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霍光现象的警示

作者:●沈 潜





  在西汉历史上,霍光其人占有极重要地位,东汉史学家班固为其立传,传后作了总结性评论:“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无术,谙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他也有评论:“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而光多置私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奢促之哉!”这两位史学大匠,先对其作充分的肯定,笔锋一转又对其多有责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感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
  霍光的舅父卫青和哥哥霍去病,是汉武帝时征匈奴的名将。两人均拜大将军,卫青封长平烈侯,霍去病为冠军景桓侯。由于舅父和哥哥的余荫,霍光十余岁就在宫中侍从武帝,官拜奉车将军兼光禄大夫。霍光小心谨慎,出入宫闱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些许差错,深得武帝信赖。特别为史学家称道的是拥昭立宣二事。
  
  拥昭之事
  
  自“巫蛊事件”戾太子被谗诬冤死后,太子宝座一直真空。汉武帝的众多儿子,均怀觊觎之心,可不是缺德就是无才,都不中武帝心意,太子虚位,一直是武帝的心病。晚年,宠姬钩弋夫人为他生了个宁馨儿,取名弗陵,他形貌、性情酷似其父,所以深得武帝欢心。“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犹豫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将军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霍光传》)及武帝病危,“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事!’”可见武帝对霍光的信之笃,任之专。随后,诏立弗陵为太子,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武帝亲信上官桀、金日(mie)(di)三人同为托孤辅政大臣。不久,武帝病逝,太子即位,他就是汉昭帝,时年八岁。
  上官桀是个面谀之徒,深得武帝宠信,眼见霍光大权在握,就千方百计结纳霍光,以便扩展自己势力,他为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长女为妻,结成儿女亲。后来霍女生下了一位千金,上官桀又通过汉昭帝姐姐鄂邑长公主,把年仅六岁的孙女纳入宫中,随后,立为皇后,她就是上官皇后。
  上官桀为了酬谢鄂邑长公主的私恩,要求霍光为鄂邑长公主的姘夫求官,可是遭到霍光的拒绝,因此上官桀父子和长公主都深恨霍光。
  当时昭帝的长兄燕王刘旦,自认居长,欺昭帝年幼,谋袭帝位,就与上官桀、长公主结成联盟,这伙人屡屡唆使羽翼在昭帝前进谗,诬告霍光图谋不轨。其时昭帝年仅十四岁,当众切责诬陷者,同时面慰霍光,并下令:今后如敢有毁陷霍光的,以反坐论。
  上述诸人又密谋以长公主出面,宴请霍光,乘便在宴席上袭杀霍光,进而黜废昭帝,拥刘旦为帝,可是谋事不谨,霍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粉碎了那时的“四人帮”,刘旦、长公主自杀,上官桀父子腰斩。
  渡过了这次政治危机,昭帝对霍光的信任有加,“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霍光传》)霍光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勋。
  
  立宣之事
  
  公元前74年,昭帝以22岁英年早逝,无嗣,帝位形成真空,议立新君,成了当务之急,群臣问策于霍光。由于霍光的特殊地位(他是皇后的外祖父),和他辅助昭帝的功业,他的一言重于九鼎。他通过上官皇后,遴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谁知刘贺不成器,在国丧期间胡作非为,掠夺民女,昼夜寻欢作乐。屡经臣下的劝说,刘贺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悔改之意。霍光问计于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上官后)更选贤而立之?……伊尹废太甲而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于是霍光把黜废刘贺的主张告示群臣,大家都惊愕万分,“……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皆叩头曰:‘万姓之民,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霍光传》)于是霍光启奏太后并得太后同意,废了在位27天的皇帝刘贺。
  经过霍光搜求,终于物色到一位理想的新君,他就是蒙冤而死的戾太子的孙子刘询。他刚出生因祖父和父亲的株连,流落民间,有人怜悯他的无辜受罪,秘密收养。稍长,为他延师教读;及长,高材好学,彬彬有礼。霍光获悉后,启奏太后说曾皇孙“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霍光传》)立刻得到太后同意,迎回即位,他就是汉朝第七任皇帝汉宣帝。
  汉宣帝登基后,霍光一如既往,精心匡扶。宣帝生长民间,深知民间疾苦,终其一生,能体恤百姓,信赏必罚,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功光祖宗,业垂后世,史称中兴之主。到此,霍光的功业如日中天,堪与伊尹、周公并侔!
  公元前68年春,霍光病危,宣帝亲自慰问,失声痛哭。不久霍光病死,宣帝与太后亲自参加丧礼,为他举行国葬,谥为“宣成侯”,可谓备极哀荣,善始善终了。
  但是班固和司马光,为什么还对霍光作了严厉批评呢?
  
  霍光的严重过失:
  
  平心而论,霍光对汉室的忠诚可谓大节无亏,论其功过,也只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之比。人们总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大事,修身齐家是小事,大醇小疵可也。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糊涂观念。霍光在生活细节上存在致命的弱点,为其家族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所谓“多置私党”,由于辅主有功,获得昭帝的信任,霍光把儿子霍禹安插在朝廷重要机枢里,三个女婿也委重任,还把霍去病两个孙子拜官封侯,甚至兄弟的女婿、外甥,同族的子弟,远亲近邻,呼朋引类,萝丝瓜蔓都得了官,占据朝廷的半壁江山。
  所谓“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霍光不但以自己为核心,广置私党,而且纵容妻子霍显,耍权术、搞阴谋。
  霍显原是前妻的陪嫁侍女,妻死扶正,生男育女,深得霍光宠爱。她不但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而且在耍玩权术上,也出手不凡。她为了幼女霍成君的显贵,调唆霍光把她纳入宫中,立为皇后。其实宣帝流落民间时已娶许氏女为妻,并生下儿子刘,登位后,理所当然许氏成了皇后,许皇后娴静俭朴,帝后恩爱异常。霍成君进宫后,霍显竟丧心病狂地买通许皇后身边的女医,乘许皇后分娩时下毒,女医胆怯不敢,霍显竟口出狂言说:“将军领天下,谁敢言者!”在她的淫威利诱下,女医进药毒杀了许皇后,为霍成君扶正,扫清障碍。
  许皇后产后暴猝,朝野群情哗然,一致要求严究女医责任。女医下狱后,霍显害怕东窗事发,只得向霍光吐露真情。霍光悉原委后,惊恐万分,想举报自首又缺少勇气,终于敌不过霍显的缠扰,示意承审官员不要对女医严究,掩掩遮遮不了了之。
  霍成君册立皇后后,一反许皇后俭朴作风,奢侈绝伦,骄纵放肆,不可一世。
  公元前67年,汉宣帝立嫡子刘为太子,立嫡是封建王朝天经地义的事,这却使霍显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地说:“这个民间出生的野孩子怎么有资格做太子?假使以后皇后生子,摆在什么位子上?”故伎重演,调唆霍皇后对其下毒,幸亏太子保姆有食必先尝例规,霍显母女阴谋未能得逞。
  霍显为了摆阔气抖威风,擅自变改了霍光生前自己设计的坟茔规格,违制起了三道阙门,修筑了甬道,并把一批官奴婢妾幽闭其中,为其守墓,其气势规格可与皇陵媲美。这不能不引起人家非议。霍显又为自己大兴土木,营造第宅,极奢侈之能事,单是她的辇车就非同一般,用熟牛皮包裹车轮,中间实以棉絮,车内外饰以精美的锦绣,外壳饰以黄金,出引时命令侍女挽着五彩丝绦,悠哉游哉,四处游玩,宛若天仙。她的子侄也学她样,大造园林第宅、极尽犬马声色之娱。
  霍显在私生活上也颇遭非议。霍光死后,难耐孤单的寡居生活,与霍光生前男宠冯子都狼狈成奸。说起冯子都,此人颇有来历。辛延年所作《羽林郎》一诗开头四句:“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倚仗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所讥讽的就是这位仁兄。他原是霍光的娈童,以男色事人,后来又成了霍显的面首。升了家奴总管,其声光之显赫,百官均仰其鼻息,俗语说宰相家奴七品官,如果用这话来形容冯子都,未免太蔑视他了。单举以下一事,足可豹窥一斑了。
  有次冯子都带领一批家奴出门,路上碰上了御史大夫魏相的家奴,为了争道双方互不相让,这可触怒了他,下令众家奴大打出手,把魏家奴打得落荒而逃,霍家奴犹不够解恨,竟率众打上门去。吓得魏相亲自出面,低声下气向霍家奴叩头谢罪,方才悻悻离去。以御史大夫之尊,尚且吞声忍气自认倒霉,更何况平民百姓呢!
  霍光死后,儿子霍禹袭替霍光全部权力,霍氏故旧原官不动。这些人因失去了霍光的管束,更加肆无忌惮,因此引起霍光生前众多政敌的不满,在宣帝面前诉说霍氏的种种劣行,宣帝遂渐有所悟察,此所谓“蓄愤于上,积怨于下”,因此宣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夺了霍氏家族的某些特权。一叶落而天下秋,霍显、霍禹及子婿等惶惶不可终日,密谋暗室,定下釜底抽薪之计:以为宣帝外祖母祝寿为名,设宴诱杀大臣,废黜宣帝,拥戴霍禹为帝。可是有人告密,阴谋败露,霍去病的两个孙子自杀,霍禹腰斩,霍显及诸昆弟婿弃市,举凡与霍氏有牵连的数千家,来个瓜蔓抄,斩尽杀绝。霍去病、霍光的煌煌功业,转眼灰飞烟灭。
  像霍氏这样恃功而骄,恃宠而狂,滥用权力而招致身败名裂的,古今中外不可胜数,这种现象无以名之,姑妄名之曰“霍光现象”。
  生活上的穷奢极欲,总得以权以财为前提。财从何来?曰:“贪”。倒霉的还不是老百姓?唐名臣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凡是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懂得为国恤民的道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蒋介石政权,就不懂得这一点,抗日胜利后,放纵百官,穷奢极欲。竭泽而渔,敲骨吸髓,干尽了为丛驱雀、为渊驱鱼的蠢事,被浩浩荡荡的人民群众赶上了小岛。这何尝不是“霍光现象”的放大呢!
  在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的制度下,多读点历史,吸取教训,加强自我约束,可能不无小补。班固对霍光“不学无术”的讥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责任编辑 吴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