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9期

元朝的反贪诗、反贪谣

作者:□ 邱树森





  元人笔下的反贪诗
  
  掌握政权的蒙古统治者推行四等人制,汉人受到种族歧视,有的甘愿隐居不仕,虽有少数士人跻身官僚阶层,大多数士人处于中下层,比较了解现实社会,不满贪官污吏,同情民间疾苦,因此多有反对贪赃的诗作。元朝进入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大量涌现。尹廷高、朱德润、胡祗眜、萨都刺、眝贤等人的诗尤其切中时病。
  尹廷高的《车中作古乐府》,揭露“世上利名心未足”的贪官污吏,当了一阵官以后是怎样“人生富贵归故乡”的。诗中写道:
  铃丁当,铃丁当,大车小车摆作行。
  问渠捆载有何物?云是官满非经商。
  蟠螭金函五色毯,钿螺椅小象牙床。
  美人娇娇如海棠,面帘半染尘土黄。
  迎门软脚闹亲旧,提擎酪瓮眣肥羊。
  人生富贵归故乡,铃丁当,铃丁当,
  
  老夫北行书满箱。
  
  明明是为官一任,捞足了,捞够了,“富贵归故乡”了,却还要“婊子立牌坊”,让当地官民立一块“德政碑”,“留芳百世”。君不见当年桑哥当政,尽管贪赃所得可与国库相比,不也是立一块“王公辅政碑”?对此,诗人朱德润在《德政碑》一诗中作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德政碑,路傍立石高巍巍,
  传是郡中贤太守,三年秩满人颂之。
  刻石道旁纪德政,傍人见者或觑欷。
  借问觑欷者谁子,云是西家镌石儿。
  去年官差镌此石,官司督工限十日。
  上户敛钱支半工,每年准备遭驱责。
  城中书生无学俸,但得钱多作好颂。
  岂知太守贤不贤,但喜豪民来馈送。
  德政碑,磨不去,劝君改作桥梁柱。
  乞与行人济不通,免使后来观者疑其故。
  朱德润还在《官买田》这首诗中揭露仁宗延盇年间,官吏乘经理田粮之机,掠夺民间腴田。诗人在最后写道:
  官买田,台不谏,省不言,
  不知尧汤水旱日,曾课民粮几千石?
  “台不谏,省不言”就是官官相护。尤其是作为地方监察机构的行御史台,如果失去了监察功能,就等于是摆设。
  许多元代诗人的笔下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胡祗眜写道:
  人生莫作小民身,千种饥寒万苦辛。
  逃屋银粮幸蠲免,不堪酷吏笔如神。
  破屋逃亡人未还,征粮县帖下柴关。
  恩威究竟谁为主?劝课农桑亦厚颜!
  诗人顾瑛也写道:
  官?粮,官?粮。
  东吴之民日遑遑,去年今年来侍郎。
  凛凛六月生秋霜,官钱未给先取将。
  今朝十万上官仓,明朝十万就船装。
  小斛较斛斗斛量,吏弊百出那可当。
  输钱索物要酒浆,磨牙吮血如虎狼。
  满身鞭癅成痍疮,郡侯视之泗滂滂。
  忍使吾民罹厥殃,实欲止之无计张。
  元朝官贪吏污,豪强不法,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哈刺鲁诗人眝贤、浙江诗人王冕、湖南茶陵诗人陈秦均有描述农民悲惨生活、官府地主剥削沉重的诗篇。如眝贤的《新堤谣》、《颖州老翁歌》、王冕的《江南民》、《江南妇》、《伤亭户》,陈泰的《集民谣二首》,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伤亭户》描写的是盐民在酷吏欺压下家破人亡的情景:
  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以公所干,惟务私所欲。
  田园供给尽,鹾数屡不足。
  前夜总催焉,昨日场胥督。
  今朝分运米,鞭笞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
  旦夕不可度,去世亦可福。
  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
  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
  
  民歌中的反贪谣
  
  元代民歌十分丰富多彩,流传至今的民歌多达一百多首。这些民歌如实地反映了元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的黑暗。
  反贪歌谣是元代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歌谣直接讽刺了贪官污吏。设立肃政廉访司本是世祖忽必烈加强监察和廉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久而久之,廉访司的官员与地方上的贪官、豪强互相勾结,赃污狼藉。元末时台宪官也可论价购得,乘分巡的机会,大肆掠夺,各带库子检钞秤银,如同做生意一般,“上下贿赂,公行如市,荡然无复纪纲矣”。按照元朝的惯例,廉访司官员巡视州县时用金鼓迎送,其音节是二声鼓一声锣;起解杀人盗,也用金鼓,其音节是一声鼓一声锣,都有锣鼓开道。但在老百姓看来,号称清廉的廉访司官员与盗贼都是一路货,所以民谣唱道:
  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
  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伯颜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权臣,不仅拥有一万多顷田地,而且有数不清的浮财。伯颜贬死后,朝廷籍没其家,数月清算不尽,米糠数房,烧饼至一房,民间有人题诗于壁云:
  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
  可惜太师无运智,不将些子到黄泉。
  伯颜与太皇太后卜答失里私通,“数往太皇太后宫,或通宵不出”。京师里有民谣曰:
  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倚恃着太皇太后。
  至正九年(1349年),脱脱复相后抓了两件大事:一是变更钞法,即印造“至正交钞”,实际上是用旧的中统交钞加盖“至正交钞”字样,使至正交钞比中统交钞升值一倍,专置宝泉提举司,“每日印造,不可计数”;又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钱通行,钱钞并用,并以钱来实钞。结果,“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二是贾鲁开河,即采用贾鲁“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的方案,自至正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开工至当年十一月十一日完工,疏浚黄陵岗哈只口的黄河故道和从凹里村到杨青村的减水河,堵塞黄河故道下游上段各决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然后堵塞白茅决口。工程进展是顺利的。总而言之,变钞与开河,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但由于政府腐败,社会矛盾尖锐,黄河决口治与不治,成功与否,农民起义总要爆发。在老百姓看来,失去民心的政府,每干一件事都是坏事,因而把变钞开河与农民起义联系在一起是十分正常的。当时民间有诗嘲曰:
  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
  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又有《醉太平小令》一首: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民谣也是农民领袖用来动员群众的宣传工具。众所周知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民谣,就是韩山童、刘福通等农民领袖在大起义前在民间散布的。同年,徐州芝麻李起义于徐州,也散布“挖了石佛眼,当年木子反”的歌谣。
  大起义爆发后,松江流行的一首歌谣极其形象地描绘了起义军占领松江时的情景:
  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
  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选自王春瑜主编的《中国反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