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误读”也能“出彩”

作者:洪卫民




  [案例]《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师:巴金爷爷是怎样写出鸟多的呢?
  生1(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生2(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时站在树枝上叫,有时飞起来,有时在扑翅膀。”
  生3:老师,他读错了,把“有的”读成了“有时”。
  师:你听得很认真,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不过,这里为什么要用“有的”,而不用“有时”呢?(生一时语塞)
  师:我们来对比读一读。
  生(齐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时站在树枝上叫,有时飞起来,有时在扑翅膀。”
  师:听出区别来了吗?
  生:我知道了,“有的……有的……有的……”写的是同一时间,不同的鸟的活动状况,说明鸟多;而“有时……有时……有时……”是写不同时间鸟的活动情况,它指的是同一只鸟。
  师:跟“有时……有时……有时……”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
  生1:时而……时而……时而……
  生2:还有“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说得好。“有的……有的……有的……”强调描写对象的数量多,而“有时……有时……有时……”描写的是在不同时间里同一事物的变化。巴金爷爷为了说明这儿鸟多,当然得写——
  生一齐接读:“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师:这里的鸟那么多,可巴金爷爷只写了鸟的三种活动,我们能不能帮他再补上几种呢?(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生1:有的载歌载舞。
  生2:有的左顾右盼。
  生3:有的在树枝间跳来跳去。
  生4:有的用喙子梳理自己漂亮的羽毛。
  生5:有的在不停地啄着树枝,像是在找虫子。
  ……
  师:大榕树上的鸟真多呀!我们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有的用喙子梳理自己漂亮的羽毛,还有的在不停地啄着树枝,像是在找虫子……”)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出示句子):“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生齐读)
  师:这句话写了一只画眉鸟的活动。你们能不能仿照上面的句式,把它也改成一个排比句?
  生1:一只画眉鸟有时飞出来,有时又飞进去,有时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2:一只画眉鸟时而飞出来,时而又飞进叶丛,时而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生3:一只画眉鸟一会儿飞出来,一会儿又飞进去,一会儿又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这是一只多么快乐的小画眉呀!老师听了也想变成一只小鸟飞到那棵大榕树上去。
  ……
  【赏析】
  误读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面对学生的误读,我们许多老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直接替学生纠正“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或者干脆来一句“你读错了,再读一遍。”然后就按照自己预设好的流程继续教学。
  而在上述案例中,当一个学生把“有的”读成了“有时”时,教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个资源,果断地改变了教学策略。教者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纠正过来,而是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弄清“有的……有的……有的……”与“有时……有时……有时……”之间的区别,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使学生对这两组词的不同用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又安排了两次语言训练,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训练中感悟,在感悟中训练。首先用“这里的鸟很多,可巴金爷爷只写了鸟的三种活动,我们能不能帮他再补上几种呢?”这样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挑起学生的思维。这一训练紧扣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榕树上的鸟之多,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二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抓住课文中描写画眉鸟的那句话,让学生进行句式改写,训练学生写句造句的能力。这两次训练是对“有的……有的……有的……”与“有时……有时……有时……”两组词的一个内化运用过程,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榕树上鸟之多鸟之乐,确实是鸟的天堂,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从而更加圆满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课堂也变得更具活力,更加精彩。
  由此看来,学生的误读有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老师独具慧眼,能及时捕捉到这一突发的生成性资源,并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富矿”,果断地改变原来的预设,重新进行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获得更加精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