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探析和建议

作者:何彬海 黎 萍




  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采用满堂灌,对学生一视同仁传统教学方法,造成了好的吃的不饱,差的吃不了的情况,同时学生也产生不良的情绪,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及其原因探析
  
  在对仁怀市城南、城北、育人三所中学的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不到60%,这充分说明,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就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加上家长对子女的万般呵护,班主任和其它科任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偏爱等,进一步磁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这是主观原因。
  二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一跳到底”、“一跑到底”的教材安排,没有学生喜欢的游戏、球类等内容;组织教法单一。“三部曲”——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组织教法,一个实心球投一堂课,50m跑练习一堂课,如此种种,机械重复,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运动量和强度过大,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初一比初三多,特别是女生,主要是初一学生刚入学,身体素质较差,一堂课下来特别累,初三学生由于升学考试体育的问题,只好硬着头皮撑着;受场地器材影响,在练习时部分学生等候的时间过长,不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既难掌握技能要领,也难以锻炼身体。长期以来 “集合——体育委员喊口令——学生徒手操练习”的固定模式的准备活动和考核评价不当以及教师忽视学生的体验,方法不当,对学生讽刺等,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和不满,进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二、激发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几点建议
  
  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关键。
  学校教育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要把体育教学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抓锻炼的实效性。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规定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对照检查,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中小学要重点对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情况进行自查,凡属于教学计划中体育课安排不足的,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体育课活动量和锻炼强度不够的,要立即予以纠正。
  建立和健全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遵守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景体验,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合理安排好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玩”起来,去掉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无兴趣的重复、复杂、陈旧的内容,淡化竞技成分,淡化“达标”终结性评价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使场地器材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同时要将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引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评价学生成绩时要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提高情况,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把发展性评价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时一个点头、一注目都是对学生的激励,都会激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抓住良机和使用恰当的方法,长期实践,就会运用自如,坚持下去,就会变难为易,变苦为乐,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