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让学生徜徉在思维的河流

作者:包华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也一直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可以让人思而知之,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智慧、更敏锐。然而,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煞费苦心、教学方式的匠心独运、现代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改变。但细细咀嚼,总觉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多了些生活味,少了些数学味;多了些形式的热闹,少了些思维的碰撞。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问题层层递进,点燃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十分内隐和复杂的心理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的传授解题思路、传授思维经验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发展没有直接的作用。学生进入课堂,就像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一辆等待发动的汽车,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触发人思维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设计层层递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和启迪,使学生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笔者在执教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题目是:要求学生用两个木偶和三顶帽子进行搭配,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设计了这样几个层层递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问题一:
  师:哎!老师忘了画图片了,现在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小组里商量商量。
  生:我可以把两个木偶和三顶帽子画下来,然后进行连线。
  生:我可以把两个木偶和三顶帽子用字来代替,然后进行连线。
  生:我可以把两个木偶和三顶帽子用1、2、3、4、5表示,然后连线。
  生:我可以把两个木偶和三顶帽子用A、B、C、D、E表示,然后连线。
  生:我可以把两个木偶用两个“◇”,三顶帽子用三个“○”表示,然后连线。
  问题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认为谁的方法好呢?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老师忘记画图片,给学生的学习制造了合理的障碍——不能连线,使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恰当冲突,从而引起学生产生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的愿望,因为学生有了最佳的思维定向,所以他们会自觉地去思维。
  
  二、操作拾级而上,提升学生的思维
  
  直观操作可以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程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思维的进程中,了无痕迹地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对“十个一就是一个十”较难理解,于是设计了“买糖块”的操作活动:先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有散装的糖块20颗、整卷的糖3卷。教师提问:现在老师要向学生买10块糖,看谁拿得最快我就买谁的?有学生快速地数出10块糖,有学生直接拿出一卷。老师提问:你怎么想到拿一卷的?一卷是多少块呢?学生回答:10块糖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一般都是整十包装,所以我拿了一卷。老师说:“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接着让学生一起数一数,验证学生的想法,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一卷(1个十)就是10块(10个1)的道理。然后老师再请学生迅速拿出12块糖、14块糖,接着老师提问:如果要请你们拿出12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怎样摆放才能使我们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有了刚才买糖块的的操作经验,学生很快发现,只要把10根小捧捆起来放在一边,剩下的2根放在另一边就可以了。这样的操作过程,有发现式的操作,有选择性的操作,有验证性的操作。随着老师对操作要求不断的深入,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三、互动平等民主,让思维迸发美丽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老师努力建构师生间“卓有成效、富含平等民主”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在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中完成思维的碰撞,迸发思维的火花。例如,数学活动课上,让学生完成如下题:修一条长1800米的水渠,8天修了全长的2/5,用同样的速度,修完剩下的还要几天?先让学生独立解答,一会儿,学生纷纷完成了,下面是学生交流的全过程:
  生1:用剩下的米数÷每天修的米数: 1800×(1-2/5)÷(1800×2/5÷8)=12天。
  生2:有道理,我觉得可以先求出总天数:1800÷(1800×2/5÷8)-8=12天。
  师:你们的方法很不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一下又热闹起来,一会儿,又有学生嚷起来:老师,我发现了……)
  生3:我可以不用1800米,而把这段路看作单位“1”,这样就更简单了,列式为(1-2/5)÷(2/5÷8)=12天,解题思路和第一种解法相同。
  生4:那下面一题也可以这样想:1÷(2/5÷8)-8=12天,解题思路和第二种解法相同。
  生5:因为8天与单位“1”的相对应,用8÷2/5可以先求出总天数,列式为8÷2/5-8=12天。
  师: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呢?学生兴奋地解释着,眼眶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这里,有同伴间的相互交流、有老师的适时点拨,师的互动都是充分的。正因为有这样富含平等民主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才会迸发美丽的火花。
  真正关注学生思维、积极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师会发现,思维被激活的数学课堂令人心仪心动。教师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学生思维的曼妙、奇异与鲜活。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相互启迪、碰撞、补充,也常会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叩击教师的心灵。徜徉在师生思维激荡的海洋中是教师的一种幸福,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