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提高科学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作者:张明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教师的任务在于导,而学生的任务在于悟。科学复习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科学素养和悟性。
  那么,什么样的初中科学总复习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又该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探讨。
  
  一、对现阶段初中科学总复习课堂教学几种常见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分析
  
  1.以“灌输式”为主的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灌输式”的复习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复习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复习课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讲得过多。总复习不同于授新课,因此,教学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梳理。但“灌输式”的复习教学模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这样的复习是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的。
  2.以“题海战”为主的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多数教师以为总复习中只要让学生多做练习,或反复练习,他们就能掌握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就会大搞“题海战”,以练代讲。但事实上,机械重复地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熟而生厌”,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束缚了思维的发展,最终影响其发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所以这样的复习方式也没有多大效果。
  3.让学生自主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本意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去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以实现学习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总复习课的自主学习,不能天天有,有了也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放任学生复习,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够,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复习很盲目。这样的复习浪费的时间多,复习的效益低。这种盲目低效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有效教学。
  4.以考代讲的复习模式的有效性分析。总复习到了一定的阶段,教师觉得该讲的都讲完了,学生该知道的也应该掌握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感觉没话可说,没事可做了,于是考试就成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消磨时间的一个常用方法。今天考试,明天试卷分析,把错的题目答案对一遍,针对错的多的问题,教师比较认真地讲一次,讲好后又是一张试卷发下去,让学生考试。如此反复,直到中考。其实考试本身也是一种变相的“题海战”,各张试卷之间的知识点肯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致使练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对有效教学概念的诠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建构价值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三、对初中科学总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笔者在总复习课中采用了以下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策略一——明确复习目标,突出复习重点。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之前,就要清楚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是什么,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重点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或较难理解),等等。尤其要注意针对班级中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重点,切不可不分轻重,平均使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以引导学生在复习课上带着目标学习,从而成功地上好复习课。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生成事件,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方向性,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2.策略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复习内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积极的思维活动应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的倾向。在新课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而在复习课的时候,往往却板起了面孔。
  实际上,复习课教学容易流于枯燥,更需要教师调节课堂气氛,以形成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学习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以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此外,还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
  3.策略三——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知识点之间既存在纵向的联系,也存在横向的联系。知识领域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因学习、训练或经验而加强。由此可见,构建知识网络,既可以深入地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另一方面,借助知识网络,学习者能够比较清晰地、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笔者进行总复习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学生浏览复习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这个环节中,为了提高效率,笔者一般会事先列好一个大纲,再让学生填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概括,将零乱的知识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能体现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书本“越读越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也利于他们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检索和迁移。
  
  四、精选典型习题,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课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做练习,但还是以练为主。复习课的练习题选择很重要,在选择时要注意习题的质量,要精选习题,重视练习的层次性。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能击中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同层次的习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巩固的基础上还应再适当增加一些发展性的练习,以达到提高所有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