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在线阅读

 

第二卷 玉宇呈祥 第三十一节 致休









  明昭六年五月中,平王沐风自胜州启程返京,临行前,拔擢军中小校董仲方暂代榷场观察使并知胜州。五月二十三,平王奏报入京,明昭下旨,任董仲方为榷场观察使并知胜州。五月二十八,翰林学士安无忌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在正三品,入政事堂为相。六月初三,平王沐风回京。

  入了六月,明昭对待政事堂一众宰相的态度却十分奇怪。

  政事堂中共有宰相五位,尚书令刘仲武、中书令楚文森、门下侍中路千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无忌。其中以刘仲武年纪最长,资历最深,资历最浅的是安无忌,但是却是最得天恩之人。路千川向来以不偏不倚,廉洁自律而闻名,楚文森却是楚族的族长,而郭维也是几十年宦海沉浮一步的爬上来的,而且朝中庶族官员,多以他马首是瞻,其中刑部尚书施上淳、尚书左丞邵元长、谏议大夫王举之三人乃是个中翘楚。

  自安无忌入政事堂后,一众宰相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他们递上去的表章,不管有理没理,经常被明昭驳斥回来。其中刘仲武几乎是有一本被驳一本,楚文森和郭维也好不到哪去,路千川因为是门下侍中,专司封驳,对日常细务管得较少,明昭倒也没怎么为难他。只有安无忌,有一本准一本,还经常被明昭大肆夸奖。

  明昭如此明显为安无忌造势,打压一众老丞相的举动满朝文武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楚文森和郭维不知在私底下怨了明昭多少回,咒了安无忌多少遍,百官之间也常有议论。

  但是这世上,终究是锦上添花小人多,雪中送炭君子少。不少官员见安无忌得今上恩宠,都一个个的跑过来与安无忌套近乎,拍这个新贵的马屁。安无忌的回应却是淡淡的,既不热烈欢迎却有不像以前一般常让人吃闭门羹,官阶高一点的便亲自见见,喝两口茶,说几句闲话便送客,官阶低的,就由管家代见,一时之间,安无忌的府邸成了上京城最热闹的所在。

  至于在这场风波之中最被明昭针对的刘仲武,却十分奇怪的不发一言,闭门谢客,门人子弟一概不见,每日照常处理政事,折子被明昭驳了下来便再写一份继续上奏,一直到通过为止。按说刘仲武乃两朝元老,深得先皇器重,居相位已然二十八年,朝中无一人可堪与之比肩,且明昭登基之时,出力最多的便是他,若不是他,孟家和陇西王也不会败得那样的快。

  可是明昭现在就是拿这个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家下手了,似乎一点也不顾及刘仲武往日的功劳。说实在的,居相位二十八之久,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就是当今天子,今年亦不过二十六岁而已。

  如此这般闹到七月份,明昭却下了一道密旨给政事堂一众丞相,因今年黄河洪水泛滥,要去黄河下游几道微服私访,巡察水情及黄河堤坝,令皇长子君绍真监国,政事堂一众丞相辅佐,以尚书令刘仲武为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无忌随驾。

  政事堂一众宰相接到这道旨意之后第一个反应竟然不是立刻上谏明昭,请明昭不要去——虽说这等进谏根本没有什么用,而是都庆幸了起来,明昭这一巡查黄河,他们留守上京,自不必向前一些日子那样,受那么多的窝囊气,而且安无忌随驾,也省得明昭在巡查途中还要驳他们的奏章来为安无忌造势。因而一个个都没有提笔写谏章的兴趣,甚至连门下侍中路千川而已只是叹了一口,把已经摊开的奏章本子再收回去,明昭前一阵子的作为,着实太过了一点。

  政事堂除安无忌外的几大宰相就这般的对明昭的巡查唯唯诺诺,不做半点回应。但是终究还是有一个老人记得自己的职责,刘仲武写了长达三千余言的奏章,亲至含章殿,呈与明昭。

  含章殿中,明昭神色复杂的看着白发苍苍的刘仲武,竟然没有当面驳回去,只是叹了口气,以异常温和的语调道:“朕知道了,刘丞相回政事堂吧。”

  “是。”刘仲武依旧是那不急不缓的语调,恭敬行礼后缓步退出了含章殿。

  望着刘仲武蹒跚离去的背影,明昭脸上闪过不忍之色,低低道:“华莹,朕是不是过分了一点。”

  侍立在一侧的华莹垂首道:“皇上并不过份,因为您是皇上。”

  “是啊,朕是皇上。”明昭苦笑道:“所以朕做什么都不过分,但是相反来说,朕做什么都过分,刘丞相两朝元老了,可是朕还……算了,不说了。回凝阴阁罢。”

  七月初九,离明昭七月十二离宫的日子越来越近,明昭却有突然下了另一道圣旨,改由刘仲武随驾出京,一应事物,由安无忌接任。

  一应事物,由安无忌接任,这才是明昭圣旨之中最重要的话语。毕竟按资排辈,就算明昭一早定下由刘仲武随驾出京,安无忌还是恭陪末座,不能成为政事堂一众丞相之首,处决事物。如此这般一来,由安无忌全权接管刘仲武的事物,那也就是顺带将刘仲武诸相之首的位子接了过去。楚文森,郭维一众宰相,亦要受安无忌节制。明昭虽然绕了一个大圈子,却将似乎不可更改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手段之妙,令人不得不叹服。

  楚文森一干人等自是不甘心如此受制于人,虽然楚文森与郭维一向斗争十分激烈,但是此时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一致对外,倒也让世家与庶族一众官员在这几天鲜有的没有互相攻击。

  明昭第二道圣旨下的当日,门下侍中路千川便上了一道折子,其中说道,因刘仲武年老体衰,随驾出京恐有力不能急,还是留在上京处理政务的好,请明昭收回成命。其后还有楚文森与郭维的联合署名。

  楚文森郭维他们的动作快,明昭的回复更快。冷着脸看完折子,明昭对着含章殿上几名丞相,淡淡的扔下了一句话:“朕之前也没考虑到刘老丞相年老体衰,是朕的过错,刘老丞相今年也七十四岁了,我朝法度,官员年至八十应当致休。既然老丞相身体不爽,那就让老丞相提早致休罢,朕给老丞相预备休养的宅子便是,刘老丞相的一应事物,还是由定中接任便是。”

  致休,不过是说着好听一点的词语,楚文森、郭维、路千川怎么也都没想到,自己的上奏竟然成了明昭罢相的理由,而且这理由还如此冠冕堂皇光明正大。

  楚文森是第一个按捺不住,当下躬身道:“臣启奏皇上,刘老丞相年纪虽长,但还不到致休的年纪,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郭维亦附和道。

  “楚卿家的意见难得郭卿家也会附和。”明昭略带讽刺的说了一句,随即悠悠说道:“刘老丞相为相二十八年,为父皇,为朕,为大卫江山鞠躬尽瘁,着实是太辛苦了,朕不忍刘老丞相以古稀之年尚且如此操劳,才让老丞相致休的,众卿难道不能体谅朕的心意,不能为刘老丞相多想一想么。”

  罢了刘仲武的相位还是为刘仲武好,明昭的词锋着实厉害,郭维与楚文森一时语塞,竟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路千川见势不妙,也只得行权宜之机,躬身道:“就算刘老丞相要致休,也不应当在皇上出巡黄河之前,毕竟老丞相乃国之柱石,他一致休,有许多事情便办不下来,皇上又不在京中,国事未免有些乱,还是等皇上巡查黄河回京之后再行商议如何。”

  路千川这一番话的核心便是一个拖字,拖得了一时便是一时。而且这番话入情入理,明昭纵是国君,亦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反对。

  明昭果然一皱眉,默然了半晌之后淡淡道:“既然如此,那定中照样不必随驾伺候了,就留在京中跟随刘老丞相学习吧,以免老丞相致休之后国事有什么差错。”

  就在楚文森三人面面相觑之时,含章殿门口传来小太监的通报之声。

  “尚书令刘丞相求见皇上。”

  就在楚文森三人飞快的交流眼神之时,明昭开口道:“宣。”

  “臣刘仲武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刘仲武缓缓走了进来,步履虽然有些蹒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的坚定。

  “老丞相请起。”明昭的话语之中,不自觉的也掺了几分歉意,毕竟这事,在事理上来说她没错,但是在情义之上,她却……

  “谢皇上。”刘仲武起身道:“臣今日求见皇上,是请皇上准许臣告老还乡。臣年纪已老,实不堪再为皇上驱使,虽有心报国,但老残之身却无力回天。且相位权重,臣实战战兢兢,年轻力壮之时尤不能胜任,如今年老体衰,更加是不堪了。所以臣请皇上准了臣告老还乡,在乡野之中为皇上祈祷,为我大卫祈祷,请皇上准许。”说着又拜了下去。

  没想到刘仲武竟然自请告老还乡,不仅楚文森三人诧异无比,连明昭也吃了一大惊。良久之后,明昭方才叹道:“楚卿家你们三日暂且下去罢,朕有事与刘丞相说。”

  “是。”事已至此,楚文森三人也无能为力了,只能一齐躬身退出。

  “华莹扶老丞相来左配殿吧。”明昭不忍再看伏在地下的刘仲武,起身向偏殿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