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6期

费孝通和他的三位兄长

作者:□余广彤





  一
  
  1949年三四月间,海内外爱国民主人士从各地云集解放后的北平,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际此大好春光,诗思泉涌的柳亚子先生给费孝通教授的二哥费青写下了一首七律:
  松陵门第旧高华,三凤齐飞汝最遐;
  季子北平同讲学,长君南海早乘槎。
  交情远溯追名父,亲谊还应念舅家。
  漫笑文人封建习,一诗题赠喜天涯。
  原来,柳亚子和费氏一家都是吴江的望族。柳亚子家在黎里,费家原住同里,后迁松陵。两家是姻亲世交。柳亚子的母亲是费孝通的一位远房姑奶奶。柳亚子小时候常到舅家去,与比自己大几岁的费孝通的父亲费朴庵是好朋友,情谊笃深。
  北平解放前夕,费青和费孝通都住在那里,分别在清华、北大当教授;4月初,大哥费振东作为海外华侨代表也从香港来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议,住在六国饭店。三兄弟久别重逢,格外高兴。他们一起去拜望了柳亚子先生。费氏三兄弟在各方面均有建树,故柳诗中称赞其“三凤齐飞”。其实,费孝通还有一位三哥在上海,兄弟一共四人,还有一位姐姐,著名的中国蚕丝业先驱费达生在苏州。柳亚子仅称费氏“三凤”,大概是因为当时在场的只有三人吧?
  
  二
  
  大哥费振东生于1902年。据说当时父亲正要到日本留学,所以给他取名为振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费振东已经17岁,正在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他最早接受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和同学们一道上街游行、讲演。他还常把《新青年》等杂志带到家中来看,使三个弟弟都受到新思潮的影响。
  1922年,费振东在河北唐山读完交大预科后,直接升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四年制的铁路管理科。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时期,上海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费振东是交大学生会的活跃分子,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团结救国,抵制日货,支持工人运动。在震惊国内外的“五卅”惨案中,他们的学生队伍在上海南京路英国巡捕房门前游行示威,巡捕房警察向学生开枪,走在他身边的一位同学中弹身亡,他自己也险遭枪杀。他们这些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当局认为是危险人物。所以到1926年毕业时,江苏督军孙传芳下令不准他和另外六位同学(其中包括陆定一)在铁路部门工作。他在上海一所学校教了半年英文,便远走南洋。
  二哥费青此时已在苏州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书。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中,他是苏州各校学生联合会的活跃分子。他请恽代英、萧楚女等同志到学校来讲演,创办了平成工人夜校(后来他给儿子取名平成,以纪念此事),并帮助纱厂工人罢工。1926年暑假,他被选为江苏学生代表,去广州出席第八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革命中心的广州,他受到极大的鼓舞。回到苏州后,遭到军阀孙传芳的通缉。但他在军阀的白色恐怖下仍坚持斗争。次年3月,同侯绍裘等一起组织群众欢迎北伐军进入苏州。在哥哥的影响下,正在东吴大学附中上学的费孝通革命热情也很高,一度担任苏州《民报》的编辑,负责编辑副刊。然而,好景不长,形势逆转,蒋介石背叛革命,实行清党。费青、费孝通兄弟只好逃往吴江农村躲避。此后,费孝通回到苏州继续读高中,费青则转入东吴大学法学院(设在上海)攻读法律。
  
  三
  
  费青1929年从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同时开办律师业务。当时蒋介石一面加紧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一面镇压各地的革命活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那时上海租界当局逮捕的所谓共党嫌疑分子,都要先经过“特区高等法院”过堂,再引渡给南京政府。因为律师们都知道这过堂只是形式,辩护也无用,搞不好还会引火烧身,所以大多采取回避态度;而费青却以高度正义感和“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承接这类案件,挺身而出,据理辩护。一次,有一位小学校长和两位教员以共产党嫌疑被捕。“证人”自称是一个已经自首的共产党员,说自己曾经和这三人在他们学校里开过秘密会。费青看出“证人”是假的,当庭请求法官令他把学校位置画一张简图。然后,命捕人的巡捕也画一张。果然两张图全不相同。费青当即指出:“证人”根本没有去过这个学校,完全是伪证,要求法庭将三名无辜被告释放。他发言时,旁听席上一片肃静,国民党政府人员怒目而视,法官十分尴尬。尽管如此,最后只释放了其中一人,把另外两人交给了南京政府。
  由于办了几件为共产党人辩护的案件,遭到国民党的嫉恨,费青在上海已难以存身,便到北平燕京大学当“特别生”,和费孝通同学。后来又到朝阳学院当教授,兼做《晨报》编辑。他一面工作,一面还坚持学习,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资格,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律哲学。
  费孝通在清华研究院毕业后,也考取了公费留学资格,于1936年到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这年寒假期间,他从伦敦到柏林去看望二哥。两兄弟漫步柏林街头,心系万里之外濒临危亡的祖国,决心学成归国报效国家和人民。
  
  四
  
  费孝通在伦敦完成了学业,于1938年回到祖国大后方,在昆明云南大学讲授社会学,并克服困难,到云南农村进行社区调查,撰写《绿村农田》等书。费青也于这一年自德国东返,经苏门答腊棉兰看望了大哥费振东后,即于年底抵达昆明,受聘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开设“国际私法”、“法理学”等课程。弟兄俩并于此时先后结婚成家,在文化巷租了房子,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可是不久日军飞机轰炸昆明,小院房屋炸塌了一角,所幸人们到城外躲避空袭,无人受伤。此后,费孝通和他的研究室搬到了呈贡城外的古城村。费青因不能适应昆明的潮湿气候,哮喘病时常发作,一发病便无力跑出去防空,所以一 度回到上海租界内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系主任工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全力准备内战,扼杀一切民主力量。昆明是全国民主运动的中心之一,几个大学成了著名的“民主堡垒”,许多教授成了著名的“民主教授”。费孝通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经常出席群众集会,发表激情的讲演,痛斥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他主编的《时代评论》则鼓吹民主进步思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费青也是一位“民主教授”,经常在《时代评论》、《民主周刊》发表文章,推进民主运动。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大批军警特务袭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殴打师生员工,并投掷手榴弹,炸死四名学生,数十人受伤,这就是举国震惊的昆明“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费氏兄弟和许多教授一起签名发表“联合声明”,向国民党提出强烈抗议。费孝通置当局的压力于不顾,编辑出版了《时代评论》悼念专辑。费青起草了一副挽联,刊印在这期专辑的封面上:
  此处是民主堡垒,贫贱未移,威武不屈,更使尔碧血英魂常共守卫;
  空负了锦绣河山,豺狼当道,鸱*4飞天,当此际阴风惨日无限悲怆。
  惨案发生第二天,西南联大教授会召开紧急会议,当场推选钱端升、费青等5位教授组成法律委员会,调查惨案经过,搜集证据,控告罪犯。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各校相继复员。费青、费孝通也随校回到北京,继续并肩投身民主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弟兄俩多次同其他教授联合发表声明,声援学生的正义斗争。费青还以律师身份,出庭为被捕学生邓特、孟宪功等辩护,并帮助、掩护被国民党追捕的学生去解放区。他还与吴晗、袁翰青等教授创办《中建》月刊,自任主编。刊物因鼓吹民主,很快就被北平当局查封;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恢复出版,改名为《新建设》,费青仍任总编辑。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