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人格教育——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作者:郑奇峰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thomas lickona)博士在所著《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 所谓的人格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行为和特质形式,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稳定性。人格教育就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施人格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人格教育需要各个环节的衔接
  
  学生是一本书,是时刻变化的活书,所以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多年来,我们总是以同一种教育模式去套用不同的人。不少学校、年级、班级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量化,做好事加分,违纪犯错减分,把表现的分数排出来进行奖罚,使德育形式主义简单机械化了。可以说,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盲点或者说是弱点,虽然,我们一再地声称,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要教书育人,但实际上,我们教育、衡量学生的标准还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成绩的优劣。他们智商的良好表现遮挡了情商的严重亏空。当今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些学生中小学期间倍受家长、教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在这种呵护下,他们进了大学。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路都是赞扬声。而进入大学之后,在这聚集了强中自有强中手的环境里,他们的条件也可能不再优越,相对来说,听到的赞扬声也少了,于是,他们的心里极易产生一种挫败感,“郁闷”这个名词,就成了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虽然,各个高校都有类似“心理研究中心”这样的机构,但基本上形同虚设,亡羊补牢,作用不大。如何解决好各个关键环节的衔接教育——中学、大学、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人格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观,积级沟通,增进交流
  
  自我认识也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对自我发展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还是选择有效的应付环境的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自己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才能主动采取应付策略,扬己之长,去己之短,同时也才能预测自己的适应行为及其后果,从而调动和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认识主要包括个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和自我评价等四方面的内容。社会自我概念是个体基于对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身心特征的印象的认识,现在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他们的个人自我概念和社会自我概念经常不一致,发生背离,从而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外在表现为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我带的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他们常说:“我要怎样,怎样,那时我正在干什么,他怎么那样……他把我怎么样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而从来没想到我应该怎样做,这都是因为家长的宠爱和个体缺乏交流、沟通,对自我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造成的。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个体必须“知己知彼”,既清楚地了解自己,清楚地掌握周围环境的情况,这样才能协调人与环境或社会生活的关系,否则个体将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也无从应付环境。恰当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将有效地协调和发挥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行为的效果,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维护其自尊和自信,获得心理满足。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沟通态度,增进交流,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技能,学会发展必需的策略、技巧、态度和能力,为学生人格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比如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一下子成为社会流行语,正说明了不仅青少年学生,而且成人,他们真的很缺乏同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同他人微笑沟通也好,拉着他人的手也好,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都是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折射,不仅对高考的学生,对所有的青少年都很有启发,这显然是作文题在社会上走红一个共性原因。
  
  三、人格教育——做人与成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learn how to be”-——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为此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先生看一些名人的传记,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看看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从而对前途与理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点还可以结合本地的系统教材,如我们瑞安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文风蔚起,名流辈出,有“皇祐三先生”、“元丰九先生”、“章安四贤”、“东欧三杰”、“三孙”、“五黄”等等,许多先贤名人,通过学习先贤务实求真,敢于创新,敢于攀登科学技术,学术,艺术高峰的精神,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
  
  四、人格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相当重要的。教育的过程是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和爱好。可以说,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教书育人,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成为朋友。但也有一些教师在与学生接触中,发一些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做了很不好的导向,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强调教师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充当几个角色——严父、慈母、知心朋友。而这之中更重要的是要用教师高尚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需要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而能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只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千千万万个教师。正像北京22中主管教学的杨春林副校长评价孙维刚老师,“他不仅在课堂上以他深刻的教育思想,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高屋建瓴、出神入化地带领他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激励他的学生超过先生,学会恣意驰骋,决胜千里,他还在教育实践中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他教给学生一种无法物化在书本上的人生智慧,使学生得到一种心灵的彻悟。”这种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对学生高尚人格形成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