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巨富大仁的刘青霞

作者:●常艳春 石繁亮





  光绪皇帝诰封她“一品夫人”,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匾额“巾帼英雄第”,一位史学家评价说:“她的贡献使她丝毫不逊色于女革命家秋瑾。”她与秋瑾生活在同一时代,干着同一种事业,然而,她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她就是:
  
  1923年初春料峭春寒时节,一天黄昏,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安阳蒋村村口,蹒跚地走来了一位40多岁的讨饭妇人。尽管她衣裳褴褛、发鬓散乱,困顿的脸上带着些许灰垢,然而表情却依然刚毅,还流露出一种成就感。人们从她那五官轮廓的特征中,很快辨认出她是本村旺族马家的闺秀,中原首富刘耀德的遗孀刘氏青霞。那么,刘青霞原本一个富婆,为什么沦落到如此地步?
  刘青霞原本姓马,1877年出生在安阳的官宦之家,父亲马丕瑶先后任过江西、广西、广东巡抚,至护理两广总督,驻疆一品大员;中原富豪。刘青霞18岁嫁给河南尉氏县大财主刘耀德为妻,从此取名刘青霞。婚后和丈夫只共同生活了七年,耀德便撇下青霞,撒手归西。
  一个年轻的妇道人家开始管理偌大家业,她首先将刘氏破旧的祠堂加以修缮,又设立刘氏义学,凡刘氏家族子弟皆可免费上学。她深谙历史,敬慕贤达,青霞的善举震惊了族人乡里。
  为耕种田地、经营生意,她开始涉足下层,走进劳动者之中,她深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悲苦。同情心是东方女性的品德美,这在青霞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一年,开封尉氏大饥,灾民四溢,青霞捐出良田15顷,同时开仓赈济。不久,青霞又借婆母丧礼,支起大灶,施舍四方灾民饭食达一月之久;并决定凡刘氏本家60岁以上者每人可以领取小麦三斗。其后,她又创办“孤儿院”、“养济院”、“平民工厂”,收养赈济孤独、盲、哑、残等贫苦农民。刘青霞的义举不胫而走,当朝光绪帝甚为钦佩,诰封“一品夫人”。
  从此,刘青霞总是不断投资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为了加强地方建设,1903年,青霞捐银9000两,在开封、许昌官路间的贾鲁河上修筑石桥一座,并亲书“无名氏修”碑文,以示不图名利之意。
  光绪三十三年,青霞次兄马吉樟以湖北臬台的身份赴日本考察学务,青霞请求随从。在日本,她深深被这樱花之国的美丽风情所迷恋,首先租下房子,把儿子送进幼儿园。然后广泛接触,深入考察,以求启蒙思想。
  20世纪初,日本正是中国同盟会的大本营。河南留日学生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河南支部,以张钟端为首的激进派商定创办自己的宣传喉舌——《河南》,虽然多方面筹措资金,但犹如杯水车薪。马吉樟与张交往莫逆,一日马氏兄妹意外造访,使张钟端结识了刘青霞。青霞对张的举动钦佩不已,当即解囊捐助2万元,做《河南》的创立基金。该杂志在《本刊二十大特色》一文中写道:“炊而无米则巧妇束手,战而乏饷则名将灰心,本刊经刘氏(青霞)出资巨万……有一日千里之势。”《河南》面世,为同盟会送来了黎明前的曙光,从此,河南同盟会有了自己的阵地。不久鲁迅、许寿棠等一批进步作家便成为《河南》的主笔,有人称之为:“鸿文伟论,堪与《民报》相伯仲。”足以可见它当时的影响。
  几乎与此同时,在日本,中国妇女第一本自己的杂志《中国新女界》也诞生了,这里也倾注了刘青霞不少心血。当时,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河南支部的负责人朱炳麟任总经理,燕斌(炼石女士)任主编发行人,刘青霞负责多方筹集资金,她本人捐款6600元,并为杂志的创刊而奔波周旋。《中国新女界》是一本真正为中国的妇女呐喊、启迪、觉醒的进步刊物。它要求男女平等,提出女子们“求人不如求己”的口号;宣传“祖国将亡,我二万万女同胞应负的责任更重”。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和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主张“以爱情结婚”,解放妇女,让她们跟男人一样学习、工作。
  刘青霞在日本期间,还多次与鲁迅先生接触,使她受益匪浅,用她自己的话说,由“家庭主义一变为社会主义”。
  刘青霞归国第二年,在本县刘家本花园开办中国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她自己担任校长,向全省招收了30名女学生,聘请了日本高山爱子女士和三名日本留学生作为教员。
  刘青霞要求,凡进入女校的学生必须“放足”,起居严格执行学校规定。学校传授国文、算术、修身、史地等课程,还学习编织、刺绣、植桑、养蚕一些实用技术。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由刘青霞承担。华英女校的学生在进步思想的引导下,毕业后相当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被周恩来称为“妈妈同志”的孙炳文烈士的遗孀任锐女士,就是女校学生之一。
  刘青霞又相继开办了尉氏高等小学堂、开封第一所小学堂、开封女学堂、开封公学堂等,她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刘氏小学堂,并捐银3000两,资助中州女学堂、中州公学,又捐助北京豫学堂3万两白银。同时对京师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法政学校和河南《自由报》及其它一些学校、工厂和社会公益事业亦有不同数额的捐赠。
  宣统元年,科举制度被取消,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旅京官僚、学生、才士纷纷在京办旅京学堂;河南旅京人士也开办河南公立旅京学堂,刘青霞为之捐资3万两白银,同时又出资在“公车上书”举人们开会的嵩山草堂旧址开办了嵩山中学,专为培养河南在京子弟。
  由于刘青霞热心学务,资助革命,她的名字蜚声中原,名噪京师,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辛亥革命前后被聘请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青霞在主张教育救国的同时,也支持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并为同盟会积极工作。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以后,财政非常困难,故向外强借款,出卖中国铁路权,各地人民起来反抗。河南各界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国民捐运动。
  河南同盟会支部以刘青霞为首,联合36个团体,组成“国民捐事务所”,刘青霞被选为总理,负责处理河南国民捐事务。她一面派凌钺、上官邦产为代表赴京请愿,抵制借款;另一方面发动开封各校学生,组成“女界爱国募化团”,宣传国民捐的意义,遍征“爱国贤豪”捐助。河南一时形成以开封为中心,封丘、扶沟、邓州、彰德等地的农民、工人、商人、富户等踊跃捐赠,国民捐运动如火如荼。
  不久,袁世凯派表弟张镇芳作为河南督军,镇压了河南同盟会,吞食国民捐成果。刘青霞痛心地目睹轰轰烈烈的国民捐运动一朝夭折。
  刘青霞又回到了尉氏家乡。她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刘氏家族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于是,迎接她的是族人的臭骂与侮辱,骂她不守妇道,叛宗逆祖。因革命被罢官的刘氏本家,把对革命的仇恨向刘青霞发泄,要她赔偿他们在革命中损失的七万串钱,并决定将刘青霞经营的公茂当铺及房子全部充公,在社会上造谣、诽谤,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她无法忍受这种亲人离弃,家产被瓜分的打击,于1912年11月19日在《自由报》上发表《豫人披露》(即《告四万万同胞书》)。首先对自己给以公正评价:“青霞岂漫无知识者?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共和肇事,应变方针,退让主义一变而为竞争主义,家庭主义一变而为社会主义,……可以断言,我不能欺人,人亦不能欺我。”“专制家庭中之数十恶魔咄咄逼人,不惜以怨报德。……”这是自白,也是宣言,要求男女平等,抨击家族势力和封建势力。
  在危险时刻,1913年她两赴上海,两次晋见孙中山先生,提出将全部家产捐献祖国,以作修铁路之用。当时,孙中山先生任全国铁路督办,从事中国铁路事业,正苦于没有经费,刘青霞雪中送炭。孙中山深为感激,立即嘉纳了青霞的意见,亲书“巾帼英雄第”匾额赠送给她。马上以铁路总督名义行文开封转发尉氏县,拟清查财产,予以接收。不料行文辗转期间,国家南北分裂,河南仍在北洋政府统治之下,接收家财公文成了一纸空文。捐献未成,反招一场政治官司。刘氏家族出于报复,以此借口向北洋政府告发刘青霞串通革命党,反抗北洋政府。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刘青霞处于窘困之中。由于刘青霞家兄马吉樟当时任北洋总统府秘书,再三担保,竟力斡旋,此案暂得平息,青霞幸免于难。但财产纠纷案并未结束,刘氏家族诉讼不断。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大办教育实业。此时刘氏家族财产诉讼风波再起,刘青霞痛苦欲绝,写道:“青霞处兹悲境对于家族甚觉气短心灰,而对于社会事业尚不忍放弃天职。”于是,毅然将全部家财,捐赠送给河南政府和河南教育事业。冯玉祥根据她本人意愿,把这笔款项大部分用于河南教育事业,其中小部分用于开办开封人民百货商场,终于了却了她的夙愿。
  为了教育事业,为了革命,刘青霞已是倾家荡产。这位跨世纪的伟大女性,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以自己对革命、对现代教育的热情和丰富的家财谱写了辉煌的人生。历经坎坷之后,她一贫如洗的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在这里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责任编辑 刘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