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上书毛泽东揭露秦城监狱的是刘淑清

作者:●郭 华





  《炎黄春秋》2000年第6期刊登了《冤案不平拒不出狱的陆定一》一文。读后,深为陆定一同志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所感动。但文中说,铁道部原副部长刘建章冒死上书毛泽东,揭露秦城监狱里种种残酷现象和刑讯逼供等,并不确切。准确地说,上书的不是刘建章,而是刘建章的夫人、杰出的女共产党员刘淑清。
  刘淑清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刘莘庄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朴实。1932年刘淑清嫁给了毗邻的景县大刘庄村的刘建章。刘建章是1926年在北平入党的中共党员,入党后被派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珲春县委书记。后因被敌人察觉遭到追捕,于1931年夏回到故乡景县开辟工作。回景县后,刘建章先后培养发展了陈东、王任重等共产党员,并于1933年正式组建了中共景县县委。刘淑清与刘建章结婚后,在丈夫的影响下,很快投身革命事业,并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景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当时刘建章以教书为公开职业。刘淑清毅然卖掉了自己的嫁妆,购置课桌,在大刘庄办起一所小学,作为党的地下机关。时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的赵博、共产党员王任重、赵志刚等均在该校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春,刘淑清随丈夫调往北平,从事党的交通工作。
  抗战爆发后,刘建章奉组织委派再次回到津南,刘淑清也于1938年春天回到阜城县刘莘庄的娘家,并在娘家建立了党的地下交通站。当时,中共津南特委书记赵博和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姚依林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刘淑清进行的。这期间,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奔波在平、津和津南各县,传达文件,传递情报,接送过往干部,成为津南地下党内闻名的刘大姐。
  1938年8月,刘建章出任我党组建的抗日政权冀南五专署专员,刘淑清和丈夫一起在衡水、武邑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在冀中行署参加土改工作,后于1948年调石家庄铁路工会。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从事妇女和工会工作,50年代曾受到全国妇联的表彰。
  “文革”开始后,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刘建章先是被打倒,后又被无辜监禁,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在那极左盛行的年代,刘淑清自然也逃不脱被打倒的命运,但她不畏强暴,于1972年愤然上书毛泽东,反映了刘建章无端被捕以及在狱中遭受的种种迫害。毛泽东看了刘淑清的信,当即批示:“请总理办。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应一律废除。”周总理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很快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使包括刘建章在内的一大批老干部改善了处境并陆续获得解放。
  粉碎“四人帮”之后,刘淑清重新担任了全国铁路总工会执委并出任全国铁路老战士协会理事。1987年12月25日,这位一生对党忠诚的老大姐不幸病逝。吕正操和夫人刘沙送的挽联写道:“投石开天惊四野,迁客囚友躬折节;斯人仙去重如山,生者长怀刘大姐。”刘志坚夫妇挽道:“黑云压沉,青春少女有远见,舍弃嫁妆建学堂,爱我党情深意红;群魔乱舞,白发老妪有胆识,上书抗暴救忠良,为革命铁骨铮铮。”宋任穷同志则称赞她:“不畏强暴,直言上书。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女干部。”这些由衷的赞叹,使一位无私无畏,有胆有识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跃然纸上。(责任编辑 吴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