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农村合作医疗创始人覃祥官

作者:●胡振栋





  今年66岁的覃祥官思维敏捷,举止洒脱。提起他早年创办合作医疗,从农民到厅长又辞官还乡的曲折人生,老人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农村合作医疗的诞生
  
  1933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覃祥官出生于鄂西长阳土家山寨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贫,他只读过3年私塾。1964年春天,乐园公社党委把覃祥官送到县中医进修班学习。1965年4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进修结业证书》。覃祥官学成归来后,便担任了乐园公社卫生所医生,成了一名“吃皇粮,拿工资”的国家公职人员。
  在与病人的广泛接触中,他深切感受到农民无钱治病的痛苦。好多人“小病拖大,大病拖垮”。这年冬天,乐园流行麻疹、百日咳、脑膜炎等疾病,全公社有1000多人不幸感染,杜家村一天就死了4个患病儿童。一位钱姓农妇因黄疥疮布满全身,肿痛难忍,竟一尺青绳断了性命……
  深夜出诊回家,32岁的覃祥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潮难平:“过去,我们组织起来办信用合作社,组织起来办供销合作社;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起来,实行合作医疗,依靠集体力量和疾病作斗争呢?”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公社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重视。
  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静悄悄地挂牌了。覃祥官辞去公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村卫生室当起了赤脚医生。
  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平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老痼疾病需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同时,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特点,村卫生室和村民小组土药房都开辟了药园,种植了大量的常用易植药物。由于大量的廉价中草药和自制成药充实了卫生室、土药房,减少了合作医疗经费的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做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体现了“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组,大病不出村”的好处,深受人民群众拥护。
  杜家村创办合作医疗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都盛赞它的种种好处。乐园公社向县卫生局汇报后,迅速在全公社6个村进行推广。
  1968年11月,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中南海。毛主席阅后亲笔批示,称赞合作医疗“是医疗战线上的一场大革命”,“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困难”,“值得在全国推广”。
  同年12月5日,《人民日报》以毛主席“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段语录作报眼,头版头条转发了这篇题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并加了《编者按》,称合作医疗是一件新事物。文中提到,共产党员、杜家村卫生室赤脚医生覃祥官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此后不久,卫生部部长助理魏福凯、邹梅奉命来乐园,进一步总结合作医疗经验。覃祥官也被众多新闻媒体誉为“合作医疗创始人”。
  1969年,覃祥官可谓“三喜临门”:一是他的名字连同乐园的合作医疗,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的新闻人物;二是他应邀赴京参加建国20周年庆典,和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观礼,并出席了周总理、邓颖超举行的家宴;三是从北京回来之后,又被选为省人大代表。
  这年,全国95%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人们在享受免费治病的同时,没有忘记合作医疗的创始人覃祥官。全国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派代表来这里参观学习,人数达5万人。
  沉寂的土家山寨,一时成为全国瞩目的地方。此时已是1972年,覃祥官虽担任了乐园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但实际上仍是一个靠村里工分吃饭的农民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的“官运”
  
  1974年4月20日,《中日航空协定》在北京签定。同年9月29日至10月6日,覃祥官以“合作医疗创始人”和“全国赤脚医生代表”的身份,随同以王震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参加中日通航首航纪念活动,并在回国后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在日本访问的8天时间里,覃祥官先后到了东京、大阪、神户等城市,并拜会了日本外务大臣和运输大臣。他不失时机地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的合作医疗,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
  1975年元月,覃祥官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期间,他第四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76年9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会上,覃祥官以中国代表团副代表的身份,用半天时间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报告。紧接着,又以两小时的时间,回答世界各国卫生部长和记者的提问。
  覃祥官的报告与解答,令那些洋人赞叹不已,他们伸出拇指说:“中国农村人口这么多,居然能够做到看病吃药不花钱,真是人间奇迹。”
  覃祥官清楚地记得,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达尔·马科斯自始至终听完了他的报告,并特邀他前往礼萨尔省塔乃山村访问,同当地医生进行交流。此后,这位总统夫人引进中国的经验,在菲律宾礼萨尔省办起了“合作医疗”。
  1976年国庆节以后,43岁的覃祥官从菲律宾开会归来,中共湖北省委任命他为省卫生厅副厅长、厅党委委员。由于省卫生厅机关住房紧张,覃祥官暂住在厅招待所。当时的厅长还多次催促他,将本人及家属子女的户口粮油关系迁来武汉,并说这是省里领导的意见。但覃祥官表示,老家的妻子和两个10多岁的女儿在农村住惯了,她们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再则乐园的合作医疗事业也离不开他,他只打算在厅里“搞几天就回去”。就这样,覃祥官成了一名吃农村口粮,拿村里工分的副厅级干部。直到如今,他的63岁夫人仍然是农村户口。
  
  合作医疗的命运
  
  覃祥官文化程度低,又有山里人不善言辞的习惯。当了副厅长后,除了下基层之外,他只得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听汇报,要么就是整天开会,讲话发言。夜深人静之时,他想念老家的妻子女儿,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惦挂村里的合作医疗。
  浑身不自在3个多月后,覃祥官终于作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官还乡,急流勇退。住房让给了别人,回到了长阳土家山寨。此后,他再未到省卫生厅上班,但副厅长职务却一直保留着。还乡的覃祥官重操旧业,他一边在乐园公社卫生院为群众防病治病,指导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一边参加村里的农业生产劳动。不久,覃祥官被选为县委常委、宜昌地委委员。
  此时的覃祥官,依然是政治上的“红人”。1977年12月,他再度当选第五届省人大代表;1978年2月,他又连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12月,覃祥官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81年3月,他又被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此后,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到劳,公社解体后,乐园公社集体的500亩药田也分到户了。农民要田种粮食,药很快被刨光了,合作医疗制度也陷入低谷。覃祥官唯一保留的职务是卫生院的党支部书记。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没什么事可做时,就帮忙扫扫地。好事者便传出“覃祥官被贬到卫生院做清洁工了”的闲话。他一气之下,独自跑回杜家村去了。那是覃祥官最苦闷的一段日子,有人问他过得怎样,他回答道:“工资照发,馒头照拿,喂猪带打杂,忙的没得法。”透过这几句自我解嘲的顺口溜,我们似乎可以读透他当时心情的苦涩。
  之后,老百姓又想起了覃祥官。现在医药费上涨,看病吃药越来越困难了。合作医疗在一些地方重新出现。湖北、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又悄然兴起了合作医疗。八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视对危害人民健康疾病的防治。”
  乐园的山路上又有了参观者,各级新闻单位的记者也纷纷赶来。人们发现,覃祥官在杜家村的那段日子,并没有像他自己说的“喂猪带打杂”,他同村卫生室的几名医生一起,把这个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下来了。
  那些被刨光的药园又重新恢复,栽上了几十种药材。由于采取了“以药补医”等措施,卫生室除了保证村民防病治病以外,年底还节余1000多元。
  由于覃祥官最后担任的正式职务是县政协副主席,长阳县委为他正式确定为副县级干部,每月有700多元的工资。
  1993年,60岁的覃祥官退休了,他和年近花甲的老伴刘维菊共同生活在中国合作医疗发源地——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乡杜家村4组。
  晚年归隐的覃祥官还是不愿歇下来,总爱使些小单方,为邻里乡亲医些小病小恙,或到乡卫生院,最远到县卫生局一两趟,与旧时的老同事聊聊天,谈谈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有时也回忆20多年前合作医疗之盛事。
  (责任编辑 吴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