路费1000美元。又听说刘长春英语不甚流利,只身赴美,交往不便,拟约东北大学体育系宋君复教授同行,张将军又追加捐款600美元。
  在1932年东北大学体育系的毕业典礼上,张学良亲自宣布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
  这时,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了。报名的事情还没办妥。体育系主任郝更生急忙电告各方,以明真相;又电告外交部有无对付办法;又与中华体协王正廷(外交部长、体协董事)、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体协董事)紧急磋商,由张伯苓先生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和于希渭报名。一切事务均在几日内匆促办妥。
  被困于大连的于希渭,原拟由大连乘船赴上海一道赴美,终因日寇的监视和阻挠,未能成行。
   7月2日,刘长春和宋君复教授到达上海,停留3日,办理护照和等候邮轮。上海各报都刊登了消息与照片,刘长春在中华体育场练习时,无数市民围观,各报记者紧追采访拍照,前来拜访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在东亚饭店,上海市24个团体近2000人为刘长春和宋君复饯行。电影公司赶来拍纪录片。新衣也连日赶制好了,是法兰绒上衣,左胸绣有中国国徽,白色的哔叽裤子,另有燕尾服和漆皮鞋。
  7月8日上午9时,身着国徽服装的刘长春来到新关码头,即将登船赴美了。在码头上为刘长春和宋君复送行的有数千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王正廷博士,在浮桥上为刘长春和宋君复举行授旗典礼,授予刘长春国旗和体协会旗各一面,同胞们掌声雷动。
  刘长春庄严地接过旗帜,作了如下答辞:“我此次出席世界运动会,系受全国同胞之嘱托,我深知责任重大,当尽我本能,在大会中努力奋斗!”
  
  唐人街的盛情
  
  船到檀香山,到港迎送的华侨数百人。他们久居海外,忽然见到祖国的体育代表,特别欢欣鼓舞。他们为刘长春和宋君复佩戴彩色花环,问长问短。从檀香山开始,一路上最亲的是华侨。
  7月29日下午4时,威尔逊总统号抵洛杉矶码头。第十届奥运会就在该市举行。
  到码头迎接的有美国奥委会负责人,有中华体协总干事沈嗣良,还有中国留美学生和华侨数百人。刘长春和宋君复下船后,乘上插有中美两国国旗的大轿车,前往洛杉矶的唐人街举行欢迎仪式。到达唐人街时,汽笛长鸣,一时间,爆竹、锣鼓、汽笛和汽车喇叭响成一片,宛如盛大节日。
  这时,已是7月29日了。刘长春29日下船,30日,便要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而且立即投入比赛。没有时间来恢复体力,适应环境,更谈不上赛前训练了。这位飘洋过海23天的中华健儿只能仓促上阵。
  
  六人面对十万观众
  
  1932年7月30日下午,第十届奥运会在洛杉矶开幕,来自37个国家的1048名运动员和10多万观众参加了开幕式。
  31日下午是百米预赛,他的起跑动作很漂亮,如奔鹿一跃而起,卷起一路旋风。他冲在最前面,甩掉了所有对手。
  然而,他毕竟在海上飘行了23天,整日摇荡着的甲板使他找不到脚踏实地的感受;如果说,他的起跑一鸣惊人,前70米一马当先;那么,他的后30米便渐渐力不从心了。离终点不到20米时,所有的选手都追到他前面去了!
  他,是作为失败的英雄冲过终点的。第一名是星卜森,超前他3米多,成绩10秒9。而两年前,他在沈阳创造过百米成绩10秒8的纪录,全国体坛为之轰动。
  他能跑!太平洋折腾他23天,也只能把他的百米纪录折腾掉0.2秒左右。他是一条折腾不垮的硬汉。他心里明白,在洛杉矶只要有一个星期的练习,他就不致名落孙山。
  休整一日后,8月2日,参加200米预赛。赛前刘长春作过练习,并在休息室里请宋君复教授为他按摩。这一次,他在体力、技巧和心理上的准备要充足些。起跑后直到170米时,他还位居第二。眼看只差30米了,胜利在望,然而又一次心有余而力不足,被人追上,名列第四。
  然而,中国奥运史的第一页,毕竟由刘长春和体育界的志士仁人们揭开了。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竞技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但他尽了力,尽了心,无愧于这第一页。
  
  辉煌体坛,辛酸人生
  
  作为一代体育明星,刘长春的辉煌,不仅在于奥运的拼搏,更在于归国后的图强。
  又是20多天的海上飘泊,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华北已危在旦夕,他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在张学良将军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他组织了东北体育协进会,任总干事。这个体育组织,实际上也是一个抗日救亡团体。它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把流亡在平津的东北青年(主要是学生)召集在一起,教育大家要团结起来,不忘“打回老家去”,要锻炼身体,准备战斗。遇到国内举行大型运动会,则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体育代表队参加。其目的是唤醒四万万同胞,不要忘记日寇铁蹄下的4000万东北父老乡亲,同时也是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东北仍然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允许被列强瓜分。无论在哪儿比赛,刘长春都穿着“白山黑水”服(白背心,黑短裤),代表辽宁队出场。
  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第五届运动会。在“东北体协”的组织下,东北运动员高举“辽、吉、黑、热”四省的大旗入场,全场为之振奋。就在这次运动会上,刘长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了百米跑10秒7的全国最新纪录,并且保持了25年之久,直到1959年新中国的第一届全运会上,才被后起之秀打破。
  1934年,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就在这年秋天,天津举行了第18届华北运动会。刘长春领着几百名东北运动员,高举“辽、吉、黑、热”四省的大旗进入会场,全场掌声雷动。就在这时,正对主席台的看台上,以南开大学为主的几千名学生用黑白颜色组成了五个大字——“勿忘九一八”!几万人的会场顿时沸腾起来,同仇敌忾的火焰,燃烧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第二天,看台上出现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全体东北运动员是含着热泪参加比赛的。
  中外体育运动史上,像这样悲壮而又热血沸腾的场面,可曾见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长春仍然坚守着体坛阵地。他几乎独来独往地应付国内的各种赛事,不幸在一次训练中扭伤了大腿。1938年,刘长春在长沙失去了工作,悲愤交加地退出了体坛。这年,他才29岁。10月间,长沙大火,他的全部衣物和纪念品都化为了灰烬。
  (责任编辑 吴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