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6期

徐平羽在上海外事口不划右派

作者:□沈德汉





  徐平羽同志去世十多年了。
  30年代,徐平羽在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工作,抗战中去新四军,50年代在上海任市府秘书长。1955年反胡风,在整理的胡风材料中提到白丁,见报时先注“白丁,即徐平羽同志”,不久成书出版,改为“白丁,即徐平羽”,去掉了“同志”二字。徐平羽因胡风案牵连受审查一年多,1959年以后在上海任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后调北京任文化部副部长,“文革”中受迫害致残,1989年去世。徐平羽去世后,上海文化界纷纷写文章悼念,称他平生豁达大度、有胆有识、尊重知识分子,爱护干部。
  但是,这里我要写的,是徐平羽一件迄今为止不为大家所知,又决不应当被湮没的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这就是,1957年反右派中,徐平羽作为主管上海外事口(包括市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即后来的市外办、市外事处、市对外友协、市专家工作处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对外事口干部定性上报时,力排众议,坚持外事口干部中没有右派,不划右派。由于徐平羽的坚持,市委黄庆熙同志表示,“尊重徐平羽同志的意见”,因而,上海外事口未划右派。这在“浊浪排空,惊涛裂岸”的反右派运动中,特别是在以“左”闻名全国的柯庆施领导下的上海,徐平羽这样干,需要有多大的胆识和勇气,是可以想象的。特别是他刚因胡风案被审查回来,就顶住压力,敢于这样做,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黄庆熙同志这样做,也是很不容易的。
  徐平羽在上海外事口不划右派,保护了一批干部,这不仅在上海是绝无仅有的,恐怕在全国范围也是罕见的。这是大好事、这是奇迹,不应当被湮没、被遗忘。我们亲身经历过反右的人,对反右是不会忘记的。事实上,在上海外事口,也跟其他部门一样进行了反右,给一批干部定了性,只是由于徐平羽的坚持,才未划右派。而原来属于外事口的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此时已划归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就划了不少右派。
  当年在外事口直接参与此事全过程的龚炳孙同志(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已经去世三年了。去世前曾跟我说,要我有机会写出来,来纪念徐平羽同志的功德,不使湮没,特写如上。
  (责任编辑 舒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