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3期

台湾百岁女作家苏雪林

作者:□ 沈晖





  1999年4月21日,皖籍居台著名老作家苏雪林先生在台南逝世,享年102岁。大陆媒体《参考消息》在报道苏雪林去世的电讯稿中称其为“享誉国际的文坛耆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由于台海阻隔,大陆读者对这位集作家、教授、学者、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文化老人的非凡经历知之甚少,对她煌煌著述更未知其详。笔者有幸在她晚年于大陆编辑出版4卷本《苏雪林文集》,并与之通信15年,有缘两次赴台拜谒,朝夕相处月余,聆听她诉说百年人生之旅。闻道的喜悦和解惑的清明,如春风拂面,似甘泉沁心,现将访谈及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与读者一起走近苏先生,去一睹这位文坛传奇人物的魅人丰采。
  
  女师才女苏小梅
  
  苏雪林(1897-1999),生于前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原名苏小梅,学名苏梅,字雪林(因慕明代诗人高启咏梅佳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取“雪林”为字)。20年代末成名后多用“雪林女士”、“绿漪女士”笔名发表作品。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苏村,据《太平苏氏宗谱》,太平岭下苏姓为四川眉山苏氏裔脉,苏雪林为宋代文学家苏辙第34代后裔。
  太平岭下苏村,依偎在雄奇灵秀的黄山北麓,风景幽绝。奇峰奇云的黄山烟霞,引发她幼年美丽的遐想,波光潋滟的太平湖水,陶冶她宽广的胸襟,山之刚,水之柔,铸就了她后来散文佳作阳刚阴柔两种美。
  苏雪林自幼就是一个具有灵动不羁性情的女孩,天资聪慧,求知欲极强,她能想出各种办法逃避那个时代一般女孩黯淡无趣的童年生活。“只因出世早,没有现在一般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塾里混了几年,家里就不允许再读书了。”她央求祖父衙署里的老伯老妈,讲述神怪故事和有趣的民间传说,她还悄然无声地溜进叔兄们的书房,把《三国》、《水浒》、《说唐》、《封神》一类小说“偷”来,当作课本阅读,或找来纸笔临摹书中的插图,为自己营造一个快乐而艺术的小天地。如饥似渴的潜心自修,使她萌发了强烈的艺术冲动。11岁时,她受当时一本日俄战争连环画的启发,绘制一本厚厚的《猫儿国的故事》,描写猫与老鼠开战,情节穿插极其热闹,自成章回。13岁时四叔为了测试她有无做诗天份,出了《种花》二字,要她去诌一首七绝,半小时后,她交卷了——
  林下荒鸡喔喔啼,宵来风雨太凄其;
  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
  首句走韵,四叔改为“满地残红绿满枝”,后二句则赞为“婉丽有风致,孺子可教。”诗炉之火一旦腾腾燃烧,就会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今观先生诗集《灯前诗草·少作集》,其天资、悟性与灵心令人惊诧:
  碧栏干外望斜阳,燕子双飞水一塘。
  日夕凉风亭畔起,薄衫时著柳绵香。
  
   ——《初夏》
  乡村三月里,到处菜花香。
  篱绕一池水,门开四面桑。
  蛙声喧乱草,犊影带斜阳。
  扶杖过桥去,云山已半藏。
  ——《晚景》
  淡写轻描,情景逼现,这对于一位尚无师承仅凭自修的鬓龄女孩来说,诚属可贵。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姐姐与堂妹读了一点书后,便回到闺阁学刺绣缝纫,过着那个时代一般女孩的正常生活。雪林对女红没有兴趣,终日与诗书笔墨打交道。她跟长兄学画山水,那浅墨著色的尺幅小品,气韵生动,颇具章法;诗在四叔的熏陶下,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的长篇常赢得长辈们嘉许。1914年,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招生,消息传到偏僻的山村,激活了她上进求学、读书深造的热望,她“费了无数的眼泪、哭泣、哀怨、吵闹”,“甚至拚上一条小命”,以自杀相要挟,才争取到读书的权利。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第一女师。在师范三年六个学期,年年第一,各科成绩优异,且能诗会画,每到年节,一些老师、家长向她求诗索画。那时为民国初年,女孩崭露头角真是凤毛麟角,“女师有个苏小梅”,“江城才女苏小梅”在斗大的安庆城,可谓家喻户晓。
  
  以“五四人”自命
  
  1917年在女师毕业后,遂留附小任教。1919年暑假,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苏雪林毅然放弃小学教员的职位,赴京就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与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黄庐隐、冯沅君同在一班,亲列新文化先驱胡适、李大钊门墙受教。渊渊如海的古都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她的整个心灵都被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狂飚突进的新思潮所鼓动,直到晚年她都难忘这一段影响她一生的求学经历。“每天我们都可以从名人的演讲里,戏剧宣传里,各会社的宣言里得到一点新刺激,一点新鼓动。我们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抗,什么是破坏。”“我是从‘五四’思潮里翻滚过来的人,‘五四’对我影响巨大。”1919年10月1日,她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对旧社会里妇女非人生活提出控诉,号召全社会的人都要从恶社会里拯救妇女同胞,使她们能过上人的生活。她还用白话文在校刊上做了一篇短篇小说《童养媳》,对乡村中至今还蓄养童养媳之陋习与罪恶进行揭露,“辛酸刻骨,悲风满纸”。接受新思想熏沐的苏雪林,以“五四人”自命,用了许多笔名向报刊投稿,并与同学周寅颐应《益世报》编辑成舍我之约主编该报《妇女周刊》。五四后盛谈的妇女解放、女子享有教育权、继承权、经济权等,她 都诉诸文字予以鼓吹。尽管她多用笔名,如灵芬女士、老梅、杜芳、杜若等(注:据她晚年告诉我说,只愿以文章与读者见面,不愿以作者本人与读者见面),但细心的读者从文笔文风上仍能判断她就是苏梅,请听七十年前的一段历史回声——
  “这是不喜欢用自己真姓名而好多用笔名发表作品的一位女作家……五六年前的北京文坛(注:指1921年前),凡是提到苏梅女士,差不多没有人不知道的。当时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出了许多擅长于文学的女生,其中最著名的号称四大金刚(注:指苏雪林、黄庐隐、冯沅君、程俊英),苏梅女士是四大金刚之一”(张若谷《现代中国女作家》,载《真美善》女作家专号)。
  1921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创办的海外中法大学在京沪粤三地招收留学生,即将由女高师毕业的苏雪林,又鼓荡起乘长风破万里浪赴海外留学的雄心,毅然报名应考,作为首批105名留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进入法国里昂艺术学院深造,先学美术,后改习文学。1925年留法归来后,一面教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丰沛的作品,宛若一朵朵绽放的鲜花开放在新文学百花园中。
  
  一举成名的《棘心》和《绿天》
  
  1928年署名绿漪女士的散文集《绿天》和1929年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相继面世,使苏雪林一跃而为蜚声文坛的女作家,与冰心女士、沅君女士、丁玲女士、凌叔华女士并称为新文学最受瞩目的五位女作家。《棘心》之名取自诗经“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棘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小树,木初生称为棘心,世人多以此比喻人之成长,需要慈母的深情养育,故称人子思亲之心为棘心。在这部长篇中,她以自己留学法国的经历,再现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本世纪初的动荡时局,以如诉如泣的文字,抒写一位出自旧家庭同时又接受新思想的“五四”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苦闷、彷徨与追求,展现五四后知识女性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作品主人公杜醒秋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和对慈母的眷念之情,鲜活感人,读来催人泪下。一位叫一萍女士的曾回忆当年《棘心》初版发行的盛况:“京沪爱好文艺的青年,莫不人手一册,有人结婚,送《棘心》是很时髦的礼品。”一年不到,《棘心》便风行大江南北,畅销十余版。已谢世的作家兼翻译家朱雯先生,当年就是读了《棘心》受其艺术魅力感染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今年去世的萧乾老人,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看了小说后,撰写《评〈棘心〉》一文在《辅仁杂志》上发表,成为最早评论苏雪林作品的作者。台湾女作家叶蝉贞曾回忆她上中学时读《棘心》的心情:“那时候我们读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风花雪月小说,读得无病呻吟起来,读《棘心》才感到一股真性情、真情感的热流,由心底蒸蒸升起。五四时代已过去七十多年,那个时代的面貌,即使是过来的人也模糊不清了,今天重读《棘心》,那个时代的人物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我们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棘心》后来在香港、台湾重印,近年又在大陆出版发行,说明这部开描写留学生生活长篇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其现实主义特征与艺术魅力、阅读的审美情趣和时代并进,永远受到读者的青睐!
  《绿天》是自20年代末流传至今的一本畅销散文名著。叶圣陶先生30年代曾将集子中的《收获》、《扁豆》选入初中国文,作为全国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今日台湾国文课本也一直把《秃的梧桐》这篇优美的散文,作为中学课本的保留篇目。苏雪林是现代文坛公认的散文大家,六十多年前文艺评论家阿英就说过:“苏绿漪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她的作品里,对于自然描写最为出色,成就特别高”。她以童心看世界,以自然、母爱为主题,率真清新的文字,轻倩灵活的笔触,牵着读者的手,走进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奥妙大自然勃勃生机以及带给人类无尽的遐思。精妙的文采,豪放的才思,娓娓动人的抒情,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人性的芬芳。作者笔下学养深厚的智慧澄液,心中高雅充实的生命力,是她散文撞击读者心灵夺人共鸣的魅力所在。诚如老作家林海音所言:《绿天》实在是一本富有诗意的散文,我在中学生时代读它,和今天我做了祖母再读它,一样使我深得其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