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当代武训——港胞张杰

作者:赵 畅





  编者按:一位1959年8月从上海申请去香港定居,到香港后租用5平方米的楼梯间,经营青蟹、粽子、茶叶蛋、日杂货的小老板,至今仍然住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了赚钱,他起早摸黑,不敢辍手;为了积钱,他吃粗茶淡饭,穿廉价衣衫;为了省钱,他强迫自我戒烟,劝子婚事简办。然而,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慷慨解囊。二十多年来,他先后累计捐赠钱物1100多万元,建成12所中小学教学楼,并出资200万元,设立教育发展基金,直接受益学生达12000多人。1997年,他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爱乡楷模”的称号。1987年、1999年,他分别应浙江省侨办、国务院侨办邀请,两次参加首都国庆观礼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还被上虞旅港同乡会同仁推举担任了同乡会的永远名誉会长。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纪念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北京国庆观礼台上,更是人头攒动,人心涌动。只见一位发疏鬓白,眉清目秀,戴着金丝无框眼镜,身材瘦弱的老人,不时地摘下眼镜,拭去盈眶的热泪。他,就是港胞张杰先生。
  
  出身微寒历经磨难生感慨
  
  张杰,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镇华光村一个贫困家庭。在那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张杰一家与中国其他千千万万家庭一样,何以有安宁温饱的生活可言呢?11岁那年,小学尚未毕业的张杰,便早早地走上了外出谋生的艰难路。
  光着脚丫,怀揣一双母亲纳做的布鞋,张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泥泞不堪的海涂,坐上小木船,只身来到上海成都路恒兴公贸商行做起了小伙计,这一干便是8个年头。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蹂躏中国时,上海亦未能幸免。日本侵略者用飞机轰炸上海,令上海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一批又一批的房屋倒塌,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失业。张杰,自然成了庞大失业队伍中的一员。天无绝人之路,在一段流浪生活以后,为了糊口立身,张杰咬咬牙做起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没有把握的行商。他奔广东,赴西安,下福建,日夜兼程,做起了毛竹、柴爿生意……
  1959年,这是令张杰改变人生、心中播下报国爱乡种子的一年。当年,张杰到上海卢湾区派出所花2分钱买了一张赴香港申请表格。表格很快填妥并送了进去。然而,此时张杰反倒忐忑不安起来,他自我犯疑嘀咕道:我是小商贩,属改造对象,能被批准吗?奇迹到底还是产生了,仅七天时间,这申请表就批了下来。张杰是那般的喜出望外,他逢人就说:“国家对我这个小商贩这么好,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殷殷之语,自是化作了他日后报国爱乡的拳拳之心。
  人去了香港,可张杰的心还在大陆。这不,他每年都要坐硬铺车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陆故乡探亲,慰藉他那丝丝相连、难以扯断的故土情缘。
  岁月不居,人事移易。张杰在香港一晃就是20年。这20年是他对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特殊窗口的香港认真触摸的20年,是他对许许多多黄头发、蓝眼睛、黑皮肤的外国人悉心看察的20年,是他历经磨难,饱经沧桑的20年。20年的良苦用心终令张杰茅塞顿开,感慨万千:发展科技、教育乃兴国富民之策。他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还要割地赔款。国家要富强,关键在教育,教育上不去,人的素质就差。日本为什么发达,重视教育是首要一条。眼下国家人口多,摊子大,政府负担重,我们海外游子总要尽点心,出点力。”
  自此以后,张杰便拉开了他报国爱乡、捐资兴学的序幕。
  
  小本生意锱积铢累为兴学
  
  去香港的当儿,身无分文的张杰依然无可奈何地给别人打帮工、当伙计。到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唤起了张杰搞个体经营的经商愿望。在香港一条叫加连威老道的街上,张杰租用了一个5平方米的楼梯出入口,常年经营青蟹、粽子、茶叶蛋、日杂货,开始了他“诚招天下客,香引洞中仙”的小本生意。
  香港九龙尖沙咀,商铺林立,霓虹闪耀,车水马龙,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里,张杰的铺子自然毫不起眼。然而,又有谁知,为了经营好这家小铺子,张杰可谓是备尝艰辛,受尽煎熬。
  在香港大闸蟹上市季节,在张杰的带领下,全家人便忙碌开了。每天凌晨起床,他们将一只只青蟹从竹篓里抓出,然后用草绳捆扎起来,按大小分档装箱,抬到楼上的大冰柜冷藏起来。一天下来,不要说子女们累了个眼花、背痛,张杰早已腰酸、脚麻,更兼双手被青蟹钳出血,痛得他“哎哟,哎哟”直叫唤。
  深圳罗湖关口的许多海关人员,几乎都熟悉张杰。他,总是背着超过他自身承受能力的大包物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进出关口。是啊,为了节省工本,张杰每每自己去进货,自己背蟹。即便是上了年纪以后,他依然背一阵、歇一脚,但只要想到自己能够为解决贫困孩子读书问题时,他便鼓起了劲头。
  茶叶蛋,是张杰经营的老品牌,买过这茶叶蛋的人,都说张家煮的茶叶蛋香醇有独特的风味。然而,为了调制这茶叶蛋,张杰和太太徐丽娟没少吃苦头。每晚他们将一个个鸡蛋冲洗干净,再落锅加配料烧煮,因为住房面积小,煮茶叶蛋的煤气炉就安放在床边,要不了几分钟,满屋子都是烟气、雾气,夫妇俩被熏得脸红眼肿,咳嗽不止。碰到暑天,屋子更成了地道的“蒸笼”,温度竟高达40度。难怪太太徐丽娟对人说:“我们张杰捐助的钱不是摸六合彩(香港流行的一种奖票)摸来的,不是买跑马票中奖的,我们真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辛辛苦苦赚来的。”
  1987年春天,浙江省侨办主任黄祖文等一行途经香港,去看望这位仰慕已久的张杰先生。几经打听,总算找到了张杰的住处。当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他们看见一个只有数米见方的小天井里,有几个身穿雨衣的人在忙碌着,把堆在一边塑料袋里的青蟹一只只取出来,按大小加以归类,再分头往大筐小筐里装,几个人的手都被污水泡得发白发皱了,雨水蒙住了双眼也顾不上抹一把……他们上前询问:“请问张杰先生住这里吗?”一位老人弯着腰,手脚不停地应道:“我就是。”他们又问:“这几位是谁?”老人说:“都是赶来帮忙的儿女”。黄主任激动得紧紧握住老人湿淋淋的手,半晌才说:“张先生,真想不到您是这样挣钱来支持家乡办教育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了捐资兴学,张杰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以至连上虞旅港同乡会金清扬会长都动情地说:“张杰捐资兴学,笔笔都是血汗钱,可真称得上当代‘武训’了。”
  
  率先垂范举家支持遂宏愿
  
  张杰做的是小本生意,要积聚资金造福教育,除了开源自然还须节流。说起张杰的“抠”劲,那真是没话说了。
  香港的住房紧张,价格亦昂贵,但是按张先生的经济实力,买一套宽敞的住房该是绰绰有余的。然而,他不舍得。至今五个子女,三代同堂,十几个人仍住在当时用7万元钱买进的仅30平方米的旧房里。张家一起吃饭的嘴巴往往有十几张,吃饭在此,睡觉在此,会客在此,堆物亦在此。凡去过张家的人都记忆犹新,客厅的长沙发下,塞着棉被和席子,碰逢客人过夜,张杰就得打地铺。张杰曾不无风趣地说:“人家叫我老板,其实我睡的是地板。”
  有一年,张杰生了一场大病,一次手术花费了已列入“捐资兴学计划”的一部分积蓄。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张杰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怎么弥补这个缺口呢?对,戒烟。于是,这位有着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民”硬是戒了烟。这一招,竟把全家人都给惊愣了。
  在香港,张杰吃的是粗茶淡饭,唯一讲究的是每天喝一杯高钙奶;穿的是廉价衣衫,20年前做的西服至今还套在身上;暑天出门坐车,专拣没有冷气的公交车,就因为车票便宜。去年,香港的理发价格上涨,张杰为了不增加支出,竟改每月一次而为两月一次,并尽可能拖到回乡时,毕竟在家乡理发可省些钱。
  每次回乡,张杰总是坐硬席,住普通旅馆,骑旧自行车。走时,总要到乡下街市买一些内地土特产回香港,以赚回一趟路费。有一次浙江省有关部门在杭州西子宾馆为他全家订了7个房间,他觉得太奢靡了,硬是退了,最后自己出钱住进了10多元钱一个床位的招待所。
  张杰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将积攒下来的钱义无反顾地捐助给家乡教育事业之举,自然也深深地感动了太太,感染了子女。张杰经常对子女们说:“人生也有涯,钱再多也要死,给了你们是害了你们,积财与子莫如积德与子,我一直主张你们自己奋斗。”
  爸爸是这样谆谆教诲儿女们的,那么儿女们又是怎样想的呢?采访中,大女儿张薇珍说:“我支持爸爸捐资助学,所以帮他多做生意。”二女儿张惠珍说:“本来我可以外出去工作的,想想爸爸年纪大了,就帮他攒钱助教。”三女儿张蕉珍说:“不少孩子穷得没书读,我全力支持爸爸的行动。”小女儿张荠珍说:“以后等我有钱了,也要像爸爸那样,支持咱中国的教育事业。”儿子张唯刚说:“中国的事情就靠中国人自己去做。现在教育落后,爸爸捐资兴学,他做得对,也带了好头。我们子女这一辈,将来一定要为中国做更多的好事。”儿女们个个钦敬父亲,太太徐丽娟更是敬慕自己的先生,“我当然支持他!”是啊,若是没有太太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太太的推波助澜,张杰又何以有这番义举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杰的影响下,太太以及儿女们亦不甘示弱,纷纷行动起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捐款献物:儿女们把为父亲办寿酒的一万元寿金节约下来,捐给学校添置图书和铜管乐器;儿子把“燕尔之喜”置办喜筵节约下来的1.5万元钱捐给学校购买体育器材和教学仪器……
  
  痴心不改膏血凝聚铸丰碑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张杰立下宏愿,誓将多年积蓄和小本生意所得的收入捐助故乡,以资兴学。
  1979年,他为独生子的母校上虞中学带去了一台3000元的彩电,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1986年,他接连向上虞中学赠送了雪柜、汽车等,并设立一万元奖学基金。1987年以后,张杰勃发了更高的兴学热情,自订五年计划意欲重建上虞中学。他先后捐资为上虞中学建造了拥有32个教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两幢教学楼,一个面积为800平方米的图书馆,一幢面积为600平方米、可容纳240人就寝的女生宿舍楼,又为学校设立了15万元奖教奖学基金,并捐赠了一辆8座面包车和100台吊扇及一大批图书、乐器、仪器。同时,他还捐资98万元,建造了梁湖中学、梁湖小学教学楼,并向上虞人民教育基金捐赠30万元。
  随着一幢又一幢崭新的教学楼在故乡拔地而起,张杰笑了。他对一些领导说:“我真的太高兴了。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真好。过去只有陈春澜这样的富商才能捐资办春晖(在浙江省上虞境内,当年曾因夏尊、朱自清、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李叔同等名家大师执教而享“南春晖、北南开”之誉)的事,想不到我一个卖蟹的人亦能做到,我真的很激动,我感到很自豪。我打算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哪里办学困难,哪里的学校还有危房,我就到那里去捐资。”一个老人,一个小商贩,对捐资兴学有着这般痴心,这般追求,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何等真挚的赤子情怀啊!
  捐了资,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为了用好每一笔捐款,造好每一幢教学楼,张杰不顾年迈体弱,常常骑着自行车,冒风雨,顶寒暑,拖着他那疲惫倦怠却又精神矍铄的身子,出没在山乡崎岖小道上,出现在基建工地中。每造一幢教学楼,他总要同建筑承包商一起审看图纸、置办材料、细算账目。他绝不允许偷工减料、铺张浪费与中饱私囊。
  每幢“张杰楼”奠基时,张杰总是赶来亲手铲起第一锹土,把自己那种高尚的情操、高贵的品格连同那神圣的希望注入楼底这片土地,留给这里的师生们,留给这里的父老乡亲们。
  1988年,上虞中学“张杰楼”落成,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专程赶去庆贺。他高度赞扬了张杰先生爱乡和捐资兴学的精神,并把它称之为“张杰精神”。
  坐在宽敞明亮的张杰教学楼里读书,莘莘学子又何尝不被感染、点化?“张杰精神”是一部人生哲理的教科书,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在上虞中学,“张杰精神”成了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目前,已有40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过张杰奖学金,300多人次的优秀教师获得了张杰奖教金。
  前不久,笔者碰逢刚从香港返回故里的张杰先生,见其身体瘦弱倦怠,我劝老人:“你要多保重身体,也该积些钱,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想不到他一脸的严肃,耸起两道浓密花白的眉毛,极其顶真地说:“我个人的生活倒无所谓,但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一天。”语气是那般的坚定,感情是那般的执着。是的,这就是张杰,一个当代“武训”无怨无悔的选择,无穷无尽的追求。
  (责任编辑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