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谈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翟建国 王 霞




  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班级管理也是如此,与其越俎代庖、事必躬亲,不如交给学生“几把金钥匙”,以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各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可见,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以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欲望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主动采取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自己管自己。
  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上进力量,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信念。同时,班主任还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适时给予表扬,以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力量源泉,是自我管理的内在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他们,并多与其交流、沟通。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只有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才能较快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当情况模糊不清且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时,人们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模糊性、随意性的发生。在新班级形成之初,就要向学生宣讲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班规,以及学生个人的小准则,诸如“我的十要十不要”等,作为他们的追求目标和行动依据,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但改正不好的习惯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班主任应大力表扬、宣传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及时批评、指正他们的不足,并尽量做到“褒扬于大堂,规过于私室”。
  从感性上说,教师应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从而将集体生活中的准则转化为内心的一种美德和高尚追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以此为荣。笔者在所教的班级带领学生制定了这样的班训:“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引导他们尊重、珍惜自己,充实自己,进而推广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爱,爱人”,以至更高的境界。此外,还通过让学生每周诵读名人名言、讲名人故事、开主题班会等
  形式,使他们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包括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学生对班干部的督促评议,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了解,精心挑选、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建立从班长、班委、科代表到组长的一个健全的小机构,并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有针对性地工作,同时又能团结协作。其次,要“有法可依”。 要不断地完善班级制度,使他们能够掌握处理事情的方法。在班级成立之初,我班就讨论通过了“学生量化管理制度”,明确了什么情况加分,什么情况减分,各种事情应怎么处理等。这样,管理该项工作的班委把全班同学的量化成绩记得清清楚楚,并使大家心服口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而对班干部的管理,则应既“扶”又“放”。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要让他们勇于实践,主动探索,并敢于犯错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跨越服从和模仿,走上自我管理的创造之路。因此,当他们对班级不够熟悉,不善管理时,班主任要多指导他们,带领他们开展工作,以使他们掌握工作的方法;出现问题时,则应及时安慰、鼓励他们;当他们工作逐渐上路时,就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工作,从而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班主任要乐于做一个旁观者,给学生创造的空间,表演的舞台。此外,还要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同时还在学期末让学生互评,以互相找出优缺点,并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提高。这样,整个班级就有了好的舆论氛围、良性的运行机制,为班级的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抓住自我管理的有利时机
  
  班级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也应放手让学生组织。据调查,与外国孩子相比,多数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因此,不少学校都进行了挫折教育,使许多学生得到了有益的锻炼。可见,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有锻炼的机会。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经常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此外,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把他们当作管理发展的主人,而教师则重在指导,以创设一个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和主动表现,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第二,全面性原则,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客观性原则,即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第四,激励性原则,要多表扬,少批评,以激励为主。只有这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较快地提高,也才能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