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1期

鼓励记者讲真话

作者:杜导正





  讲真话,是一个在新闻界长期议论的话题。它在当前仍有着极强的意义。保护和鼓励记者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对处于领导位置的同志,尤为紧要。
  刘少奇同志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对这个问题,有透辟的阐述。他说:“我们坐在这里,危险的很哩!搞错了没有?这是我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他说,党领导的记者和新闻机关,担负着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任务,是党领导与人民最紧要的联系渠道。别的渠道也有,但没有这条渠道这么频繁而便捷。所以党作出一项决议后,党中央是很想依靠你们到群众中去考察,看看这决议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群众真正满意,你们反映上来,我们更放心了,那我们便坚持下去;群众基本满意,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就坚持对的部分,修正不恰当的部分;如整个决议错了,那我们就接受群众意见,更改这个决议。所以记者的责任太大了,太光荣了”。他几次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反映了真实情况,帮助了党,我们感谢你们。但是如果讲了假话,导致中央做出错误决策,那可就害死人了。
  少奇同志这篇著名谈话,教育了一代记者。这一代记者,建国前后,说真话成为一时风尚。但反右派、反右倾后,这个风气便消失了。变坏了。记者多看上级眼色行事,上边喜欢什么,记者报什么。上级厌恶什么,多数记者就绕开不敢写。好了,这便产生了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时的记者竞放高产卫星,徐水县已进入共产主义天堂等等现在说来好笑,当时却信以为真的报道局面。我也是很卖力的一个,广东省北部山区连县星子公社亩产水稻3.6万斤的新闻是我批准发往北京的,三餐干饭不要钱的名口号名新闻,是我撰写的。回头看,1958年三面红旗捅了那么大的乱子,自然是许多因素造成的,但新闻记者的海水般的虚假报道,片面报道,确起了煽风点火的恶劣作用。1960年、1961年,大跃进的闹剧酿成悲剧,成千成万人饿死了饿肿了,而新闻机关新闻记者的公开报道甚至内部参考报道,却仍然是莺歌燕舞歌舞升平。它对中央认识并纠正错误,制止悲剧的恶性发展,继续起了粉饰的作用,延缓的作用。至于“文化大革命”中,不实报道,颠倒黑白的报道,导致了什么结果,更不必提了。新闻机关新闻记者,不能如实反映情况的教训,太沉痛了太深刻了。
  我是1977年夏从广州调回新华总社,1982年初奉命到《光明日报》工作的。当时,中央在邓小平、陈云、叶剑英、胡耀邦领导下,整个党的求实求真风气越来越好。中央十分重视报社与记者如实反映真实情况。就是直接领导《光明日报》的邓力群同志,那时也是很保护报社与记者如实反映下情的。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加以我本人在反映实情上有过切肤之痛的体会,所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我以为《光明日报》记者那几年做得是较好的,《光明日报》领导成员,也还是称职的。
  那五年《光明日报》歌颂优秀知识分子如孙冶方、蒋筑英、张华、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等等,一是一,二是二,事实准确,歌颂有度,读者是信服的,已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对党政领导中有关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漏洞、错误的揭发与批评报道,《光明日报》也作了有声有色的积极报道,连续报道。山西太原“关系香烟”的报道,就是这样。这烟厂成十条成百条的被上级领导人无偿索取,或本厂领导人为讨好上级,成十条成百条的送礼,职工看在眼里,极不满,就是不能反映,反映无效。《光明日报》用列表格的方法,将姓名、职务、收受香烟条数、时间,在报上一一公布。引起震动,以后又将按价还款的姓名、职务、时间公布,效果极好。当时全国正轰轰烈烈地贯彻知识分子政策,而北京市怀柔县却发生了村干部殴打三个女教师的事件。《光明日报》抓住这个事件,作了连续三个月的报道,发表批评新闻、特写、评论74篇,5.4万字。都引起小平同志注意,指示了处理意见。《光明日报》还做了许多典型的批评报道,效果都很好,根本没发生什么负效应。《光明日报》那五年,还鼓励记者,采写了大量只供领导机关参考,不公开发表的内部材料,内部信件。鼓励记者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看到听到的真实情况,大胆发到报社,在报社内部刊物上发表。有些,报社作为手抄件,报告了中央和有关部门。少奇说:“鼓励你们去考察,依照你们的材料、看法提出问题来,如果政策正确,就说正确,如果政策错了,就说错了。你们不仅可以这样做,而且你们的任务就是如此——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你们不要怕反映黑暗的东西。”这一条《光明日报》记者那时大体上做到了。
  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谈话,用很多篇幅谈了掌握真实情况很不容易。说你一个记者,初来乍到,群众有些话不会跟你说的。必须坐在炕头上,慢慢扯,一礼拜不行,两礼拜。我从我这个老记者的亲历中,包括《光明日报》那五年,则感到掌握真实情况,并非那么困难。表扬报道,批评报道,内部反映情况,真实,准确自然是第一位的,不可马虎一丝,但不是很难的。难的,最难的,是真实情况已完全掌握了,但是考虑到这事触及到高层领导干部的痛处,可能引起决策者也就是领导人的不愉快,有时甚至给自己招来横祸——对报道者的打击报复,当记者的此时便犹豫起来了,报社领导也犹豫起来了。《光明日报》那五年,这样情况,不能说没有发生过。我的想法是,反映真实情况,一要准确,二是积极,即反映的后果对党对国有利,三要勇敢。这三点中,最难的是勇敢,这要有一点无畏精神。我的体会是,是非不清,不要说话;是非清了,情况清楚了,又事关紧要,就要学习彭德怀、胡耀邦、邓拓、田家英,像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讲话要求的那样,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道出真情。这个问题上教训太多太多。《光明日报》那五年大体上做得还好,还是可以告慰老朋友的,我心里至今也觉得踏实。 (原载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报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