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关于均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王庆中




  关于均衡教育,校长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均衡教育以全体学生为本,有利于全体学生的长远发展,确实是个好理念,但受客观条件制约,目前难以实施。实施均衡教育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还要有优秀的学生群体。否则,就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影响校长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显然,这两个条件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具备。在升学率决定一个校长和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今社会,校长们不得不忍痛放弃大多数学生,选拔名师和优生办起“火箭班”、“精英班”。但当我们校长得到了升学率,得到了一丝生存喘息的机会时,是否会因为放弃了大多数学生而深感愧疚与不安呢?我们是否能找到一条既能保证升学率又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进步与发展的路呢?从天门杭州华泰中学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看,“平行分班,包块管理,帮困培优并重,合作竞赛双赢”不失为一条路子。
  
  一、平行分班,包块管理
  
  我们利用“分班精灵”软件,按成绩和男女性别,把全校各年级完全均衡分班。每个年级设A、B、C三块,每块五个班。同时根据教师个人任职意向和学校综合考虑,框定教师的任教年级。其中优秀教师原则上按照3:3:4的教师比例基本均衡地分配到七、八、九年级。
  学校选派主任级领导担任各块的包块领导。包块领导在管线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可以推荐一名班主任担任副手,并参与教师的选聘工作。每块依次拥有首选权,分别选定各块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然后均衡搭配到各班,并报教导处审批、协调。
  
  二、帮困培优并重
  
  我们把帮困工作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的人力物力,甚至超过了培优。在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评优考核中,同样的名次,帮困所得到的绩效工资和评优分几乎为培优的2倍。譬如七年级语文个人绩效帮困奖投入400元,培优奖则投入200元。单科帮困第一名评优分为16分,单科培优第一名评优分为9分。
  学校确立“三为两尊”的办学思想,即“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家长的希望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尊重主体,尊重全体”,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们不仅从制度上激励教师重视帮困工作,更从具体措施上引导教师落实帮困工作。
  学校全面建立“一三九”班级管理运行机制,鼓励同学们合作学习。“一”指各班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副班主任;“三”指三套班委会;“九”指九个学习小组。学生副班主任在班主任指导下主持班级工作。三套班委会轮流值周、监督。A值周,B监督;B值周、C监督;C值周,A监督。谁值周被监督班委发现的问题最少,谁就是优秀班委。这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干部,成为管理者。九个学习小组完全按成绩和性别均衡分配组成。小组内优等生和学困生搭档同桌。学生的座位每周以组为单位整体调动一次。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学生评优考核方案》, 把小组的成绩和表现与个人评优挂钩,并占70%的权重。学校每月根据学生的“小组成绩”、“小组文明管理量化分”、“课堂学习小组量化分”以及学生“个人名次”、“个人进步率”、“八个一”合格加分评出优秀学生,根据“个人进步率”评出进步大的学生,颁发优秀奖和进步奖,并通过校报、展板、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所以在我们学校得到关爱和帮助最多的是学困生。课堂上他们获得的发言机会最多;课间,他们的小师傅们往往会拉着他们要求把课堂上的知识过关。放学时,老师们会为他们布置针对性的作业,不少教师甚至把学生(与教师同性别的)带回家进行辅导。
  帮困工作做好了,厌学的、捣蛋的学生就少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就和谐了,学风就好了,培优抓起来也顺畅了。我们采取下列措施抓培优。
  1. 建立科学制度,激励教师培优
  与帮困工作考评的思路一样,学校在培优上设了三个方面的奖励:
  (1)单科前20名培优奖:将每班每科前20名的均分排名设奖,尽管差之毫厘,但该给金牌就给金牌,该给银牌就给银牌。这就激励教师用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优等生,想方设法去挖掘优生潜能,力求分毫必争。
  (2)班级总分前20名单科均分奖:把班级总分前20名的各科均分排名,会发现有些科目排名与纯粹的单科排名有较大的落差。这说明该科教师没有注重打整体战。为了防止科任教师只顾自己的学科而拼命抢占时间,为了便于班主任整体协调,加强培优,特设立班级总分前20名单科均分排名奖。
  (3)块内学科合作培优奖:即把每一年级A、B、C三块每块前100名(每班平均20人)的每科均分排名,块内各科教师根据本块排名得到相应奖励。譬如九年级数学块内学科合作培优奖第一名奖110元,第二名奖100元,第三名奖90元。如果某教师单科排第一,整个小组学科排名第三,只能奖90元;不管单科排几名,只要小组排名第一,都奖110元。设立此奖意在奖励块内学科教师加强协作,整体提高。
  2. 创新培优模式,建立动态管理的培优班级
  校长们常碰到这样的难题,学校办重点班,不知道得罪多少人。计划一个班50人,往往会增到七、八十人。我们的做法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们把每个年级每块组建一个动态管理的培优班,班额40人左右(每班前8名),每天晚自习上1节培优课(九年级和高二上2节)。培优教师由每块中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生每次考试后,进入班级前8名的学生进入培优班。有强烈要求的,也可以进去,只要感觉跟得上。如果下次考试不在班级前8名或者实在跟不上,自己就下来,在原班内好好巩固基础,逐步提高。
  3. 强化培优措施,要求全体教师把培优落到实处
  (1)全体教师必须实行学习小组负责制,利用“兵”教“兵”,既帮助学困生,也促进学优生自身提高;
  (2)课堂检测题必须设置选做题和思考题,供学优生训练提高;
  (3)学校每次考试都要出加试题,不仅要加深,而且要加宽,考试内容要超出统一的教学进度,意在鼓励学生超前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合作竞赛双赢
  
  学校设立班级整体培优奖,鼓励班内各科教师合作。如七年级16个班,设定每班10人,全年级前160人为优生。学校依据各班进入前160名的人数,把相应绩效工资结算到各班各科。
  学校设立块内学科合作奖,把每块的前100名和后80名学生的各科均分排名,与各块科任教师绩效挂钩,鼓励和促进块内各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建立教师师徒结对制度。要求新班主任、新教师必须拜师,师傅要负责徒弟在班级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成绩等方面过关,否则负连带责任。
  学校还建立了优秀包块领导评比制度,每月、每学期对包块领导从“教学管理”和“文明管理”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评比,每年级评选一名优秀的包块领导和一名副手,并及时奖励公榜。“教学管理”从块内“整体培优”、“整体辅差”两方面评价,“文明管理”从“班级管理”和“教师管理”两方面进行评价。这些举措的实施,在增强了年级组各块之间竞赛意识的同时,更增强了块内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华泰中学没有教不好书的老师,也没有厌学的学生,因为时时刻刻都有人在关爱你、帮助你,不让你掉队。在这种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每一名师生都感觉充实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