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2期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作者:□饶国斌 杨志泳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是著名诗人闻一多七十多年前创作的,被改编为同名歌曲后,也一举唱红大江南北,成了亿万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心声倾诉,给沉寂的’99歌坛增添了无限生机。每每唱起它,人们不禁都泪流满面,心醉神迷,激动不已。其间的魅力何在?人们动情的说,这首歌曲最可贵的是,能让人永远勿忘那段屈辱的历史……
  悲愤凝成的《七子之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丧权辱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满纸都是割地赔款,卖国求和。
  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就是这个时期,中国母亲被帝国强盗从怀抱里抢走的七个“苦命儿”。他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即旅顺和大连)。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自美国留学回国的闻一多,正碰上了“五卅运动”反帝爱国热流。
  面对这血淋淋的现实斗争和满目疮痍的祖国,时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的闻一多悲愤难抑,写下了大量的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爱国诗。《七子之歌》便是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期上的一首爱国组诗。澳门只是其中组诗的第一首。
  诗人在这首组诗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儿子,让他们来倾诉:“先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忘告、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诗人把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移入对象,使这“七子”有了人的道德情感,他们虽然被从母亲的怀抱中夺走,遭受了异类的蹂躏,但仍坚贞不屈,心向祖国。诗人赋予了他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情操。正如歌中所写所唱:“澳门,虽然已被掳去三百年,但他依然保管着内心的灵魂”,保持着对祖国的忠贞。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苏武、岳飞、文天祥等民族精魂的影子,在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身上所集中体现的爱国、爱民、忠贞不屈的传统美德,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因此“七子之歌”,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张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咀嚼这痛苦,发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统,抗外侮、兴中华。从“五四”运动兴起直到今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仲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