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怎样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作者:刘汉明




  有些学生对课外一些学习活动兴趣很浓,可一进到课堂,学习兴趣就减弱了,有的甚至打不起精神。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激发思维,动脑筋去探索知识。正所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前提。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
  
  一、使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
  
  “亲其师,信其道”。凡是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就爱这个老师上课,对老师上的这门学科也就能产生兴趣;凡是成绩差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一般说,对老师有一种胆怯心理,在课堂上生怕老师看见他,提问他,存有恐惧感。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对待学生的学习总是倾注着关心和爱,不耍态度,对差生更是备加爱护。这些老师的课堂表现,一方面总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另一方面注意讲课的艺术性,使学生在亲切、乐趣中学习知识。还善营造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不感到紧张和压抑。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亲切的课堂关照下萌生学习兴趣。
  
  二、使学生对知识有渴望感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大多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的欲望。凡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总是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变学生苦学、厌学、死学、难学、不会学,为乐学、好学、活学、易学、会学,逐步培植起其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愿望。以情景教学法为例,如教《大海的歌》这一课时,教师可在揭示课题后启发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可能无法想象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色。我和大家一样,不是生长在海边,也没见过大海是什么样子,可我们可通过一种方式来了解大海,认识大海。今天我们一起作一次航海旅游,见识大海真面目。”教师没见过大海,怎样认识大海呢?其实,这是教师制造的教学悬念以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欲望。教学开始,教者一面配乐朗读课文,一面出示“码头晨景”,“繁荣的马村海港”,“辽阔的大海”等教学媒体画面,制造海边出海的情景,学生边听,边读,边看演示图,在“惊奇”中旅游,一边学习课文知识,一边感受大海的壮观情景,课堂在形象化的场景中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方法,传授知识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富有启发地生动地讲清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特别要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下功夫。同时还要善于督促学生自我找出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学生消除厌烦情绪,领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产生“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学习动力。
  
  三、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轻松感
  
  有些教师不大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个劲儿的讲课,课堂教学的弦绷得很紧,超过学生学习精力负荷,学生感到压力大,负担重。只有合理地组织教学密度、难度和速度,保证每节课的分量适宜,重点突出,才能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学有所得。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在确定教学的密度、难度和速度时,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正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练是为巩固消化每堂课所学的知识。因此,老师不要只顾讲,而忘记了练,也不要内容没讲深讲透学生没有听懂,而急急忙忙练习。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节奏感。要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不要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要考虑“松紧适宜”,“难易交替”。
  
  四、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办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其一,要善于设疑。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有疑,学生才能有问,问是学生思而不解的具体表现;有问才会有思,总想如何去解决疑难问题。因此,老师应把巧设疑作为新授课的关键来抓。其二,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解难。学生敢于质疑解难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勇气,而需要老师的诱导与培养,做到“教学相长”。其三,指导学生把讲和看书结合起来,交流一些听课的方法,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学生要能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对所提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提出问题。例如通过预习,初步掌握教材内容,为在课堂学习上能提出问题,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五、重视学生说话训练
  
  农村的孩子往往比较害羞,不敢说,再加上缺乏语言环境,所以能大胆说的学生少。因此,听说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难易适度的练习,使学生能说和敢说,产生说话的成功感,提高学生说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
   读绕口令: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说一些绕口令,然后反复读,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朗读背诵比赛: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选出一些典型的课文,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读得准或背得好。
  讲故事:初中学生对讲故事特别感兴趣。在课前5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讲述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新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