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关于中考小作文命题倾向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爱梅




  2008年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小作文在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题中,分值为15分。这个题型的出现,是新课标下的一次创新举措,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为前提,给每位学生创造充分发挥的空间。这类小作文其实就是以阅读为旨归的语言表述题,按类别来分,常见的题型一般可以看作感悟类、鉴赏类、改写类等,而在具体的命题中它常常以下列几种形式出现:读后感、赏析、评论、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变角写作片段等。
  小作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延展性。不管以何种命题形式出现,小作文必然是对文本解读之后的延伸与拓展。它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文本对学生而言,是写作的依据,更是写作的触发点。(2)多元化。这种题型的设计,必然使每位学生能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完成表述,并且言之有物,能充分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所以它应该是多角度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3)浓缩性。小作文虽言小,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篇作文,应该具备文章的框架与结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相对于大作文而言,它是浓缩版,在内容上它是精练的,在篇幅上它是简短的。(4)鲜明性。小作文篇幅短小,决定了小作文的主旨就相对集中,所以一般的读后感、评论与赏析,它的观点应该是突出的、鲜明的,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
  结合小作文的这些基本特征,对于读后感、、赏析、评论这三种基本形式的写作教学,大致可以根据下列表述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指导。
  
  一、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是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一种形式。先读后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与结果。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一般分四步进行:首先,开头有的放矢地简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或引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这些引用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要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所引材料必须精练而且准确,这个“引”的环节最佳的效果便是抛砖引玉。接着,紧承引用的材料,进行实质分析,恰当“现”出自己的观点。这个由“引”到“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抓准链接点”。然后,运用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准确性,这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的由感而发是最能显现学生阅读与写作功力的环节。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此时可以自由地发挥出来,学生可以引经据典,围绕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现实来阐发。 最后,结束全文。这是水到渠成的环节,既要呼应开头,与前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要顺理成章地归结全文。这个环节可以重申自己的观点,可以提出希望,也可以呼吁号召等等。 这四个环节实质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写作过程。
  
  二、赏析文的写作
  
  这类题型往往出现在小说、散文为主的文体中,文学作品本身有着丰富的思想性与鲜明的艺术性,视角多样,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所以文学作品欣赏最基本的角度就是:思想性(内容)与艺术性(形式)。
  就思想性而言,一般可以从作品的观点主旨、人物的精神品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 就艺术性而言,一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修辞、句式、结构、线索、意境等角度品味解读。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常规的角度来欣赏:
  (1)作品本身的语言风格:或朴实无华、或含蓄凝练、或清新明快、或典雅庄重、或柔美清丽、或幽默诙谐、或汪洋恣肆、或浓厚的地域色彩、或鲜明的生活气息等。(2)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比、夸张、反问、对偶、借代、设问、排比、引用等。(3)语言的组合结构:如叠词叠句,动词、形容词、量词的组合选用,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等。(4)语言蕴涵的情感色彩: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恐惧、或遗憾、或悔恨、或思念、或同情、或赞美、或讽刺等。
  
  三、评论文的写作
  
  这类命题一般是评价文本中某个人物的做法是否可行,对人物的观点是否认可,对文本所体现的理念是否接受,对文本中某类现象的本质分析等等。
  从文体上讲,这种题型就是一篇小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与其无异。第一、作出明晰的判断,鲜明抛出自己的观点。同意与否,可行与否,接受与否,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第二、陈述理由。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引用各种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分析问题的部分;第三、得出结论。这类题型的主体在陈述理由这部分。论据得当,阐述有力度,符合逻辑,才具有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1)应有机结合文本有关内容加以阐述。(2)在有限的篇幅内,运用事例论据必须简洁明了。(3)观点一般是积极、昂扬、乐观的,与人与社会是和谐的。(4)现象分析应持辨证的观点,不能绝对化。
  不管小作文以何种形式出现,它始终建立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细致入微的把握,方能表述出自己鲜活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