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探索

作者:王 军




  【摘 要】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地指导,以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本文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和拓展活动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 自我教育 能力培养 途径方法
  
  教育同自我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它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注重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中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认知因素中的品德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是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借助道德认知的因素,对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进行理解、体会和认识,并通过分析、比较、拙象、概括,对其进行加工、内化,从而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蕴含在其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观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道德需要、道德榜样自主自觉的追求。此外,自我要达到的、所期望的新的道德水平与原有道德水平之间也将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自我解决,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自我教育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时,教者先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故事(课文内容),一边看幻灯片(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入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道德氛围之中,从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毛主席是领袖、是伟人,伟人是怎样模范地遵守公共秩序的呢?”让学生看幻灯片,引导他们发言。接着又问:“从伟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伟大领袖地位那么高,工作那么忙,在公共场所都能遵守公共秩序,不搞特殊化,他们真是人民的好领袖,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另一个学生说:“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三个伟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我们也要做道德高尚的人。”教师评价:“对,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如果人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呢?”大家争着发言:“大家都会心情舒畅。”“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大家都讲文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搞得更好!”这样,学生就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理解并体会了“遵守公共秩序”的道德观点,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在明理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
  
  二、在培养道德情感中激励自我教育
  
  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在评价人们的言行、事件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产生波动。当他们对其中的道德榜样具有好感时,道德原则和要求便触发了学习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会从内心渴望模仿道德榜样,并进行自我激励。例如,在教学“个人服从集体“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搞清摆在黄统生叔叔面前的矛盾是什么,是争个人的好名次还是争集体的冠军?接着提问:“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黄叔叔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在行动上他又是怎么做的?黄叔叔为集体而想,为集体而做,牺牲了个人的利益,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黄叔叔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集体需要、为了祖国的荣誉,甘愿充当默默无闻的陪练,才使得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永远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教师接着问:“从黄叔叔‘个人服从集体’的事迹中,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学生道德感情的闸门就打开了,一个个争着发言,都表达了对黄叔叔的尊敬和热爱,也认识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要培养自觉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情感。这堂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而且还强化了道德情感的深刻性,从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使道德要求成为他们乐于接受的具体行动。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使他们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比如,在教学“爱护公共设施”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就应引导学生一边自学,一边绘制“学习图”,教学时紧扣“学习图”,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不说话的朋友”——公用设施会生气呢?学生在积极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了强烈情感(对公用设施的同情,对破坏公用设施者的憎恨,对自己平时不爱护公用设施的悔恨),在情感认同中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保护公用设施。事实表明,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讨论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才能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中内化为道德行为。
  
  
  三、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与调控作用。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例如,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刚对小华说:‘我长大了要跟我爸爸一样,当一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既不累又干净,坐在实验室上班多舒服呀!’小华说:‘你这是什么思想,我们长大了要当农民,劳动不分贵贱嘛!’”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激烈。大家认为小刚有远大的理想是对的,但认识不明确。小华也不对,他不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这样的辨析讨论,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评价中,逐步用自身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去限制、克服消极因素,从而使自我教育意识得到强化与发展。
  
  四、在拓展活动的空间中提升自我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就必须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虽然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只有让学习活动和课外实践互动起来,并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去实践,去体验,去深入感悟,才能真正提升自我教育。教师应努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和活动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进而反思自我,进行自我教育,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1.与主题班队活动相融。应及时捕捉、引导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在设计“祖国真美丽”的活动中,就与学校组织的班队会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紧密联系本地情况,让学生自己扮演小导游,在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介绍家乡的资源、景点等,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使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从而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愿望,并从爱家乡的美延伸到爱祖国的美,从爱家升华至爱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