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7期

两岸同寻证,沉案得重评

作者:□ 蒋连根 庄润秋





  许行彬是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也是海峡两岸都敬仰的老同盟会员,生前为人民作了许多好事。然而,在解放初的非常时期,他以“恶霸”罪名锒铛入狱。在他离世45年后,两岸同胞为了一个认同,经过艰难的调查取证,他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台胞来信 重提历史沉案
  
  1993年6月,旅台同胞程森士和戴谷音夫妇在台北海宁同乡会一份《会讯》上代邮,致函祖国大陆,要求复查一桩旧案。函文称:吾乡前辈许行彬早岁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为推翻满清,护法反袁,反军阀,数度遭军阀逮捕入狱,获释后仍致力于新闻传播,以文章痛责时政,支持“五四”爱国运动。抗战期间捐款抗日,整修海塘,其节操素为乡人所敬重,然于1951年在无血债、无苦主的情况下被定罪为“恶霸地主”,祈能早日平反昭雪……
  程森士在40年代初出任海宁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领导抗日武装游击作战,与许行彬交谊颇深。夫妇俩去台以后,对故里乡贤一直缅怀不已,字里行间充溢桑梓之情。读罢信函,中共海宁市委统战部领导一面寻访知情人,一面布置查找许行彬的事迹材料。
  历史档案显示:许行彬,名祖谦,海宁周王庙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解放初军管期间被捕入狱。1951年11月,以“恶霸”罪被判无期徒刑,后经当时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保释出狱就医,1953年5月病逝于硖石镇。这是一桩历史沉案。80年代以来,其子许晋臣(现居上海)多次致信浙江省有关部门,要求复查。因年代久远、查证困难等多种原因,许行彬冤案一直没有平反。
  所幸许行彬在当地名望很高,民众早有为其正名的呼声,台胞来信当是契机。当年9月,程森士夫妇回大陆探亲,得知两个信息:第一,大陆要复查此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第二,大陆资料不全,许多证据已消失。程森士夫妇欣然而归。
  从此,海峡两岸同胞互通讯息,为许行彬冤案平反,开始了艰难的寻证。
  
  许氏故里 文集详载生平
  
  消息传到许行彬故里周王庙镇。几十年来被他们传颂着的开明士绅许行彬,竟然同样被台湾同胞深深地怀念着。
  现年82岁的庄润秋是当年许行彬的邻居和狱中难友,许氏亲属多次找他取证。他告诉笔者:许行彬的生平资料,一个重要来源是一本《许行彬六十初度唱集》,是近几年才发现的。1932年,许行彬的新居“高阳小庐”建成,正值许老夫妇六十大寿,在闲居雅兴中,许老作了长篇自述和诗文,又有许多社会名流应酬唱和,许老将其汇编成集,章太炎题签作序。文集详细记载了许行彬一生的主要功绩。
  许行彬生于当地一个书香门第、富贵人家,自幼勤奋好学,17岁中秀才得廪生,后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任教于杭州师范学堂和温州师范学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行彬考中秀才后,就对清朝腐败表示不满,写了一封信抨击当时海宁知州郑瀚生,事后被革掉了功名。1902年回杭州与同乡好友杭辛斋一起创办《杭州白话报》,结识陶成章“商谈颇洽”而加入光复会。1906年,杭辛斋因揭露清廷丑闻被捕入狱,许行彬邀同国学权威人士王国维设法将其营救出狱。同年许结识了孙中山,经杭辛斋介绍秘密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孙中山曾在杭辛斋寓所多次会晤他,共商国是。辛亥革命后,他先后主办《西湖报》、《良言报》、《杭州报》等。历任浙江省议会一至三届议员,省府咨询员、浙江财政厅秘书长等职。
  许老在杭州从事新闻活动二十多年,一直奉行“议扬持正,弹劾巨僚,以伸民权”的编辑方针,身体力行,对袁世凯、孙传芳、张静江等军阀、党徒口诛笔伐,对以反袁为契机借口而聚党徒、猎权利、行倾轧、搞排挤的大小党派团体的种种丑恶行径进行抨击,振笔直书,报刊竞载,传诵一时,因而遭忌被治罪,先后四次被捕下狱。
  如1913年,许行彬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反袁活动,而当时浙江省都督朱瑞是个拥袁分子,他查封了《浙江民报》等许多种进步报刊。许行彬和邵飘萍等分别在《汉民日报》、《西湖报》上撰文抨击朱瑞干涉言论自由。许行彬又在浙江省议会上致函朱瑞,要求他表示反袁立场。朱瑞密电袁世凯告发,致使许、邵等多人被捕入狱。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孙传芳一度控制浙江。许行彬多次在《杭州报》、《浙江民报》上发表文章和消息,揭露孙传芳称霸野心和恶劣行径,大造反军阀、反内战舆论,激怒了孙传芳。许行彬被捕投入陆军监狱,差点遭孙传芳毒手。
  1927年3月,受尽“文字狱”之苦的许行彬厌倦了政治,辞官回归故里。当他看到家乡蚕丝业凋敝不振,蚕农生活苦不堪言时,蓄意实业救国,便集资兴办起长安丝厂、上海大利丝厂,用街面老屋开设一爿蚕茧行。几年后,杭嘉湖一带蚕业复苏,工商业出现生机,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
  1934年遇大旱,农民闹饥荒,许行彬出任海宁县旱灾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带头开仓赈米,并对佃农实行田租全免、地租减半。许行彬、顾达一等四人组织晋京请愿团,申请救济海宁灾民,竟被国民党民政部长甘乃光拒之门外。许行彬怒气顿生,立即写信一封,公开在南京、上海各报发表。信中称:“我们为了35万海宁灾民的吃饭问题,特来向部长请愿。部长竟以吃饭为重而不予接见。一人吃饭重于35万人吃饭,令人失望。……此请饭安。”一时成为话柄,使甘乃光十分狼狈。
  65年前,上海报业巨子、《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因抨击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发表了宋庆龄、鲁迅等人的文章,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要求结束国民党统治。蒋介石阅后恨之入骨,密令戴笠暗杀史量才。1934年11月13日在史量才由杭返沪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许行彬义愤填膺,为史量才在翁家埠筹建纪念园林,立碑纪念。许行彬愤笔撰文:“大丈夫宁为玉碎,毋为瓦全。……先生身虽死,精神不死。怒涛澎湃之间,素车白马,将为吾公第二。……。”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见到后感慨万千,以大篆写了这篇碑文刻于石碑。这块石碑至今仍矗立在盐官观潮公园内。
  
  怀念先贤 携手同寻证据
  
  50年过去了,台湾同胞仍深深怀念着故乡先贤。1993年8月,居台的许氏亲属褚柏森致函程森士:“承兄大笔起草为先辈许行彬先生雪冤平反致函大陆,本人代表许行彬先生子嗣后代子孙铭感五中。”信附一首陈立夫的诗稿。此后,他多次找程森士夫妇筹划,联系旅台同胞,为大陆复查工作寻证。同时寄信大陆亲属,提供一份旅台乡贤的通讯录,以便互通讯息。此后不久,张海鳌、杨欣泉、倪胤超等旅台同胞纷纷向大陆许氏亲属提供史实材料。
  1997年5月,国民党元老、百岁老人陈立夫致信大陆,为《许行彬事略》一书亲题书名,在致作者庄润秋的信中说:“拜读之余,对祖谦先生孝思纯笃,回忆翩翩,其铁笔文才令人敬佩……”此语也是对许行彬事迹的一番证言。
  1998年10月,台胞张海鳌、杨欣泉等返乡参加观潮节活动,趁便将征集到的材料带给了大陆许氏亲属,其中有许行彬生前挚友顾达一(抗战时海宁县长)的遗稿和从台湾档案馆查得的史料。
  与此同时,南京、上海、杭州、嘉兴、临安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史馆也先后寄给信函、诗文等手迹材料十多件。几年前,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老照片和孙中山信函、题字证实了一个传闻: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先生受许行彬的邀请,偕夫人宋庆龄和随员蒋介石、朱执信等人专程从上海来海宁观潮,由许行彬等人陪同。回上海后,孙中山亲题“猛进如潮”条幅交蒋介石寄给许行彬,在给许行彬等人的信中称:“燕处超然,鸥盟仍在。”
  1997年3月,海宁市人民法院终于依法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许行彬一案。
  1999年3月10日,海宁市人民法院以〔1999〕海刑再初字第971号作出判决:撤销1951年11月5日海宁县人民法院〔1951〕刑诉字第157号刑事判决,宣告许行彬无罪。
  (责任编辑 田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