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问题与对策思考

作者:李宽浩 罗信席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问题
  
  全员培训是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近几年,舟山市为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经分析归纳如下:
  (一)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没有到位
  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有关支持培训的政策,但经费投入不到位(没有达到省政府文件的规定和要求),至使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举步艰难。一些学校对上级培训部门的检查应付自如,各种台帐齐全,实际上对教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台帐是在检查前补上的。部分教师重学历进修轻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这些都说明还有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是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实效性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培训内容统得过多,针对性不强
  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由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如师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教科研知识、计算机等级培训考试、新课程学习主题培训、普通话培训与考试、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教师职业道德、E环境下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评价等等。作为整个市而言,这些内容是必需的,但到每个学校具体情况不一样,统一要求很难针对每个学校教师的不同需求。对全员培训内容是否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针对性问题,我们问卷调查的500多位农村教师的回答中,回答强的只有0.6%,较强的8.8%,一般的47.5%,不强的43.1%。我们对部分教师访谈中,被访谈老师也反映,培训内容针对教师需求不是很强,空的东西较多,主要是不少培训内容不是很快就能应用。如教科研培训,专家报告听了、书看了、考试也考了,最后课题仍不会搞,论文仍不会写,实际意义不大。当然这有培训方法问题,但我们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也应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培训形式不很切合农村学校实际
  现在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形式同城区学校没什么区别,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集中培训;二是二级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这三种培训形式对于交通方便、规模较大的学校是适用的,但普遍用于农村学校有点问题。
  (四)培训管理不到位
  浙江省政府2004年11月12日作出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文规定:“健全师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省政府的规定,各地财政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师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对省政府这一规定,本市各县(区)及市本级财政是否落实到教育行政部门笔者没有调查,但我们所调查的28所农村学校这笔经费是没有到位的。从教师培训机构层面上讲,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管理较具体,但到位上也有问题。如对校本培训有资格认定、计划审定、检查考核、学分审定、先进表彰等,但从考核结果看,象征意义较多,资格认定没有一所学校不具备资格的;检查考核看看档案,没有一所学校不通过的(有些学校虽没有培训,但档案是齐全的),检查是不到位的。从指导上讲,更不到位,上级培训机构对下级培训机构指导不到位,
  市、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对校本培训指导不到位,这主要原因是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不足所致。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对策
  
  (一)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从机制上保证农村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有效进行
  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的基本思路是:以城区一所优质学校为核心,与同一区域(此区域划分视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而定)若干所相应的农村学校组成办学实体,实现共同体内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共同体内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即教师统一安排、经费统一使用、教育教学统一要求。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城区和农村学校教师任教轮岗。
  城乡学校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共同体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原来的部分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原城区的部分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将趋于合理,城区教师可引领农村教师学习,给农村教师培训带来生机。共同体内可按学科成立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定期进行活动,促进农村学校研训上水平、上层次。共同体可以统一规划,安排农村学校教师进修学习,也可实行统一的校本培训计划,利用城区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定期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总之,可从机制上解决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缺少骨干教师引领问题。
  当然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无论怎样,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对促进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村学校教师的远程培训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已在许多大学学历教育中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教师培训中实现远程教育,已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03年教师节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此来推动全国的远程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利用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够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势资源,是扩大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效益的必然之路。农村学校规模小,交通不便,培训师资缺乏,传统培训形式带来诸多矛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师培训,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给培训带来生机和活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村学校教师的远程培训,本市市、县(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也在进行尝试,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培训部分内容在网上进行,有一定成效。岱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相邻的渔农村学校以一所学校为龙头进行网上研讨、交流,开展网上培训,如蓬山小学、怀慈小学、岱中小学、岱东小学、东沙小学五所学校以蓬山小学为中心校组织教师用QQ相互交流,开展网上教育论坛,效果明显。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农村教师培训是个正确的方向。
  (三)相对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优势互补
  相对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由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将农村教师按共性分片集中培训,送培到片,解决农村教师交通问题和经费问题、培训的个性问题。市教师培训中心在学习主题培训中派辅导教师到定海农村分片作辅导报告,共分八个片,作了24场辅导报告,报告后,教师们回校讨论,培训效果良好。二是相邻农村学校联合起来,组成协作体,将小学科教师集中起来组成教研大组,开展“校本培训”。岱山县教育局和岱山教师进修学校将怀慈小学、岱东小学、东沙小学、岱中小学、蓬山小学五所学校联合起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共同提高”,促进各校各科的校本培训工作。三是农村学校的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采用分段集中学习理论、听讲座、听课,回校后,新教师、青年教师由老教师、骨干教师指导教学实践,参与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则将所学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并在校本培训中当辅导教师,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四)实行教师轮训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象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教师任职几年后轮训一段时间或一年,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和教育新理论,系统提高教师知识水平。这种轮训制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足够的教师数量。而我们浙江省已具备了教师轮训制的基本条件,浙江省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中小学教师数已趋于饱和和过剩状态。
  本市农村学校,随着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数急剧减少,规模不断缩小,按国家教师编制政策,教师总数已趋于饱和。因此,多数学校基本上不用进新教师,不进新教师的状况按现行教师编制政策可维持20多年,而20年后现在35岁以上教师将退休,势必出现大出大进局面。教师是专业人员,新教师适应教学成为称职教师需要几年过程,大出大进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要解决教师这种断层问题,应该有计划地每年吸收一定数量的新教师,而吸收了新教师,原来教师已饱和,教师过剩矛盾将显现。在教师培训中采用定期轮训制,即在职教师任职五、六年后再到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轮训一年,系统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既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素质又能解决教师断层问题。教师任教一定年限后,脱产学习一年,在无工作压力下系统学习知识,相应地可以学得扎实。教师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学习,反思或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培训效果肯定优于短期培训与校本培训,是一种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因此,可以说实现教师定期轮训制于教师、于学校、于国家都是一件好事,望教育行政部门从长计议,予以落实。