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4期

在英国感受的人际默契

作者:□ 李 岚





  在英国,公共场所及公寓住宅,门都是自动弹回的。开始我不知道,推门便“义无反顾”地走进去。后来发现,英国人的习惯是,推开门后,一定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在几步距离之内有人走来,就要用手扶住门,等他(她)进门。这样做,避免了门反弹时碰到后面的人,也显示了一种尊重和礼让。这样的细节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果你步行在一条有很多岔路的街上,无论是拐进还是驶出岔路口的车,都会主动给你让路。你若为它“留步”,驾车的人就会给你一个友好的手势:请先走。在地铁站乘传送式电梯,不管是上下班高峰,还是平常时间,人们都会自动站在电梯右侧,把左侧让给着急赶路的人……
  在英国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既是这样行为的施与者,也是被施与者。今天你驾车,你给步行的人让路;明天你步行,驾车的人为你让路。这次你走在前面,为后面的人扶着门;下次你在后面,前面的人为你扶着门。我为他人、他人为我相统一,社会便出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我初次来英国在伦敦转机时,一位机场工作人员帮我推着行李,跑了大半个机场,找到登机口,验了票。又把我送进候机室,嘱咐我见大家都起身时便准备登机。我心里感动得不行,可在英国人看来,这很平常。记得那天从伦敦飞到B城天色已晚。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东跑西跑找学生宿舍的钥匙,又把我的行李全部扛上三楼,却不肯多加租车费。他逻缉很简单:如果顾客愿意给小费,他就收着;不给,他也理所应当这样服务。安顿下来第二天,上街采购油盐酱醋。瓶瓶罐罐拎着太重,半路停下来歇息。为抓紧时间学两个英文单词,我蹲在购物袋旁,看商品介绍、使用说明之类,不觉有人在身后:“请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吗?”原来是一对英国老夫妇,住在这条街上,见此状,以为我的购物袋破了,从家里为我取了几只塑料袋来。在英国,我从来没见报纸电台号召过助人为乐之类,也知道英国不是全民信教的国家。可每每遇到难处,总有素不相识的人援之以手。有一回我买蔬菜水果,不小心真把购物袋搞破了,滴溜溜的西红柿、苹果顺着破口往外滚,我捡了这个,丢了那个。正狼狈不堪时,一位中年妇女路过。她把自己买的东西都掏出来抱在怀里,递给我一只购物袋。我不好意思要,她乐呵呵地说:“我的东西不那么圆,比你的好拿。”还有一次,我在伦敦乘错了公共汽车,迷了路。当时正值上班高峰,一位赶着上班的乘客竟主动下车,陪我找路。他带我换了两部公共汽车,又走街转巷四处打听,一直把我送到目的地。那天伦敦降温,他见我穿得单薄,半路上,还特地请我到咖啡店喝了杯热咖啡……
  这些经历让我不知不觉走进那美好的默契,轮到别人需要我时,我也特愿意卖力气。扪心自问,别人善待你,你有没有亏待了别人?这不是雷锋境界,也不是狠斗私字一闪念,恰恰相反,正是从自己的“我”,推己及人,走进别人的“我”。平平常常,给与也被给与。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所谓“真”,就是不否认“私”的合理存在。从自我获得充分尊重,学会尊重他人。在英国,“private”(私有的、个人的)是个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词。一提到这个词,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受到保护。举个例子:BBC有两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是没有广告的,为此政府征收电视税,每年100多英镑。如果你没交,会有人登门造访,但没有你的允许,他绝对不能进门。哪怕你的电视正开着,他在门外听得一清二楚,也是白搭。他不能以此给你开张罚款单,也不能把你告到哪儿去。在英国,一个人的住宅是私人重地,如果不是警察拿着逮捕证来,你可以把任何人拒之门外。再譬如停车。你有再急的事,找不到停车的地方,也不能把车停到人家私人住宅的院落里,哪怕那里面大得可以停上三、五辆车。如果你不知道,误把私人住宅当成公共场所,宅主会塞上一张条子在你的车里,下次就不能明知故犯了。
  英语里有一句常说的话,直译成中文是“管好你自己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少管人家的闲事,尊重别人的个人生活和隐私。在工作单位,与上司、同事们相处得再熟,下了班最好不要因为一点事给他们打电话,以免打扰人家的个人或家庭生活。和朋友聊天,不管俩人如何肝胆相照,也不能“无话不谈”。即使是夫妻,相互之间也留有“私”的余地。记得有一次和先生去银行,因为我站在他旁边,营业员便把他的帐户平衡表扣着递出来,为的是不让我看见。
  在英国中小学,也没有人教育孩子们压缩自我的存在空间。学习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找份好工作。中学读到初二,老师便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谈未来职业选择。如果一个学生谈理想:将来我要多挣钱、买好车、住好房子、玩遍世界名胜、吃法国蜗牛、日本生鱼、中国烧鸭……只要他准备遵纪守法,靠自己努力获得这一切,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事实上,抽去每个个体的“私”,人和人的价值就变成空洞的概念。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消灭了私欲,这个社会就会自行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私”并不是什么坏东西。每个人都有天赋人权去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
  但是,“有私”并不等于“自私”。英语的“private”(私有的、个人的),和“selfish”(自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自私”是无视他人的存在。从自私出发,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美好的默契就没有了。因此,英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制止他们的自私行为。记得楼上的邻居露依思,一次闲聊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她两岁半的儿子开始自私起来。什么时候都是“我的”、“我要”、“给我”,不知道还有别人。我没想到在一个如此强调自我的社会,母亲对一个尚未完全懂事的孩子就有了“自私”的担心。
  如果既承认“私”的合理存在,又反对“自私”,不需要强迫性的克己、律己;不需要外在的号召、提倡,凭着默契,给与的行为就像下里巴人,一人唱,万人和。每个人都有自我,如果你觉得你的自我应该获得肯定和张扬,就不应该认为他人的自我是可有可无的。这便构成了人与人之间默契的基础。
  一位国内的朋友曾经问我:“这种默契在英国是怎样形成的?”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确立了人本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使人性、人的价值获得前所未有的尊重;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全球高科技革命,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为西方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社会环境的有序性和精神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督教的传播对西方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即使在传统受到巨大挑战的今天,它的劝善扬善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默契形成的原因也许是多元的,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里没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没有“八亿人不斗行吗”的领袖教导;没有“地大物不博”、人口膨胀的生存竞争;也没有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的背离。扯远了,就此打住。
  (责任编辑 吴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